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會議是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1945年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三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又叫“柏林會議”。
波茨坦會議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結束以後,戰爭形勢發展很快。
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盟軍在歐洲大陸地區的戰爭宣布勝利結束。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盟軍已佔領硫磺島和沖繩,並在亞洲大陸各戰場發起了反攻,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
蘇、美、英三國為了處理戰敗后的德國和解決戰後歐洲及其他一些問題,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戰爭期間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已於19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第一次代表美國參加會議。會議進行期間正值英國大選,因此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半途回國參加大選。由於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下台,新任英國工黨首相艾德禮偕新外長貝文於1945年7月28日參加了最後幾天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1945年7月28日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下台、為新上任首相的艾德禮所代替)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舉行二次大戰期間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三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
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國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佔領日本后將實施的基本原則,並重申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必須實施。
1945年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簽字。
會議討論了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規定解除德國全部武裝,摧毀一切軍事工業和納粹組織,懲辦戰犯,實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上消滅過分集中現象,實現分散化。
波茨坦會議現場
會議決定儘快組織國際法庭,對戰犯進行審判。
英美還同意將哥尼斯堡及附近地區割讓給蘇聯。
會議還討論了對日作戰、賠款等問題,並作了規定。蘇聯在會上重申按時參加對日作戰。
1945年8月2日三國首腦簽署了《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波茨坦會議對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具有重要意義,但會議也表明,隨著戰爭接近尾聲,英美同蘇聯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激化。
會議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奧地利問題、締結和約接納聯合國會員等一系列問題,會議的重點是德國問題。
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確定了美、蘇、英、法四國管制和處置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會議規定,徹底剷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消滅壟斷組織,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政治生活。
關於德國賠償問題,確定“蘇聯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沒收德國境內蘇占區的資產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此外,蘇聯還可以從西方佔領區所拆遷的工業設施中無償得到10%和以商品支付的15%作為賠償。“美國、英國以及有權獲得賠償的其他國家的賠償要求,將自西部各佔領區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會議還決定,把原德國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及其鄰近地區讓予蘇聯。
會議在討論波蘭問題時,三國決定承認波蘭臨時民族統一政府。對波蘭西部邊界,認為最後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但“三國政府首腦同意,在波蘭西部邊界最後劃定之前,原德國的東部領土由波蘭政府管轄,不得視為蘇聯在德佔領區的一部分”。
波茨坦會議三巨頭
波茨坦會議就義大利和原德國附屬國問題、西班牙問題、控制黑海海峽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重申要審判主要戰爭罪犯。這次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最後一次會議。它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為建立戰後新秩序打下了基礎,對戰後國際關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復原德國1937年後在歐洲吞併的領土,將奧地利從德國分離出來。
聲明盟國佔領德國的目的:非軍事化、清算納粹主義、民主化和解散卡特爾企業聯合。規定德國境內的最高權力由美、英、蘇、法四國佔領軍總司令遵照本國政府的指令,分別在其各自的佔領區內實行。
《波茨坦協議》,將德國和奧地利分為四個佔領區(在早先的雅爾塔會議就已確定),並類似地將柏林和維也納也分為四個佔領區。
同意以戰犯起訴納粹黨人。
會議承認了新成立的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並確定了波蘭的疆界問題。
將居住在德國境外的德國人驅逐回國。
戰爭賠款協議。盟國估計損失為2000億美元。在西方的堅持下,德國只需要以資產、工業產品和勞動力的方式支付200億美元。然而,冷戰使償還計劃沒有完全執行。
在斯大林的建議下,波蘭不列入德國賠償分配方案,而由蘇聯所獲賠償的15%轉交給波蘭(從未執行)。
盟國發布了波茨坦公告,確定日本投降的條件。
其它問題將留給儘快召開的最終和平會議解決。儘管西方要求在最終和平會議上才確認德波邊界奧德河—尼斯河線,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強制德國人口遷移卻使得德波邊界在事實上得到確定並且不可挽回。
為進行關於締結和約所必需的準備工作,設立由英、蘇、中、法、美五國外長組成的外長會議。
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廢止一切納粹法律,逮捕並審判戰爭罪犯,永遠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復活或改組。德國一切民主黨派應准許成立並恢復自由活動權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個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實現政治民主化。
德國行政應以政權分散和發展地方政府許可權為原則。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剷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消滅壟斷造成的過分集中,發展和平經濟,並把德國視為一個經濟單位。
關於德國賠償問題,蘇、美、英向德國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德國境內的物資及適當的德國國外資產予以滿足,蘇聯並可由西方佔領區獲得賠償。德國的艦隊和商船隊由蘇、美、英三國均分。哥尼斯堡及鄰近地區讓與蘇聯。關於波蘭問題,對波蘭西部邊界達成原則協議,最後劃定由和約解決。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和以前的但澤自由市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會議還討論了奧地利問題,同意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五國締結和約問題,領土託管問題和控制黑海海峽等問題。
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係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鬥爭的重要內容。
《波茨坦公告》在波茨坦會議期間通過。《波茨坦公告》共13條。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作戰,沒有簽字。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事前徵得中國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在公告上簽字,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