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聚堂景區
溫州市蒼南縣的景點
石聚堂景區位於蒼南浦亭鄉羅溪村白石坑山與嶺頭村漁池山之間,西接玉蒼山,北接南雁盪山,東連岩下寺,距縣城4公里。整個景區怪石累累,爭奇鬥豔,故山名石聚。又因山中心高處有堂,一為 許真 君祠,一為玉泉禪寺,故民間通稱此處為石聚堂。
該景區以奇岩、碧湖、幽洞、宗教文化見勝。景觀分為“石聚天成”、“玉泉洞天”、“太寶觀日”三部分,景點有單人巷、一線天、金龜駝子、九節龍、濟公帽、蛤蟆岩、合掌岩等,人文景觀有紫雲道觀、玉泉禪寺、觀音閣等。
石聚堂景區
1、石景:
石景為石聚堂風景區的特色景觀,風景區本身也因石而得名,山上大石累累,石縫中松柏交翠,山頂所有怪石,大多似浮於地面,插土不深,形態各異,如伸、如縮、如卧、如立,或相互疊,或左右倚,石色均為墨色,石頂又分佈著白紋,似長期水流衝擊而成,如蓮花寶座岩等。
2、水景:
風景區內主要水景有錦鯉湖、小水庫(規劃稱“梨湖”)及洛溪。洛溪位於風景區主要景面,山得水而活,使人一進入風景區,就感受到風景區整體山水的韻味,錦鯉湖位於風景區西北部,原為水庫,1993年興建,環境清幽,湖中有一孤島,湖面呈長條曲折形,空間豐富。
3、動植物景觀:
石聚堂景區
石聚堂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以詩碑石刻、古剎道觀最為著名。
石聚堂景區
浦亭鄉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是革命老區鄉,革命先烈和前輩葉延鵬、陳鐵軍、鄭海嘯等曾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這裡曾是當年浙南地區革命根據地之一。
岩下寺原名紫雲道觀,因地處鳳池鄉岩下后村,故有這俗名。這裡的大寶圖山為大玉蒼東麓,主峰海拔392米。此地距石聚堂1.44公里,有石徑相通,遊人步行只需半個小時。景區以紫雲道觀為中心,佔地1.3平方公里,兩旁輔以兩個湖泊:左側為迷天紫雲湖,右側為人工開浚的五畝壠水庫。道觀朝南,居高臨下,院宇不多,而建築卻十分典雅。觀後山上奇石有“仙人脫靴”、“猴子觀海”等。左右坡上都由花崗岩石壘積,石形圓滑,石色黛黑,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碎石英的光芒。石與石之間形成不規則的罅隙,奇形怪狀,大者如斗室,遊人可在裡面直立行動;小者則需從中匍匐而過。小徑上下左右交錯,忽而出升岩背,忽而下落深谷。
大小深窟共有18個,相互通透,易入易出。奇險處有“一線天”、“三低頭”、“三折腰”等。各洞口石縫都叢生各種雜樹,遊人可藉以遮蔭或攀援。觀前的院角有本地少見的紫方竹,枝葉纖細而強勁。更奇特的景色在大門外。從山腳上行進入山門時,陡然峰迴路轉,出現另一番天地: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壑。壑中另有一峰兀然而起,形圓,只有頂上簇擁著一簇草木,據說是桃、李、杏、龍眼、枇杷等果樹,傳說八仙借這裡宴會,遺下許多果核,因此長成這一小塊綠島,就象盒蓋上的鈕子,此岩故名果盒岩。先下深壑,再上崖頂,便能看到周圍平原上的村鎮。岩下寺建於清道光年間,民國時期翻修過,“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1993年重修,現有建築面積8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