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野牛的結果 展開
野牛
偶蹄目牛科動物
野牛(學名:Bos gaurus)是牛科、牛屬動物。體型巨大。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
野牛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達2000米左右。一般在晨昏活動,喜群居,性情兇猛,以草、樹葉、嫩枝、竹筍和樹皮等為食。聽覺和嗅覺靈敏。成年的自然天敵只有孟加拉虎。圈養野牛的壽命長達30歲。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
野牛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將其列為瀕危種;收錄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同時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物種。
野牛
二十世紀20年代,兩名德國動物園管理員:漢茲•海克和盧斯•海克兄弟試圖試圖從歐洲野牛的後裔物種——家養牛中繁殖並重新飼養出歐洲野牛,他們的計劃基於只要某一種物種的基因仍存在於現有存在的物種之中,那麼這種物種就不能算為滅絕。之後他們繁殖培育出一種“海克牛”,又被稱為“重生歐洲野牛”或“海克野牛”,這種動物具有歐洲野牛不完全的生理特徵。
命名史
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2003年)裁定,野牛該野生物種的學名,並不因其在分佈國內的形式命名在其之前而無效。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裁定,野牛的野生物種“Gaur”,學名為“Bos gaurus”;而家牛“Mythun、Mithan或Gayal”則被稱為“Bos frontalisLambert,1804”。
分佈史
歷史上,野牛曾出現在整個大陸南部和東南亞及斯里蘭卡。截止2008年,它僅在以下國家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半島、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的零星地區生存,在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已經滅絕。
該物種的生存地區嚴重破碎,分布圖概括的非常清楚,特別是在印度、寮國、緬甸、中國和馬來西亞,IUCN將野牛的馴化形式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Bos frontalis; Mythun,Mithan或Gayal),在印度,中國和緬甸的部分地區以野生,半野生和家畜的形式出現。這些動物被排除在野牛列入紅色名錄(IUCN)的考慮範圍之外。
研究史
中國對野牛的研究始於1958年,壽振黃等在西雙版納首次發現野牛。1962年高耀亭等描述了野牛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分佈區域、棲息地環境及生物學特徵。1965年,鄧向福開展野牛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捕捉方法及捕捉后的後續飼養工作等方面研究。1972-1973年,李致祥等基於在西雙版納勐臘縣捕獲到的雌雄幼體開展人工飼養試驗,同時觀察其生長過程中的身體變化及生理特徵,如發情期等。1984年,李純開展對野牛活動規律、活動地點和食物類別等研究,發現野牛早晚活動於開闊的地帶,中午和夜晚則在森林和草地較隱蔽的地點。1985年,孟端琦開展野牛的食性研究,發現其以蔓生蕎竹、野古草、金茅、類蘆、五節芒和棕葉蘆等禾本科草類為主要食物。
野牛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闊葉林、竹間混交林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保護措施:限制捕獵
國內分佈:雲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分類地位:牛科Bovidae
野牛
印度野牛產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一帶,在我國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勐養、勐臘、勐阿、易武、勐棒、景洪,以及思茅、江城、瀾滄等地。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通常都是坡度較陡、林木蔥鬱、環境清幽、食物豐富、遠離人繁,但卻離水源不甚遠的地方,最高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並且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動範圍較廣,過著遊盪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由數只到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
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時,它就會用鼻子哼氣,整個群體立即奔逃離去。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如果領先的幾隻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離後會停頓下來,等待落後的個體跟上時再一起前進,表現了群體中團結互助的情感。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所以多是“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
野牛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具體分佈國家為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孟加拉國可能有分佈;斯里蘭卡曾有分佈,但已滅絕。在中國,野牛僅分佈於雲南南部(勐臘、勐海和景洪以及普洱市的思茅、瀾滄和江城縣)和西藏南部。
野牛
在罕有情況下,部分野牛出生時全身是白色的。但某些並非白化症,因為其身體,如皮膚,毛髮和眼睛仍然會整正常生產色素,並在漸漸長大后變回啡色。但有些則是白化症,即使長大了也是白色。此外,白野牛更被美洲原住民認為是神聖物。
由於其體型關係,並受到同住野牛群的保護,美洲野牛除了人類外,牠們很少有令其受威脅的敵人。即使灰熊和狼群會攻擊剛出生的或年幼的小牛,但也只是在嚴冬,因為那時候野牛無法消耗能量去保護那些離群的野牛。雖然狼群也能擊敗一頭野牛,但一般都要有7隻狼以上才能做到,不過狼很多時候都會敗給野牛。除了人類的獵殺外,野牛消失的另一原因就是與家畜牛的品種雜交。實際上,現時在北美的野牛里,很少是純種野牛。
野牛
野牛(2亞種 1品種) |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野牛大額牛亞種(白肢野牛) | Bos gaurusf.frontalis | C. H. Smith,1827 |
野牛指名亞種(印度野牛) | Bos gaurus gaurus | C. H. Smith,1827 |
