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愛陌生人

伊恩·麥克尤恩作品

《只愛陌生人》是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該小說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科林和瑪麗來到一座疑似威尼斯的異域名城度假,期間邂逅了古怪的當地夫婦羅伯特和卡羅琳,最後科林被莫名其妙地殺害,剩下瑪麗形單影隻地踏上歸途的故事。該小說表達了法西斯極權主義的施暴與虐殺等恐怖另類主題。

作品簡介


科林和瑪麗是一對情侶,兩人在一個不知名的義大利城市結識了本地人羅伯特夫婦並“偶然”知道了羅伯特夫婦之間的畸形性虐待關係。這個秘密的發現讓科林和瑪麗在惴惴不安的同時卻又產生了一種隱秘的興奮,並最終誘使科林和瑪麗不自覺地再次走向了羅伯特的家,導致了瑪麗被下迷藥而眼睜睜地看著科林被羅伯特和卡洛琳共同虐殺、奸屍。

創作背景


人文背景
二戰後,歐洲各國普遍進入戰後重建和休養生息狀態,經濟復甦帶來了文化上的新景觀。20世紀50年代以來,英國出現了形形色色所謂離經叛道的青年亞文化,如特迪青年、摩登族、光頭仔和嬉皮士等。在20世紀60年代的學生運動、反戰運動乃至民權運動的風潮中,英國青年亞文化也走向高潮。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麥克尤恩沉迷於披肩發、致幻劑等營造出的亞文化生活之中,1972年他用處女作所得稿費購買了一輛大巴士加人了去阿富汗朝聖的嬉皮士行列。麥克尤恩的亞文化實踐不僅表現在生活層面,也表現在了他的早期創作之中。
麥克尤恩受到了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他想要創作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文學領地,一個充滿恐怖、暴力和各種慾望的地帶,因此他在小說中自覺運用諸多後現代敘事技巧來表現宏大的敘事主題。在麥克尤恩的作品中,傳統哥特小說中的復仇、謀殺主題讓位於他對後現代化會、歷史、科技、兩性關係等主題的深入思考,麥克尤恩將哥特小說的恐怖特徵與後現代人與人的異化關係相結合,展現後現代生活的危機,自覺運用後現代創作技巧,以哥特小說的恐怖、怪誕等特徵對應後現代都市異化的種種場景,不僅表現了作家對後現代社會的深刻思考,同時也使其小說呈現出明顯不同於其他哥特小說的後現代性,從而賦予哥特小說新的、獨特的內涵。
《只愛陌生人》的創作,融合了麥克尤恩童年的孤獨、中學的怨憤情緒以及哥特小說的恐怖特徵和後現代小說的創作技巧。

