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

金代官員

劉信 蜀昭烈帝後裔,生於金大定乙未(1175),卒於元憲宗辛亥(1251),享年七十有七錢氏享年八十。初襲父(劉秀實)職,后官至朝散大夫,遙授河中府同知。營陵黃村劉氏二世祖。配錢氏生五子:劉潤、劉泉、劉澤、劉成、劉用,後人稱“老五大支”,亦稱“老五大股”也。(二十九世 劉瑋)寫。

人物關係


個人簡介


曾任金朝的朝散大夫益都府總判之職,因避金與蒙古族的戰亂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初襲父職,后官至朝散大夫。后又返回青州地界的黃村今昌樂小龍角一帶居住,因金朝已亡不願做元朝的官而隱居黃村。而劉信卜居黃村,實是避亂、隱居,從“淡於仕進,雅尚玄教,早年曾遇上了丘處機和劉處玄授之以秘法,學習了全真派武學跟丘處機訪嶗山。尤喜與羽人游。樂善好施,惟日不足。卜居黃村在壬辰年 一二三二年,淡於仕進在情理之中。雅尚玄教反映出他其時的消極遁世思想。但這位重振家室的朝散君卻始終沒有忘記延師教子。“壬辰北渡,訪判府君塋,因家益都。時兵余,遺民流離道路。得衣冠之士數人,館於家,俾子孫徙之學”。信公在戰亂的年月里,曾收留了一些有學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就成為教誨劉家子弟的私塾先生。可見劉家後來能夠六代簪纓,和朝散君的重教課子是分不開的。性喜道家學說。葬黃村先塋有碑記欽賜祭葬。三世劉用,元朝至元十九年(即一二八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時)乃舉祖父劉秀實與父親劉信之喪,葬於黃村,塋地在小龍角以東、於留以西。葬前曾請風水先生占卜,所以史稱卜葬也。(作者:二十六世 劉福新)劉瑋上傳。

人物生平


劉信,系出滄州(今河北滄州),為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後裔;他出身豪門大族,天賦異秉,母李氏受孕時,曾夢見仙姑賜丹一粒。童年時期即常吟誦塵外之語,成人之後更擅長於文字。又作《贊》稱讚他說﹕“身體堂堂,面圓耳長,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頂有神光。”當地名門顯因為愛惜劉信的才德,於是將女兒李氏許配給他。他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兒子一起來到營陵黃村隱居學習玄學,曾遇上了丘處機和劉處玄授之以秘法,學習了全真派武學跟丘處機訪嶗山。

隱居生活


當將軍不忍殺戮后隱居黃村學道劉信也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對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和諧學說。他以《道德經》為主、 《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鋪,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

劉信五個兒子


劉潤益都將軍千戶
劉泉十路將軍萬戶府鎮撫
劉澤監昌樂酒稅
劉成滕嶧兩州諸軍奧魯長官
劉用由宣課所提控按牘議事,山東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歷廉訪府轉運司濟南、益都、淄萊三路諸軍奧魯總管府知事,山東東路都轉運使司經歷,益都等路管課提舉,改密州鹽司副使。以子貴,贈中順大夫、禮部侍郎、上騎都尉,追封彭城郡伯。

後世人物


劉世興提領登州魚鹽
劉世通膠州倉使
劉世英危山廣利冶副使副故贈承務郎
劉世傑業儒,由學使薦補益都總管府知事,西台都事,復召為內台都事、奉順大夫中書省右司員外郎,汝寧府知府兼管本府諸軍奧魯勸農事封彭城郡君
劉守約武備寺譯史
劉明十路將軍萬戶府鎮撫
劉崇賜封忠顯校尉
劉淵滕州稅使
劉旺務昌樂稅所總管、莒州稅副
劉清季陽翼管軍千戶
劉興賜封忠顯校尉
劉源忠顯校尉季陽翼總把
劉如愚西域親軍都指揮司照磨
劉仁進義副尉管軍百戶,敦武校尉,龍興翼管軍千戶
劉琛博興等處淘金管勾
劉君錫蔭生
劉津明晉贈文林郎苑馬司卿
劉遂元宣徽院都事
劉彥明明晉贈文林郎苑馬司卿
劉三畏:明朝嘉靖辛卯1531年科舉人四十六名,戊戌年又考中進士,官做到刑科給事中。給事中為諫官。相當於今天中央公檢法部門的紀檢官員。劉三畏持事公正,又通敏事務、才華橫溢。嘉靖丙午年間(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他“丁外艱”(即父親劉亮病故,在家守孝。明朝以孝道治天下,一般“丁艱”期為三年,亦有例外。)期間,恰好昌樂縣令朱木纂修《昌樂縣誌》,劉三畏因丁憂歇官被邀為《昌樂縣誌》的編審。明嘉靖木刻本的《昌樂縣誌》卷首有劉雍、劉三畏、朱木先後作的序。志中贊劉三畏在編纂中“多所裁定”,為桑梓貢獻頗多。死後葬昌樂縣城南十五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