野牛寮國亞種 | Bos gaurus laosiensis | Heude,1901 |
1989年,野牛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種。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野牛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的首席執行官史提芬·E·桑德森(Steven E· Sanderson)說“野牛不僅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珍貴遺產,更是整個美國的珍貴遺產。100年前,通過很多人的努力,野牛脫離了滅絕的危險。我們現在展望,在未來100年間野牛可以興旺起來,因為我們相信北美地區會有一個美好的生態前景。”
全球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數量估計在15000-35000頭物之間。資料顯示,野生成熟個體在種群中的比例可能在0.4-0.6之間,表明總共有6000-21000個野生成熟個體(大多數數據只是猜測而已)。
在中國西雙版納的種群現狀
有關野牛在西雙版納的種群數量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3年3-5月,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開展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考察,記錄野牛種群數量約532頭。1984年4-5月及10-11月,楊德華等開展野牛分佈及數量調查,發現西雙版納全州野牛數量為605-712頭。野牛數量增加了86-194頭。然而,1996-2000年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表明,野牛種群數量減少至350頭。2016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全州範圍內的野牛種群數量及分佈調查,發現全州一市兩縣(景洪市、勐臘縣、勐海縣)均還有野牛分佈,較1988年數量嚴重下降,僅有約152-167頭。
歷史原因
野牛分佈區為少數名族居住地,而少數民族有狩獵的習俗,歷史上野生動物是村寨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分佈地區的村民還保留有打獵的習俗;很多老獵人曾獵捕過野牛,且還保留有用野牛角做的火藥桶。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衛邊境,中國民兵曾配備槍支,期間導致大量大型野生動物被捕殺,包括野牛。
非法狩獵
獵殺野牛除做為肉類食用外,人們普遍認為野牛的角及膽囊是治療肝炎最有效的消炎藥,在黑市上野牛的相關產品售價極高。這樣就催生了不法分子為了獲取高額利潤,鋌而走險獵殺野牛,加速野牛滅絕的速度。雲南省屬中國西南部不發達地區,科技文化和經濟水平相對落後,貧困面較廣,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的驅使,人類爭奪野生動物棲息地甚至獵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現象,加劇了物種喪失與生物多樣性衰減。
生境破壞
生境斑塊破碎化也是導致野牛消失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人類活動範圍在不斷擴大,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大面積消失,生境日趨破碎化,最適生境總面積逐漸減少,殘留生境斑塊面積還在進一步縮小且生境斑塊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魏輔文等,1988)。
野牛種群需要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而生存。野牛喜好較為寬闊的林緣空間作為主要棲息環境,而不喜歡鬱閉度大、森林茂密的原生森林,其棲息地範圍內應存留有大面積的荒山草坡。通過野牛實體分佈區域的初步觀察,與其它區域相像,野牛在夏季出現於荒山草坡較頻繁,而秋冬季節對樹林選擇較多。這些區域為野牛提供了躲避危險的場所、充足的食物來源及充足水源。而這些區域很多都是處在交通狀況較差、生產條件較為落後的邊遠地區。這些區域由於橡膠、茶葉的大面積推廣,野牛的生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片段化、孤島化使區域內的野牛種群分離成小種群,對野牛種群非常有害。
《科學日報》消息,根據動物保護協會與一些研究機構的估計,如果實行有效的保護和恢復措施,在接下來的100年內,野牛將在從阿拉斯加至墨西哥的美洲地段重新繁衍興旺起來。研究者認為,對這一體現美洲自然歷史的關鍵物種――野牛的生態恢復是可以成功的。動物保護學家認為在下一世紀有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適宜生存地域,包括從美國西南部的草原到阿拉斯加北冰洋附近的低地地帶。美國、加拿大的草原和山地森林的狹長地帶是野牛生存的最佳地域,而墨西哥的沙漠地帶也能適應野牛的生存。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動物保護記分卡”,藉此來估計這些地域的發展潛力。這一記分卡可以估測生物生存的適應性、野牛與本地動物麋鹿、食蟲、牧羊犬等動物的互動,同時也可以記錄一系列的其他因素,包括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野牛的潛在文化背景。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所得的分數越高,這一地域的生態環境恢復的可能性愈大。研究人員之一、野生動物協會的埃里克·桑德勝(Eric Sanderson)博士說:“野牛是北美最重要的象徵性物種之一,此次評估表明,通過艱苦的努力和樹立一個宏大的目標,我們可以在下個世紀將這些物種的數量恢復到從前的規模。”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野牛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了保護現存的野牛種群,提出以下建議:①野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做好野牛保護宣傳工作,使全社會都認識到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②基於野牛棲息分佈區域特徵,社區的參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野牛分佈區划該物種的保護區或保護小區,並積極地推行退耕還草或退林還草等政策,為野牛提供充足的食物及隱蔽場所;③加強槍支的收繳動員工作及對野牛分佈區域的監控,禁止在區域內狩獵。
野牛是西雙版納的財富,同時也是中國的財富。野牛在中國西雙版納州境內歷史分佈較為廣泛,並且作為西雙版納的指示物種被給予高度的重視。野牛的存在可為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和完善提供明確指示;同時,在保護野牛這一明星物種情況下,可有效保護與其共生的其它動物及其棲息地。野牛種群及棲息地有效保護是生態文明的體現,生態價值較高。
野牛
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