角色介紹


羅伯特
主人公羅伯特有一個專制、控制欲很強的父親,他父親是外交官,他有四個姐姐。羅伯特是家裡的寵兒,是父親的最愛。羅伯特崇拜男性的力量,他是同性戀又是施虐者。
羅伯特初次見科林就不斷與科林進行肢體接觸,或握住他的手、拽住他、把手搭在他肩上到最後撫弄他的頭髮。在科林和瑪麗被騙至羅伯特家中后,羅伯特還偷窺科林的睡姿。更令人驚悚的是,羅伯特和妻子為了滿足個人的無法按捺的情慾,不惜用鋒利的剃刀割斷科林的動脈然後猥褻屍體。羅伯特採取這種極端做法有著深刻的個人原因。羅伯特從孩提時代就十分崇拜大男子主義思想十足的父親,卻受到了自己一貫壓制的姐姐們的無情嘲弄,從此他對女性有了一種深藏內心的憎惡和逃避。
在遇到卡羅琳后,羅伯特又意外查出他自己的精子出了問題。他開始折磨妻子卡羅琳,而卡羅琳卻意外地發現她自己受到的懲罰和侮辱竟然成為快感的源泉。
卡羅琳
卡羅琳看似是一位溫婉好客的女主人,實則是虐殺案的幫凶。卡羅琳有一張蒼白、脫離了軀殼的臉。她自小便認識羅伯特,兩人青梅竹馬。但卡羅琳內心的軟弱導致其性格缺失,傳統男性社會的價值觀漸漸植根於卡羅琳的心中,從臣服到忍受性虐待,甚至發展到變為受虐狂的心路歷程見證了女性在男性社會中的心理演變。這種消極的心理導致卡羅琳性格上的扭曲,她在逐步認同以丈夫為代表的男性社會價值觀的同時,逐步喪失了女性的個人價值。在卡羅琳看來,女人的生活中已經不能沒有男人的存在,女人的一切都要依附於男人。作為女性的她已完全喪失了個體差異,淪落為男性世界中的微塵。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法西斯極權主義的施暴與虐殺
該小說中羅伯特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行為時常令人匪夷所思,正如麥克尤恩所說,羅伯特在該小說中更像一個密碼而非一個人物,然而解密羅伯特需要從他外交官的父親入手,因為《只愛陌生人》小說中的父親在羅伯特成長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在《只愛陌生人》小說中,羅伯特的父親即是麥克尤恩所指的“暴君父親”。羅伯特的父親是外交官,所有人都怕他。羅伯特的母親以及四個姐姐和大使都怕羅伯特父親。羅伯特的父親眉頭一皺,誰都不敢開腔了。在飯桌上一句話也不能講,除非羅伯特的父親先跟其他人說話。每天傍晚,羅伯特家裡所有人都得腰桿筆直地坐著,聽羅伯特的父親大聲朗讀。羅伯特的父親是個專制、控制欲很強的人,但遠不止這些。
羅伯特提起他童年時發生的一件事情:羅伯特是家裡的寵兒,是父親的最愛,但姐姐們就不一樣了,姐姐們幾乎每件事情都要得到父親的同意才可以去做,一次晚餐時,姐姐們懇求父親允許她們參加學校的參觀活動時不穿白色襪子以及單獨去劇院等等事情時,羅伯特的父親突然站到羅伯特的座位後面,此時羅伯特在母親身邊坐著,羅伯特的父親朗聲大笑。羅伯特的父親從羅伯特的腿上把餐巾拿起來,塞進羅伯特襯衣前襟里。“看呀”,羅伯特的父親說。這就是下一位一家之主。你們必須時刻記得幫助羅伯特保持他已經形成的好的方面。然後羅伯特的父親就讓羅伯特來解決爭端,自始至終羅伯特的父親都把手放在羅伯特那兒,用兩個指頭輕輕捏著羅伯特的脖子。羅伯特的父親會說,“羅伯特,姑娘們能像他們的母親那樣穿絲襪嗎?”而十歲的羅伯特就會朗聲回答,“不,爸爸。”“他們可以沒有媽媽陪伴就去劇院嗎?”“絕對不行,爸爸。”“羅伯特,她們能讓她們的朋友留下嗎?”“想都甭想,爸爸。”羅伯特回答得豪情滿懷,一點也不知道羅伯特被利用了。也許這是唯一的一次,可對羅伯特而言這卻是他在童年時的每個傍晚都會發生的。然後羅伯特的父親就會回到餐桌頂頭的座位上,假裝非常難過。羅伯特的父親開口的第一句話就使得羅伯特看似可以自由的選擇已經沒有自由了:羅伯特你是下一個一家之主,所有人都要向你學習,你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實際上,羅伯特被命令自由而熱情地擁抱強加在他身上的選擇,一個無論如何都要做出的而又讓人看上去是出自自願的選擇,羅伯特做出的是沒有任何自由情況下維繫一種自由選擇的假象。事實上,羅伯特的父親製造了一個謊言:是羅伯特不讓姐姐們干那些事兒。而後,羅伯特的父親又煽動情緒試圖製造內部矛盾:姐姐們從此懷恨羅伯特。最後羅伯特的父親又虛偽地顯示出同情:不是爸爸不幫你們,是羅伯特不同意。而這也正是極權統治的思維邏輯和控制手段。
