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榜清真寺

掛榜清真寺

掛榜清真寺所在的米易縣掛榜鄉田壩村為一回族相對聚居的村莊。北鄰田壩村小學,東面不遠有成昆鐵路經過,乘車憑窗東望,隱約可見該寺的最高建築望月樓,交通方便。1991年被列入攀枝花唯一的古代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初建

清真寺建造的時間及歷代修繕情況在寺中保留的兩塊石碑上略有記述。

修繕重建

據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4年)和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所立的兩塊碑石銘文記述:該寺在康熙末年已初具規模,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后經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多次維修,至道光三年,寺廟不僅全部建成,而且還購置了維持宗教活動開支的田地不動財產,距此最晚也有一百五十多年。更難得的是清真寺歷經上百年的風雨剝蝕和道光年間西昌多次發生的地震而保存至今,實屬不易。1990年,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攀枝花市文管處、米易縣文化館等多方努力,落實經費,維修加固了清真寺望月樓,恢復了這座古代宗教建築的完整風貌,從而成為攀西地區保存完好和具有伊斯蘭文化風貌的古典建築代表。1991年被列入攀枝花唯一的古代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建制


全寺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由照壁山牆、望月樓、正殿和南北廂房組成。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面作密封式四合院落建築布局,小巧緊湊,空間利用充分合理。尤其是主體建築望月樓(又稱邦克樓),更改了一般清真寺門樓多沿用"拱北"圓頂瓣狀弧形式樣,而建成木質結構,三層三重檐,六角攢尖頂的過街式亭閣門樓。將中式古建築藝術與伊斯蘭宗教文化有機地融合起來。

主要建築

平望月樓通高14.5米,底層四邊形,面積8×8米;二層樓作六角形,平面每邊長3.35米;三層在此基礎上,繼續縮斂也作六角形,斂為平面每邊長1.7米,三層之間以木梯聯結以供攀登。底層地面以青磚鋪地,出檐用筒瓦覆扣,二、三層六角飛出檐,用板瓦扣覆。底層的四邊形和中、上層的六角形亭式建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再用六角形的攢尖頂加上葫蘆串珠寶頂,六面出檐加飛檐上踩三轉角斗拱,與底層四面五踩重翅斗拱相結合,托出了一座精巧玲瓏的亭閣式高樓。它既是供阿訇召喚教徒作"聚禮"的宗教場所,又是供遊人登樓遠望、吟月抒懷的佳地妙處。一樓多用,構思巧妙獨特,為其它清真寺所少見,故得名"望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