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棺頭蟋
直翅目蟋蟀科的昆蟲
石首棺頭蟋又名棺頭蟋、小棺頭蟋、小頭蛩,屬直翅蟋蟀科鳴蟲。體長12~16毫米,大小不等,體寬一般為5毫米,觸角長20毫米左右。此蟲體色黑褐,雄蟲頭頂向前突出,前緣呈圓弧形,后緣略扁平。
額腹面有一近似圓形的黃斑,由頭頂向前胸背板傾斜,具6條淡黃色短縱紋。顏面寬而扁平,且明顯傾斜。石首棺頭蟋的口器為黃褐色,前翅發達,后翅或發達或退化。前腿、中腿較細,有大小不一的黑斑;後腿粗壯、寬闊而長大,顯得特別有力。2根尾須向兩邊叉開,長度約為體長的1/3,端部很尖。該蟲有一定的趨光性,后翅發達的個體有時會飛翔起來,撲向燈火
石首棺頭蟋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沿海各地,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等地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少量分佈。
石首棺頭蟋
此蟲喜歡生活在林蔭下的浮土、敗葉中和稍微濕潤的田園中。它身體比較小巧,行動也較快捷,遇有驚動時就蹦跳著迅速逃跑,所以捕捉這種蟲困難些。石首棺頭蟋一般在立秋前開始鳴叫,鳴聲為“志、志、志、志、志”,5聲一循環,聲音稍顯低沉,但韻味極濃,很受鳴蟲愛好者歡迎。
早秋髮生的第一代石首棺頭蟋體形較大,數量較少。9~10月發生的第2代身體稍小些,只有11~13毫米長,比第1代要小3毫米左右,但發生的數量則比第1代多得多。
但這種鳴蟲生存時間很短,幾乎只有個把月的時間,到10月下旬時,就一天比一天少,很快就聽不見它的鳴叫聲了。
體中型。體淺褐色至黑褐色,被絨毛。頭背側水平,顏面斜截狀,雄性尤明顯;額突端緣呈角狀或圓弧狀;部分種類頰面具側突;部分種類觸角柄節外側具齒狀或長片狀角突;中單眼位於顏面中部。雄性前翅具鏡膜,雌性前翅較短。前足脛節內側聽器小,圓形;外側聽器較大,卵圓形。後足脛節背面兩側各具數枚長刺。產卵瓣較長,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