極權主義運動肇始於謊言,為了剷除異己,他們編造陰謀。在羅伯特心裡,他父親就是絕對的權威,掌握絕對真理,羅伯特的父親相信他什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就像是上帝。神是不容許反對的,極權主義運動既是造神的運動,作為權威,為了維持其神聖性,他不容質疑、批評和反對,只有他才掌握絕對的真理,他有著“致命的自負”。
羅伯特的父親煽動起了羅伯特與姐姐們的矛盾,也當著姐姐的面成功地懲治了反抗者羅伯特,這種具有示眾表演性質的懲罰震懾了羅伯特的姐姐們,羅伯特的父親父親實現了全面控制。由此,可以說羅伯特在該小說中更像一個密碼而非一個人物,如果說羅伯特代表神秘的具有操控他人能力的密碼,那麼密碼的製造者確是羅伯特的父親。
儘管科林清楚地知道羅伯特與卡洛琳之間的秘密及畸形的性虐關係,而且科林已經成了他們性幻想的對象,他們把偷拍到的科林的照片掛到床邊的牆上,以此來刺激他們的畸形性愛。可以說科林是知道這其中的危險的,但他像被羅伯特施了魔咒一樣,心甘情願地受羅伯特的擺布而最終又心甘情願地被虐殺。科林情願地跟羅伯特走,情願地受羅伯特的擺布,似乎他們之間有一種無意識的契約。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著的這種契約,正是極權主義式的誘惑,它得到的支持是空前的,因為他們心甘情願地跟隨具有永恆的絕對真理的力量,在運動中成為“主人”,獲得起碼的“尊嚴”。
藝術特色
間接刻畫
通常情況下,人看不到自己的臉,可以通過鏡子來觀察。故事中的人物從鏡子中看到他們的臉部往往是扭曲變形的,或是摻入了個人意志。麥克尤恩選擇類似於鏡子的相機鏡頭,通過偷拍的照片展示羅伯特夫婦的生活現狀,即藉助照片受制於身體的原欲,沉溺於有限的形而上的感官刺激之中。
該小說中科林成為羅伯特夫婦偷窺的對象。偷拍的照片“印的顆粒很粗,很不清楚,是從遠處拍攝又放大了好多倍的”。擴印的照片無限擴大了羅伯特夫婦的變態慾望,原本單純欣賞美的心態早已面目全非,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獨佔欲。
《只愛陌生人》小說結尾處,直到卡羅琳恬不知恥地向瑪麗講述她和丈夫精心策劃的殺人計劃,並向其展示兩人偷拍的無數張科林的照片時,真相才被揭露,原來羅伯特早已尾隨科林許久,為接近科林才佯裝偶遇。另外,照片“經過放大剪裁后只剩下瑪麗的一隻手或一個胳膊肘,要麼就是剩下一小塊毫無意義的臉”。照片上支離破碎的身體或模糊的面龐暗示瑪麗完全不是兩人關注的對象,她的存在是多餘的。而當科林的照片放在一起時,“好像把科林每一種慣常的表情統統都凝固下來,每張照片都捕捉到,而且像是特意在炫示科林那張脆弱的臉上的一個不同的側面”。直到最後被折磨致死,科林都以一種剪影的方式出現在瑪麗的視野當中,徹底失去了話語能力。
《只愛陌生人》中人物身上作為慾望容器的軀幹和臉部都成為麥克尤恩刻畫悲劇主題的最佳武器。因為身體話語是個體意識的最佳體現,也是關注自我與他人關係的紐帶。該小說中的“身體”已然超越本身沉默的存在,成為讀者破解文本意義與窺探人物內心的另一種有效途徑。
隱喻手法
在《只愛陌生人》中,麥克尤恩在多處運用了隱喻手法,使一場驚悚的性虐謀殺案有步驟有節奏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只愛陌生人》講述了瑪麗和科林一對情侶到一個小鎮度假,他們的關係看起來如漆似膠,整日糾纏在一起,卻又貌合神離,彼此排斥。文本用隱喻手法讓讀者感受到二人微妙的兩性關係。他們是一對感情倦怠期的情侶,其中瑪麗已婚,有兩個孩子。科林長相漂亮迷人,有典型的女性氣質,用瑪麗的話來說就是,你長得真是精緻。科林的美貌就是一種性的隱喻。兩個人來到小鎮卻又不出去遊玩,整日待在小旅館里做愛、睡覺,只有餓了才會起身出去找吃的,而且還經常迷路,卻又對此不在乎。瑪麗和科林被當地人羅伯特盯上了。羅伯特是一個同性戀者,但文本並沒有直接表述,而是通過一系列隱喻,讓讀者去看透薄紗里的羅伯特。
