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溝鎮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轄鎮

澤州縣大東溝鎮位於晉城西北部,距市區17.5公里。東與巴公鎮及城區西上庄辦事處相連,西與沁水縣交界,南接川底鄉,北臨下村鎮。全鎮30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總面積96.3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東溝鎮常住人口為22181人。

簡介


大東溝鎮
大東溝鎮
大東溝鎮地形呈“兩山夾一河”之勢,伊候山、可寒山分列東西,長河縱貫南北。陵沁路、東大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歷史上,沁水、陽城等縣毗鄰地區及晉城西部地區的糧食、山貨都在這裡上市成交,素有“四十里長河一碼頭”之譽。這裡自古手工業發達,鑄造、編織盛行,能工巧匠頗多。解放前和解放初,本省各地及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遍留大東溝手工業者的足跡。

自然資源


大東溝鎮位於全國最大的煤田——沁水煤田邊緣。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憑藉豐富的煤鐵資源,全鎮以挖煤煉鐵為主的鄉鎮企業蓬勃興起,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近幾年來,適應煤炭資源整合和小冶鍊取締的形勢,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全鎮人民調整產業結構,商貿、建材、種植、養殖等產業逐漸興起。全鎮人民正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積極進取,爭先發展,瞄準構建開放、活力、和諧新東溝的目標奮力前行。
大東溝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鐵礦石、石灰石等。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晉城縣第三區。
1953年,分屬東溝、北村、辛壁、西窪、司家山、庾能、賈泉、坪頭、常店9個鄉。
1958年,屬東溝公社。
1984年9月,大東溝公社改大東溝鎮,增設范庄村民委員會,改轄30個村民委員會。
1985年4月,屬地級晉城市郊區。
1996年8月,改屬澤州縣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東溝鎮轄東溝、峪南、辛壁、馬村、七干、北村、西窪、西嶺頭、東王莊、黑泉溝、嶺南、東劉河、庚能、賀坡、關庄、賈泉、段都、坪頭、雙河底、西王莊、范庄、常坡、南坪、溝西、中街、嵇庄、司家山、常庄、西劉河、郭河30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大東溝鎮下轄2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東溝村北區160號。
東溝村賀坡村段都村常庄村
辛壁村庾能村坪頭村北村村
峪南村西窪村西王莊村黑泉溝村
南坪村嶺頭村溝西村雙河底村
七干村嶺南村常坡村西劉河村
馬村村賈泉村司家山村棲祥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東溝鎮地處澤州縣西北部,東與巴公鎮、城區西上庄街道相連,南與川底鄉相接,西與沁水縣鄭村鎮交界,北與下村鎮毗連,區域面積96平方千米。

水文

大東溝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長河1條,從北至東南流經境內段都、坪頭、雙河底、東溝、峪南、辛壁6個村,長7.32千米。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東溝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007元。

農業

大東溝鎮有農業耕地面積36693畝,人均1.1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0692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61.6%;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1940噸,人均366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
大東溝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2400頭,年末存欄25300頭,羊飼養量12100隻,年末出欄5200隻,收購山羊板皮4300張;牛飼養量1200頭,年末存欄6800頭;家禽飼養量13.4萬羽,上市家禽4.2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935噸;其中豬肉2813噸,牛肉48.7噸,羊肉73.3噸;禽蛋958噸;畜牧業總產值465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3.6%。
截至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森林面積37900畝,林地面積35700畝,其中防護林32600畝,經濟林31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2萬株,林木覆蓋率為26%,活立木積蓄量20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30畝,產量4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桃、棗等。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200台(輛)。

工業

2011年,大東溝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6.3%。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職工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300萬元,比上年增長42.9%。
2018年,大東溝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商業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商業網點292個,職工468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00萬元,比上年增長6.6%。
2018年,大東溝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655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3所,在校生1829人,專任教師13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30人,專任教師9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8%,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各類科技人才45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400人,經營管理人才600人,技能人才100人,農村實用人才1400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個;電影院1座,座位460個,年放映160場次,觀眾8萬人次;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30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50人。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84%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0%以上。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廣播喇叭2000隻,通響率100%,廣播綜合覆蓋率100%;有中央、省、市、縣等電視台42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100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9.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專業衛生人員94人,其中執業醫師27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2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執業(助理)醫師1.3人、註冊護士0.7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2003人次,住院手術台142次,出院病人1205人次。
2011年,大東溝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998人,參合率99%。

