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與儔

莫與儔

莫與儔(1763-1841),字猶人,號傑夫,壽民,獨山兔場人,布依族。作有:《二南近說》4卷,《仁本事韻》2卷等。

人物生平


嘉慶二年(1797),與儔考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嘉慶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四川鹽源縣知縣。鹽源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當地富人買無徵稅之田,窮人產業賣盡,仍要交全稅。官府不顧百姓疾苦,大肆橫征。與儔到任,力改其弊,上奏裁稅。鹽源縣內有一木里喇嘛左所地方,離縣城較遠,盛產銀礦。木里喇嘛左所離當地彝族的經堂較近,與儔的上司不了解情況,武斷拆毀經堂開礦,造成當地群眾與官府激憤對立。與儔親往說服,安定群眾。當地土司境內,官吏過往,都要攤派錢物。與儔此行,拒收錢物,並命土司歸還百姓,出告示規定,凡此後縣官到境,不得勒派彝戶錢物。離境時,當地群眾集隊送行。與儔感慨地說:"信乎!民情易得,徒以愧吾輩!"嘉慶九年(1804),與儔任四川甲子科鄉試同考官。不久,因父親病故,回家奔喪。又因母親年過古稀,在家等侍奉。嘉慶十三年(1808),在八寨廳(今丹寨)王氏家設館教學。次年,受聘獨山紫泉書院,任主講。與儔在獨山12年,創建"影山草堂",倡導樸學,教育鄉裡子弟。母親去世后,與儔不願再去四川任官。道光二年(1822),被選為遵義府學教授。次年,全家遷往遵義。與儔在遵義教授19年,以許慎、鄭玄為宗、兼及南宋理學,出莫友芝鄭珍等著名弟子。對黔中漢學的傳授,為引渡津梁第一人,是"影山文化"的奠基者。道光二十一年(1841),與儔病逝,終年79歲,葬於遵義城東青田山。門人私謚貞定先生。與儔有9子7女,五子友芝、六子庭芝、九子祥芝均分別有傳。

主要著作


與儔著作有:《二南近說》4卷,《仁本事韻》2卷,《喇嗎記聞》2卷,詩文收在《貞定遺集》,另有《示諸生教》4卷。友芝遵父行,作《過庭碎錄》12卷。

《清史稿》記載


莫與儔,字猶人,獨山州人。少有志操,兄歿,持期服,不與試。嘉慶四年,朱珪、阮元總裁會試,所拔取多樸學知名士,與儔亦以是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令鹽源縣。俗,富民買田好擇取無稅者,貧民往往鬻產存賦,久輒逃亡。與儔責賦富人,而貰其隱佔罪。又上言河西寧遠子稅所府隸橫征病民,得裁去。木里喇嗎左所有山產銀銅,布政使符縣開礦,與儔持不可,以為礦山實土官經堂所據,奸民所呈地圖距經堂遠,實無礦,開廠聚眾,滋擾夷境,貪小利,賈大釁,事誠不便。大吏檄與儔覆勘,至則礦山果在經堂右。其眾嚴兵以待,既瞻與儔貌,聆其溫語,皆解甲羅拜。縣令至,土司例有供餽,盡卻之,又懸諸禁。比還,老幼遮道獻酒,填咽不得前。舉治行卓異,以父憂去。母老,遂請終養。
久之,被吏部檄復起,自請改教授,選遵義。士人聞其至,爭請受業。學舍如蜂房,猶不足,僦居半城市。旦暮進諸生而詔之:“學以盡其下焉者而已,上焉者聽其自至可也。程、朱氏之論,窮神達化,不越灑埽應對日用之常。至六藝故訓,則國朝專經大師,實邁近古。”其稱江、閻、惠、陳、段、王父子,未嘗隔三宿不言,聽者如旱苗之得膏雨。其後門人鄭珍及子友芝遂通許、鄭之學,為西南大師。與儔著《二南近說》,詩文散佚。友芝記其言行為《過庭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