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泰晤士河的結果 展開
- 英格蘭西南部河流
- 青島泰晤士河別墅
- 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河流
泰晤士河
英格蘭西南部河流
泰徠姆河(River Thames),英格蘭西南部河流,為英國著名的“母親”河。泰姆河也稱泰晤士河,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全長346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在倫敦下遊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
泰晤士河
早先的源頭在泰晤士黑德(Thames Head),如今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乾涸的,在賽倫塞斯特(Cirencester)鎮西南5公里一處海拔108.5米(356尺)的場地上有碑石為證。
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泰晤士河的一條支流丘恩河(River Churn)更適合稱作河源;其源頭在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正南方的七泉鎮(又譯塞文斯普林斯,海拔213米(700尺)附近。沿途彙集了英格蘭境內的諸多細流,河水從西部流入倫敦市區,倫敦下遊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里的河口,最後經諾爾島注入北海。
泰晤士河流經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平原區,水位穩定,流速較緩,河寬水深,腹地經濟發達,極富航運之利。
徠在牛津以上的上游段僅可航行平底小船;牛津與倫敦之間可行駛駁船、小汽船、帆船及汽艇;倫敦以下可通行吃水十米的船隻,而外海班輪可抵倫敦東側的提爾貝利。
倫敦以下的泰晤士河,牛津大學及伊頓學院即位於這些小城中。此外,還有一些其有歷史性的活動在這裡舉行,如牛津與劍橋大學的划船比賽。
泰晤士河倫敦塔橋
倫敦的主要建築物大多分佈在泰晤士河的兩旁,尤其是那些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建築,如有象徵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築都稱得上是藝術的傑作。
這些建築雖歷經滄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洗禮,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樣,直至今天還在為人們所使用。
在倫敦上游,泰晤士 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於世。
泰晤士河
牛津以下河道變寬,河口最寬處達20公里。
由於河口瀕臨北海和大西洋,每逢海潮上漲,潮水順著漏斗形的河口咆哮而入,一直上溯到倫敦以上很遠的地方。
人們為了防止涌潮淹沒倫敦,在倫敦橋下游13公里處,興建了技術複雜、耗資巨大的泰晤士河攔潮閘工程。
泰晤士河通航里程280公里,海輪可乘海潮直抵倫敦(距河口88公里)。
沿河架有公路橋和鐵路橋多座,其中倫敦塔橋是世界最著名的橋樑之一。
另外還有許多運河與其它河流相通。
泰晤士河
而且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北海與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口遙遙相對,向歐洲最富饒的地區打開了一條直接航運的通道。
同時,倫敦地處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途,從而成為那一地區最理想的商業港,這無疑促進了倫敦的繁榮。
在英國歷史上泰晤士河流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英國的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泰晤士河
而在一萬二千年前,英國乃與歐洲大陸版塊連接,而泰晤士河的源頭亦據稱是位處威爾士,一直流到萊茵河匯合。至後期版塊發生移動,源頭有所改變,而泰晤士河盡頭也變成北海。
泰晤士河
河流全長338公里,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
泰晤士河水網較複雜,支流眾多,其主要支流有徹恩(Churn)河、科恩(Colne)河、科爾(Kole)河、溫德拉什(Windrush)河、埃文洛德(Evenlode)河、查韋爾(Cherwell)河、雷(Ray)河、奧克(Ock)河、肯尼特(Kennet)河、洛登(Loddon)河、韋(Wey)河、利(Lea)河、羅丁(Roding)河以及達倫特(Darent)河等。
泰晤士河邊建築