社會保障

2011年,大東溝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65戶,人數1096人,支出126.26萬元,月人均96元,比上年增長12.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支出6.8萬元,比上年增長2.4%;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2人,支出4.62萬元,比上年增長19.6%;農村醫療救助7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55人次,共支出16.5萬元,比上年增長22.3%;農村臨時救濟90人次,支出0.9萬元,比上年增長3.4%。
2011年,大東溝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萬畝,倒塌房屋120間,直接經濟損失60餘萬元,救災支出1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8萬元。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東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千米,投遞點30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5.3萬份、期刊2.5萬冊。有固定電話用戶6544戶,行動電話用戶7601戶,寬頻接入用戶2623戶。
供電
2011年末,大東溝鎮鎮區有220千伏及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3台。綜合電壓合格率95.5%,供電可靠率99%。

交通


大東溝鎮境內有鄉級公路1條,總長21千米。2011年末,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2條。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大東溝鎮轄區總人口3261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95人,城鎮化率4.3%。另有流動人口433人。總人口中,男性16022人,佔49.1%;女性16589人,佔50.9%;14歲以下7050人,佔21.6%;15~64歲22768人,佔69.8%;64歲以上2793人,佔8.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2596人,佔99.9%;有回1個少數民族,共15人,佔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9.2‰,人口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長率4.4‰。
2017年,大東溝鎮常住人口28093人。
截至2018年末,大東溝鎮戶籍人口32066人。
根據澤州縣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東溝鎮常住人口為22181人。

發展歷程


科學發展觀

大東溝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機遇,拼搏進取,贏得了全鎮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喜人局面。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8.3億元,稅收收入完成424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5元,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端。

163戰略

鎮黨委、鎮政府經過集思廣益、科學論證,確立了全鎮“十一五”經濟社會“163”發展戰略。即緊緊圍繞“建設開放、活力、和諧、新東溝”這個目標,認真抓好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健全、新型農民培育“六大重點工程”和基層組織、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三大建設”。六大重點工程是:現代農業工程。以長河兩岸為一體,重點扶持和建設涉及10個行政村1500畝農田的國家級、省級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將其建成綠色農業示範園區。以東西兩山20個行政村為兩翼,主攻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蠶桑、畜牧、中藥材、乾鮮果、小雜糧、蔬菜六大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工程。重點抓好四大產業:一是組建150萬噸新型煤炭產業集團,建成西山煤礦、峪南煤礦、段都煤礦、辛壁煤礦4個年產30萬噸的現代化礦井和南坪煤礦、白沙煤礦兩座年產15萬噸礦井。二是組建冶鍊產業集團。以179高爐為主體,重點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冶鍊企業和機械製造業。三是組建建材企業集團。圍繞新上的60萬噸選煤廠和在本鎮落戶的市水泥廠等重點建設項目,充分利用本鎮石灰石、廢爐渣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環保型建材業。四是整合徐家大院、峪南閣、乾明寺等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產業;民營經濟發展工程。大樹開放興鎮理念,多層面挖掘招商財源,尤其是利用在外擔任領導職務的大東溝籍人士這一資源,著力引進有利於大東溝傳統優勢產業延伸和新興產業培育的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大東溝城鎮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強長河綜合治理和陵沁沿線新農村連片發展,搞好煤層氣沼氣、秸稈氣等清潔能源建設;公共服務健全工程。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立鎮、村、戶三級文化網路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醫保、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民培育工程。利用黨校和黨員遠程教育平台,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的培訓,積極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三大建設是: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六個好”為目標,不斷加強鎮、村兩級班子建設;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積極推行農村財務委託代理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深入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積極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的號角聲聲催人,爭先發展的潮流勢不可擋。不甘人後、勇爭一流的大東溝人民,決心咬定“163”發展戰略不放鬆,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十一五”主要經濟指標的奮鬥目標是: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7.2億元,稅收收入達到7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00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107%、77%和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