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腦出血的結果 展開

腦出血

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

腦出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也稱自發性腦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合併細、小動脈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腦動靜脈畸形動脈瘤、血液病、梗死後出血、腦澱粉樣血管病、煙霧病、徠腦動脈炎、抗凝或溶栓治療、瘤卒中等。腦出血常見於50歲以上病人,男性稍多於女性,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一般無前驅癥狀,多在活動中或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發病後癥狀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達到高峰。血壓常明顯升高,並出現頭痛、嘔吐、肢體癱瘓、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和癇性發作等。腦出血的主要治療方法為絕對卧床休息、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預后與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併發症有關。

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病因


● 腦出血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腦內細小動脈在長期高血壓作用下發生慢性病變,破裂所致。
● 顱內動脈具有中層肌細胞和外層結締組織少及外彈力層缺失的特點。長期高血壓可使腦細小動脈發生玻璃樣變性、纖維素樣壞死,甚至形成微動脈瘤或夾層動脈瘤,在此基礎上血壓驟然升高時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

癥狀


● 多在情緒激動或活動中突然發病,發病後病情常於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達到高峰。少數也可在安靜狀態下發病,前驅癥狀一般不明顯。
● 頭痛頭暈:頭痛常是腦出血的首發癥狀,常常位於出血一側的頭部;有顱內壓力升高時,疼痛可以發展到整個頭部。頭暈常與頭痛伴發,特別是在小腦和腦幹出血時。
● 運動和語言障礙:運動障礙以偏癱為多見;言語障礙主要表現為失語和言語含糊不清。
● 嘔吐:約一半的病人發生嘔吐,可能與腦出血時顱內壓升高、眩暈發作、腦膜受到血液刺激有關。
● 意識障礙:表現為嗜睡或昏迷,程度與腦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關。在腦較深部位的短時間內大量出血,大多會出現意識障礙。
● 眼部癥狀:瞳孔不等大常發生於顱內壓升高,出現腦疝的病人多數伴有意識障礙;還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動障礙。腦出血病人在急性期皮層視中樞部位出血,常常兩眼凝視大腦的出血側(凝視麻痹)。

檢查


● 確診腦出血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 頭顱CT:是腦出血首選的檢查方法,其診斷準確率接近100%。
● 頭顱MRI:對幕上出血的診斷價值不如CT,對幕下出血的檢出率優於CT。
腦血管造影及增強CT:可發現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及煙霧病等腦出血病因,但不作為常規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來診斷腦出血。
● 臨床癥狀:50歲以上中老年病人,有長期高血壓病史,活動中或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血壓常明顯升高,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升高的表現,有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腦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識障礙。
● 影像學檢查顯示明顯腦出血表現。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也可能出現頭痛、噁心,頸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表現,容易與腦出血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外傷性顱內血腫,特別是硬膜下血腫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治療原則為安靜卧床、脫水降顱壓,注意水電解質平衡、調整血壓、防治繼續出血、加強護理防治併發症。

內科治療

● 一般處理
● ● 卧床休息,避免情緒激動和血壓升高。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預防吸入性肺炎和早期積極控制感染。
● 降低顱內壓
● ● 積極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是腦出血急性期治療的重要環節。
● 調整血壓
● ● 當收縮壓>200mmHg或平均動脈壓>150mmHg時,要用降壓藥物積極降低血壓。如果沒有顱內壓升高的證據,降壓目標則為160/90mmHg或平均動脈壓110mmHg。

其他治療

● 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預防肺部感染、壓瘡等併發症。

外科治療

● 主要手術方法包括:去骨瓣減壓術、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鑽孔血腫抽吸術和腦室穿刺引流術等。通常下列情況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 基底核區中等量以上出血(殼核出血≥30ml,丘腦出血≥15ml)
小腦出血≥10ml或直徑≥3cm,或合併明顯腦積水
● 重症腦室出血(腦室鑄型)。
● 合併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等血管病變。

危害


● 腦出血可能會遺留偏癱,言語障礙,尿便障礙等後遺症,影響病人生存質量,給家庭帶來巨大負擔。
● 腦出血病人出血量大、病情重、合併感染等併發症,可能會危及生命,導致死亡。

預后


● 預后與病人的基礎狀況、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識狀態及有無併發症有關。
● 腦幹、丘腦和大量腦室出血預后較差。
● 如果血壓控制良好,一般高血壓腦出血的複發相對較低,但動-靜脈血管畸形所致腦出血例外,年再發率接近2%。

預防


● 控制高血壓。
● 積極治療其他原發病。
● 飲食清淡,戒煙限酒。
● 適當運動,控制體重。

參考文獻


●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