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山中作
早秋山中作
《早秋山中作》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前四句,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歸隱願望。“無才”是詩人自謙之語,自己沒有才能,不敢辜負聖明的時代,字裡行間多少透露著反諷的意味,隱約傳達出詩人對朝政的不滿。又用尚平和陶淵明的兩個典故,一“豈厭”,一“卻嫌”,明白地表達了作者厭棄官場,歸隱山林的願望和決心。
此詩通過描寫早秋季節山林的環境以及山野林間昆蟲的聲音,表達了作者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的心緒。
首聯“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謙詞反語出之,王維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不是真的無才。此句筆法微婉,旨趣卻很明白。
頷聯“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用了兩個典故,出句用的是東漢尚長之典,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漢建武中,尚長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出遊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終。對句是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而去的故事。陶淵明曾經在彭澤當縣令,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有次有個督郵來督查,他覺得這個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縣吏建議他穿得整整齊齊去拜見督郵,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於是掛印歸去。此二句這兩個典故,表明詩人與尚子平、陶淵明一樣的意欲歸隱山林的思想,而且歸隱之心非常迫切。
頸聯“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薄暮悲。”是從山野間的昆蟲的聲音,也就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早秋寒涼蕭瑟的特點。蟋蟀和秋蟬的凄苦音響,預示著一個寥落季節的來臨,予人一種蕭索落寞的秋季感受。臨秋的蟋蟀響急,薄暮的寒蟬聲悲,是景語,也是情語,映襯出作者的遲暮感。
尾聯“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寫詩人隱居山中,門庭冷落,過著閑適、恬靜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獨與白雲相伴,如閑雲野鶴一般,充滿幽居的情趣。這裡說自己寂處山中,空林獨往,只和白雲期會,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全詩情景交融,筆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這首詩疑作於王維在輞川時期,時間約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此時作者四十多歲,年齡與陶淵明辭官時(年四十一)接近。當時朝政日壞,王維鬱郁失志,所以嚮往隱逸生活。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