泰晤士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688毫米(27吋),地形結構複雜。上游排水區為一廣闊三角形,以東面奇爾特恩丘陵(Chiltern Hills)與南面伯克夏當斯(Berkshire Downs)的白堊陡崖為界,其西為科茲窩德山,北為北安普敦高地。泰晤士河在戈靈峽谷(Goring Gap)切開白堊陡崖流出后,流過北唐斯(North Downs)陡坡以北地區。其最後一條大支流梅德韋河(River Medway)則流過肯特(Kent)郡低洼的維爾德(Weald)大部分地區和倫敦以南的薩西克斯(Sussex)地區。在穿越緩緩起伏的低地時,泰晤士河突出的特色是具有寧靜恬淡的田園風光。從萊奇萊德(Lechlade)到倫敦的平均落差每公里不到32厘米(每秒不到20吋)。而且,潮汐和海水倒灌對下游的水位有極大的影響。在倫敦西郊的特丁頓,開始間歇性地受到潮汐的影響,在高潮位時持續約3個小時。從淡水到河口灣區域的過渡地帶離倫敦市中心不遠,在巴特西(Battersea)附近。倫敦都會區中心的倫敦橋處的水位,大潮時為7米(22呎),小潮時為5.5米(18呎)。
在潮汐河段上端的特丁頓,泰晤士河的平均流量為每秒53立方米(1,856立方呎),冬季雨後可上升到每秒130立方米(4,640立方呎)。在特大洪水期(如1947年3月),特丁頓攔河壩處的流量高達每秒590立方米(20,900立方呎)。據說,1894年一次暴風雨後的一天,壩上溢流的平均流量高達每秒887立方米(31,310立方呎)。在洪水期,河水能夠壓住流進來的潮水,將潮水遏制在特丁頓以下很遠的地方,使河水連續好幾天朝海的方向奔流。相反地,漲潮兇猛時也能夠漫過攔河壩,頂住河水遠至特丁頓以上3.2公里(2哩)。洶湧的潮水對倫敦的地下基礎設施、建築物和居民具有潛在的災難破壞力,因而促使在錫爾弗敦(Silvertown)修建泰晤士水門(1982年完成),並且沿整個潮汐河段,全面修築輔助的擋洪柵。
泰晤士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04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洪水多發生在冬季,枯水多出現在夏季。特丁頓壩有記錄的最大流量為1050立方米/秒(1894年),最小流量0.91立方米/秒(1934年)。
泰晤士河水位穩定,冬季通常不結冰,有許多運河與其他河流相通,航運條件很好。幹流從西倫敦特丁頓壩以下為河口段,長99公里,海輪可乘潮上溯直達倫敦。泰晤士河具有多種功能,但存在水資源緊張、水污染及防洪防潮等水利問題。
泰晤士河供水系統每年要向1300萬人、2000萬人次的旅遊者,以及工業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現有自來水廠94個,供水管道長2.73公里,日供水量264萬立方米。總供水量中有69%由泰晤士河水務局直接供水,31%由7個法定的供水公司供水;總供水量的51.3%取自泰晤士河,8.1%取自里河,另有40.6%開採地下水。
保證供水是泰晤士河治理和建設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為了提高供水能力,最近幾年在流域內連續修建了山丘區水庫和平原區水庫。水庫總蓄水能力為9億立方米,其中調劑倫敦地區用水的有11座水庫,總調蓄水量可供倫敦市用100天。
泰晤士河流域內已建污水處理廠476座,日處理污水量438萬立方米(其中約有100萬立方米也可處理暴雨進入下水道的污水)。全流域內下水管道總長4.5公里。泰晤士河流域中的一切污水均須經過處理后才允許排入河中或注入地下。
泰晤士河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除受潮水影響的河段外,其他河段的水質均已達到飲用水的水質標準。
在1875、1877年和1894年,潮水曾進入倫敦。1928年1月,泰晤士河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洪水位,倫敦大部分市區被淹。1953年特大風暴潮又進入倫敦市區,使300多人喪生,於是提出修建擋潮閘。在修建擋潮閘的同時,改善了閘上、下游堤防,加強並健全了防洪組織,建立了防洪預報系統。
泰晤士河
在到達牛津之前,泰晤士河(又稱伊希斯河,是泰晤士河在文學上的稱號)折而向北,圍繞著林木茂密的威薩姆(Wytham)山和卡姆諾爾(Cumnor)山(兩山從西面可俯瞰牛津市)迂迴環轉。在伍爾弗科特(Wolvercote)有一條車流通往一座造紙廠,該廠自17世紀初至1943年一直為牛津大學出版社製造高級紙張。環繞著碎石鋪地的著名大學城,有多條交錯的回水,每逢夏季,優雅的平底遊船、8人划艇、單人划艇的活動十分興盛。在那裡還可以看到一些具飾紋的運河小船,經由牛津運河,往來於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與英格蘭北部之間。
泰晤士河倫敦塔橋
泰晤士河進入瑞丁(Reading)不久,與肯尼特河(River Kennet)匯合。順著奇爾特恩丘陵的陡坡迴轉向北到泰晤士河畔亨利(Henley-on-Thames),那是舉行年度賽船會的地方,接著重新向東向南,從克利維頓宅邸(Cliveden House,以前是阿斯特家族〔Astor family〕的府邸,現為全國託管協會所有)下邊流過,前往梅登黑德(Maidenhead)。自該處起成為向東流的寬闊河道,途經伊頓學院(Eton College)、王室的溫莎城堡和蘭尼米德(Runnymede),大憲章即是於1215年在蘭尼米德起草的。在斯泰恩斯(Staines)有科爾尼河(River Colne)從北岸匯入。在接近倫敦的地方,泰晤士河兩岸排列著許多別墅,“豪華酒吧”遊艇停靠在私人的泊位上,就像在炫耀財富。
泰晤士河倫敦塔橋放船
泰晤士河
倫敦幾個世紀以來對泰晤士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1393年的一項條例給予市民拆除泰晤士河中攔河壩的權利,其後,倫敦市長所屬的水上警察加強了管制航運之權。1771年議會的一項法案授權泰晤士河委員會在梅登黑德的上遊河段建築船閘,同時,倫敦公司在下遊河段也完成了類似的改進。
