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東街

水東街

水東街位於惠州橋東,東西走向,東接惠新西街,與水東南路互交,西接東新橋,全長730米,寬14-18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據《惠州市城市建設志》記載:“1928年改建的水東街保留較為完整,建有劃一的騎樓,使整街兩邊成兩條長廊。騎樓上住人,下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憂雨。”當時,惠州的工商業都集中在水東街,水東街因此被稱為“旺地”。

水東街的來歷


1.橋東水東街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清末民初曾是惠州的商業旺地。水東街一帶的騎樓建築有著惠州特有的文化風情,這條中西合璧風格的繁華街道也是惠州市區的發源地。
2.清末民初,是惠州商業鼎盛發達的時期,各省商賈雲集。這是水東街被稱為“旺地”的最好詮釋。臨街的騎樓構造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后,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有的騎樓高達3層,長達40-50米,氣勢不凡。那時,鱗次櫛比的騎樓,各式各樣的客棧、商店、銀樓、作坊、藥店,來來往往的商旅,繪就一幅近代的《清明上河圖》。登上既具有南方特色,又兼具中西合璧風格的騎樓倚窗眺望,東江水西下,各式大小船隻穿梭往來,東新橋上的行人來去匆匆。現在,臨街的騎樓雖已破舊,卻形象記錄了惠州從一個古老的城鎮發展為繁華都市的故事。
3.抗戰初期,日軍侵襲惠州,一把火燒掉大半條街及200餘間騎樓店鋪。1941年水東街又一次遭日軍破壞。從那以後,老街就不如往日了。抗日戰爭勝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復,電訊暢通,各商號相繼復業,僑匯源源而來,洋貨大量湧入,江面上往來於惠州與香港、澳門、廣州之間的船隻秩序井然,載出當地的大米、土產,運進英國、美國、德國等國生產的印花布、洋火、洋釘、鐘錶、煤油等。從東江上運來的貨物在東新橋下的碼頭交易,由搬運工從船上搬運到騎樓的貨棧。東新橋碼頭邊,金鋪、布行、當鋪林立;小茶室、粥粉店、雲吞店繁多,通宵達旦營業;批發糧油店、綢緞布匹店、私人診所、教堂、影相館齊備,煙館、賭館相繼興起。騎樓鱗次櫛比,貨物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水東街上一派繁忙。談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賣的商販共同譜寫了當年水東街的繁華。
據《惠城文史資料》記載,當年水東街上有上百家商號,較有名的有:宏泰布店、永泰布店、大眾商店、亞東蘇杭店、恆升蘇杭店、廣壽堂藥材店、怡和隆煙絲店、益生隆、全和五金店、天成金店、黃惠和金店、瑞成陶瓷店、裕昌雜貨店、東益鹹魚店、順安山貨店、大德土紙店等。
水東街發展史
發展階段時間功能
起源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軍政中心
發展期唐、宋建府城,明、清建縣城交通樞紐
興盛期清末民初,是惠州商業鼎盛發達的時期商貿中心
衰落期抗戰初期,日軍侵襲惠州,水東街遭日軍破壞功能混雜

