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恩斯

朱利安·巴恩斯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年1月19日-),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家。1946年生於英格蘭中部的列斯特,1968年牛津大學畢業,曾參與《牛津辭典增補本》的編纂工作,著有長篇小說九部和偵探小說四部,曾四度獲得布克獎提名(1984、1998、2005、2011),並在2011年以《終結感》獲得布克獎,以1984年《福樓拜的鸚鵡》最為膾炙人口。是獲得梅迪西文學獎(《福樓拜的鸚鵡》)和婦女獎(《尚待商榷》)的惟一英國作家。

個人經歷


朱利安·巴恩斯1946年1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列斯特市。出生后不久即隨在學校教授法語的父母全家遷到倫敦郊區。
1968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瑪格達林學院,專修現代語言。大學剛剛畢業后的三年裡,參與《牛津大詞典》(增補本)編纂工作。后,出任《新政治家》(New Stateman)和《新評論》(New Review)評論員和編輯。
1979年到1986年,先後出任《新政治家》和《觀察家》(Observer)電視評論員。妻子帕特·卡瓦納(Pat Kavanagh)於2006年不幸去世,生前系文學代理商。
創作生涯
巴恩斯第一部作品《倫敦郊區》發表於1980年,是一部帶有自傳性的小說,寫主人公,倫敦偏遠郊區的克里斯多夫從倫敦到巴黎遊歷和遭遇的故事。
第二部長篇小說《她遇見我之前》(1983)講述一個歷史學家的復仇。他由於其第二任妻子的過去種種,而充滿仇恨和嫉妒,最終走上了復仇的道路。
《福樓拜的鸚鵡》(1984) 標誌著巴恩斯創作藝術和手法的創新。它突破了前此他小說里的那種傳統的線性結構,以講述一個上了年紀的醫生的傳記片段為其特徵。
與這部小說相同,1989年問世的《十又二分之一歷史》也是一部以非線性結構謀篇布局的小說。
而此前三年發表的《盯住太陽》(1986),則是一部描述女主人公在處理感情糾葛、現實與道德倫理的關係中,逐漸成長的過程,標誌著巴恩斯在文學創作上的勃勃雄心。
《尚待商榷》及其姊妹篇《愛與其它》先後於1991年和2000年問世。前者演繹一個當代三角戀愛的故事。小說分別從三個人物的視角輪番向讀者敘述自己的觀感和遭遇。後者是十年後,對這些人物的重訪。長篇小說《死亡的知覺》於2011年8 月出版。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倫敦郊區》(Metroland,1980)
《她遇見我之前》(Before She Met Me,1982)
《福樓拜的鸚鵡》(Flaubert's Parrot,1984)
《盯住太陽》(Staring at the Sun,1986)
《十又二分之一歷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1989)
《尚待商榷》(Talking It Over,1991)
《豪豬》(The Porcupine,1992)
《英格蘭,英格蘭》(England, England,1998)
《愛與其其它》(Love, Etc,2000)
《亞瑟與喬治》(Arthur & George,2005)
《終結感》(The Sense of an Ending,2011)

短篇小說集

《穿越海峽》(Cross Channel,1996)
《檸檬桌》(The Lemon Table,(2004)
《脈搏》(Pulse, 2011)

其他

《來自倫敦的書信》(Letters from London,(1995) — (原載《紐約客》文章)
《有所宣示》(Something to Declare,2002) — (散文集)
《買弄廚藝者》(Thepedantin the Kitchen,2003) — (報刊文章)
《無所畏懼》(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2008) —(回憶錄)

偵探小說

以丹·卡瓦納筆名發表的偵探小說
《達菲》(Duffy,1980)
《亂彈之都》(Fiddle City,1981)
《猛然一腳》(Putting the Boot In,1985)
《毀滅》(Going to the Dogs,1987)

所獲榮譽


2011年獲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終身成就獎(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Prize)。
長篇小說《福樓拜的鸚鵡》(1984)、《英格蘭,英格蘭》(1998)《阿瑟與喬治》(2005)《終結感》(2011)四度獲入圍曼布克獎短名單。
2011年以小說《終結感》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同時,他還是獲得梅迪西獎和婦女獎的唯一英國作家。

人物評價


2011年10月18日,朱利安·巴恩斯以小說《終結感》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評委Gaby Wood稱:“受困於日常生活的悲劇如此感人、如此敏銳,人們只能幾乎盲目地、以片斷地形式面對——而這,正是真正大師級小說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