羅伯特的妻子卡洛琳表面溫婉賢淑,其實是性受虐狂,這些都是到文本最後才真相大白,之前都是用隱喻的手法讓讀者隱約感受到震動,猶如驚喜前的鋪墊。她和羅伯特的性虐待已經達到了要殺死對方才能得以高潮快感的地步。就在此時,瑪麗和科林的出現滿足了二人的慾望空白。科林漂亮的外表、迷人的女性氣質讓羅伯特痴迷,羅伯特偷拍、跟蹤科林,和卡洛琳私自享受著科林照片帶來的性幻想的愉悅,最後他和妻子卡洛琳設置了陷阱,讓瑪麗和科林心甘情願地一步步跳進來。通過《只愛陌生人》可以看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也可以是文本特徵的形成因素。隱喻是把兩個不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繫,使讀者感到驚奇。
隱喻對同性戀的完美演繹:麥克尤恩並沒有直接說明羅伯特就是一個同性戀,而在酒吧里,另一個男人在科林轉身時使勁擰了一下他的屁股,就隱喻著同性戀的在場,這是一個同性戀酒吧。而後文印證了這一點。而且到文本最後,他深深吻上科林被塗抹猩紅的嘴唇,露出他加倍的陽具,才徹底讓讀者明白他的性傾向,但還是沒有直接說,羅伯特就是個同性戀。而對科林的性虐待在文本最後是通過瑪麗模糊的視角進行的,文本描述得很隱晦,有很多隱喻在其中。如:“科林坐在一個小水潭前,水潭被透過百葉窗投射下來的帶條紋的菱形光柱給映紅了,百葉窗現在已經拉下來一半。在接下來的整個夜裡,瑪麗不斷夢到嗚咽和哀告,還有突然的喊叫,夢到幾個人性扣鎖在一起並且在她腳下翻滾,在血泊里翻騰。”通過這些描述可以從字裡行間意會到作者的意思:科林被割開手腕后,流血刺激了羅伯特夫婦的變態情慾,二人把科林從性進行了虐待、翻滾、嗚咽、人性的扣鎖,欣喜若狂得大喊大叫都是對性虐場景的一種代替手法。這種隱喻的手法就是為了保持文本表面的藝術化,讓讀者內心有更多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敘事手法
《只愛陌生人》中大多採用移動式的“內聚焦”敘事,即敘述者和人物對故事所知道的內容一樣多。該小說大多是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瑪麗和科林來交替敘述的。讀者通過瑪麗的視角,可看到科林最終被羅伯特夫婦虐殺的場景等等。而通過科林的視角,可看到羅伯特帶科林去他的酒吧的全過程。這種敘事角度的好處在於能夠讓讀者和故事中的人物產生一種認同感,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延長了讀者的審美快感。但也容易讓讀者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過分認同,使讀者過於沉浸在故事的內容和情節中。因此,麥克尤恩又在科林和瑪麗的視角之外使用了一個超越於所有人物之上的第三人稱的敘述聲音。這個客觀冷靜的聲音不時出現在《只愛陌生人》小說中,它能夠提醒讀者注意,作者在場,防止讀者對任何人物角色產生過分的認同,從而引導讀者思考文本的深層意義。

作品評價


《只愛陌生人》是一本技巧高度純熟、意識高度自覺的精彩小說,然而,作為具有超現實、夢境化的一種精神世界的分析文本,它又超出了文學作品的範圍,比其他的純小說具有了可堪研究的深意。
——文匯報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
伊恩·麥克尤恩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英國作家。於1948年出生於英格蘭漢普郡的奧爾德肖特,畢業於布萊頓的薩賽克斯大學,后在東安吉利大學獲碩士學位。
麥克尤恩擅長以細膩、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筆勾繪現代人內在的種種不安和恐懼,探討暴力、死亡、愛欲和善惡的問題。代表作品:《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水泥花園》、《只愛陌生人》、《時間中的孩子》、《黑犬》、《夢想家彼得》、《阿姆斯特丹》、《星期六》、《追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