19世紀初,繁忙的貨物運輸延伸到上游的勒契拉德,並從勒契拉德開挖一條運河(現已廢),經由科茲窩德山,通過2哩長的薩珀頓隧道(Sapperton Tunnel, 1789年開通),連通塞文河(River Severn)。泰晤士河的現代水流控制系統以及河上48個航行船閘的安排十分適當。最大的特丁頓船閘在1811年建成,長198米(650呎),有三道閘門,一次可以通過1艘拖輪和6隻駁船。
泰晤士河可以在許多地點過河,僅僅大倫敦就有橋樑16座。大多數是公路橋和鐵路橋,不過也有一些,如黃金五十周年慶橋(Golden Jubilee Bridge)和上文提到的千禧橋都是人行橋。另外還有兩條人行隧道,一條在格林威治,另一條在伍利奇(Woolwich),以及一些公路、鐵路隧道。伍利奇輪渡則溝通格林威治市的伍利奇和紐漢(Newham)的北伍利奇。
泰晤士河景
從格林威治西上至泰晤士河第一座橋樑——塔橋,沿河兩岸船塢、碼頭、倉庫密集,過塔橋而西進入倫敦市區,兩岸景色驟變,高樓廣廈,皇宮苑圃,鱗次櫛比;議會大廈,皇家音樂廳,倫敦塔和索思瓦克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等古建築都依稀可見。倫敦市行政中心的郡政廳緊依河濱。沿河共有橋樑27座,結構風格不同,景色各有千秋。其中滑鐵盧橋、威斯敏斯特橋和蘭勃士橋最為壯觀。
河北岸,維多利亞河濱馬路為遊人散步、休憩的理想去處。入夜,沿河路燈齊明,點點燈光與水波相映,時碎時聚,使人頓感倫敦難得的悠閑。埃及克婁佩特拉方尖碑,仿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複製品、駱駝兵雕像等等文物古迹也多在沿河兩岸。
泰晤士河一直是詩人墨客謳歌吟詠和畫家們寫生描繪的對象,也是遊人訪古攬勝的必經之地。再從倫敦溯河西上,伊頓、牛津、享萊、溫莎、漢普頓揚、里士滿等大小城鎮,都各有不朽名勝,為著名遊覽勝地。
從1856年開始,每年復活節期間,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賽艇比賽和每年夏季的皇家亨利杯划船比賽,都在河上舉行。
泰晤士河風光
倫敦河邊地區和船埠的那些不受歡迎但仍起作用的工業景色,從在1980年代開始有了急劇的變化,碼頭與加工廠變成了公寓、辦公樓、散步場所和公園。泰晤士河在1950年代瀕臨生物滅絕,但後來土地使用的改變和污染控制的改進,使水質有了極大的改善,大量的魚類得以重生。
穿過泰晤士河
由於倫敦飲水遭受污染及清晨常有大霧瀰漫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氣體混合,終於多次爆發了霍亂大流行和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其中僅喪生於霍亂者竟達33460人。另外該河還受潮汐的影響,在潮汐上漲期間迫使污廢水產生急劇的倒灌而造成污臭水滿街流的情形。
泰晤士河夜景
根據有關法律,工業廢水必須由企業自行處理,並在符合一定的標準后才能排進河裡。沒有能力處理廢水的企業可將廢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處,但要交納排污費。檢查人員還會經常不定期地到工廠檢查。那些廢水排放不達標又不服從監督的工廠將被起訴,受到罰款甚至停業的處罰。經過將近20多年時間的艱苦整治,耗資20億英鎊,如今流經倫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條死河、臭河變成了世界上最潔凈的城市水道之一,泰晤士河終於又煥發了生機。鮭蹲魚。
據調查,該河魚類品種已恢復到一百餘種。同時由於該河水質良好使原盛產中國的中華絨鱉蟹在該河中生存、繁殖,並形成優勢種群,倫敦唐人街的水產經營者已大量收購上市,其收購價格較中國大陸空運去的低45%。
泰晤士河夜景
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關鍵並不是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與工藝,而是開展了大膽的體制改革和科學管理,被歐洲稱為“水工業管理體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們對河段實施了統一管理,把全河劃分成10個區域,合併200多個管水單位而建成一個新水務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然後按業務性質做了明確分工,嚴格執行。在水處理技術上運用傳統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氣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規措施。處理后的廢水用於養魚、栽培等,從而給水務工作帶來活力,其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集中統一管理,使水資源可按自然發展規律進行合理、有效地保護和開發利用,杜絕了水資源的浪費和破壞,提高了水的復用係數。
改變了以往水管理上各環節之間相互牽制和重複勞動的局面,建成了相互協作的統一整體。
建立了完整的水工體系,從水廠到廢水處理以至養魚、灌溉、防洪、水域生態保護等綜合利用,均得到合理配合,充分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