水東街騎樓


幾度興衰沉浮,幾許唏噓感慨。在水東街轉了一整天,佇立於古舊的騎樓前,感受著它的滄桑。每一次去都會對它有新的認識。重新審視,水東街正是因為騎樓的存在才變得意義深刻。騎樓殘存著水東街歲月的痕迹,有著經歷滄桑的領悟和寬容。走在水東街上,但見街區弄堂密如蛛網,臨街商鋪騎樓舊近頹垣,而一些本來很有特色的騎樓頂上加了一些鐵皮房子,大煞風景。騎樓一樓多作店鋪,內部大多被重新裝修過。在時間的湮沒中,昔日的風貌正經受現代生活的衝擊,越來越難保留其古老韻味。古時的金鋪、布行、煙館、妓院都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散發著現代氣息的鮮花禮儀店、床上用品店、時裝店、汽車配件店、藥材店、婚紗影樓等商鋪。但街上行人寥寥。一些傳統行業如修車鋪、油坊、茶館在這條街上還頑強地抗爭著。一位中年店主一邊吃飯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櫃檯上那台小電視機;一間茶館中,幾位老人正在屋內悠閑地喝著茶,神情安詳怡然,彷彿一群大隱於市井的隱者。一個打扮時髦的女孩坐在花店門口認真地修剪著手裡的鮮花,神情專註。偶爾有三三兩兩衣著時髦的行人走過來,倒也有一種歷史與現實交替的感覺。
水東街水東西路45號床上用品店這棟二層的騎樓是6年前從母親的單位市搬運公司租來的,以前的屋主是誰不是很清楚,原先住這條街的老人有的早已過世,有的已搬走,房客大多是臨時的,騎樓租給別人,也是一樓做商鋪,樓上住人。
這座騎樓格局雖然不大,卻不失精緻。屋內的樓梯間窄小幽暗,不顯山露水,進門后發現在二進門拱上有木質斗拱,木雕雖被毀壞,但複雜精緻的樣式,頗為少見。順著牆邊破損的木樓梯上去,樓板吱吱作響。二樓的樓面也很破朽,高跟鞋踩上薄弱的地方,朽木軟軟陷進一個坑,盧先生不停叮囑記者小心點。順著樓梯伸出屋頂的有一根30多厘米粗的鋼管,盧先生介紹說,那是火管,也就是煙管。並連著煙管從房樑上伸到地下的是一條細一點的管子,盧先生說,那是排水管,房頂的雨水就順著木樑上的槽流經管子,從屋頂排入地下水溝。二樓拐角是三樓,在三樓的窗口可看到東江和西枝江的匯合處,看到正在施工的東新橋。站在二樓的透光風斗下仰望,陽光從幾片亮瓦中照射下來,映在騎樓“蒼老”的木地板上,使人感觸到歷經風雨的騎樓處處顯出歷史的滄桑。假以時日,古老的騎樓將會以修舊如故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惠州的城市繁榮起始於東江航運的黃金時代,一條街從一條河流開始,一座城市從一條街開始。水東街的騎樓,承載著過去和未來、光榮和夢想。

開發計劃


水東街
水東街
對水東街等橋東旅遊資源的開發,早在2001年12月,惠州市有識之士和專家林慧文、吳定球、黃澄欽、何成就聯名提出《關於挖掘橋東旅遊資源的幾點建議》,他們認為,橋東是古歸善縣城,也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惠州保存比較完整的地方風情民居和商埠區域,尤其是水東路民國街等古城的原始風味尤足,建議在惠州城市建設整體規劃上,將這些區域列入保護範圍,保護性開發民俗文化經營項目,建古玩工藝旅遊商品街、地方風味食街等。
按市政府提出的對水東街實施保護改造的要求,規劃設計部門於今年3月提出了規劃設計計劃書,提出水東街的改造範圍東至東江沙路,西至東新橋,全長約750米。為使街區風貌恢復原有面目,必須拆除違章建築,梳理城市原有肌理,在適當的位置布置供人們休憩、聚會的綠化空間,既能減輕人口過密給城市帶來的各種壓力,又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同時為旅遊業、商業的交流提供一個平台,帶動民俗工藝和文化的經營發展。在保護中要堅持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作為嶺南特色的騎樓,統一其外牆及屋頂瓦面的色彩。從外立面上看,將其外表貫以騎樓風格,適當變化女兒牆、窗楣、壁柱的形式以及欄桿花飾來達到“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豐富立面效果。修舊如故是規劃中的重點,規劃中將利用其原型縱深發展,力求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傳統城市肌理。沿東江建造具有濱江景觀特色的商業帶,使水東街街區有空間和形態上的連續性。應把一些碼頭文化元素糅合進設計,使坐落在江邊的水東街騎樓,成為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文化標識。假以時日,古老的騎樓將會以修舊如故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水東街的改造


水東街改造圖
水東街改造圖
惠州市水東街計劃進行改造,改造后的將保持基本街巷的基理、基本的建築風貌,在改造過程中將對典型且質量較好的建築元素將保留,水東街騎樓將建2層連廊系統,對影響傳統風貌較大的建築將拆除。
改造后的水東街由三條縱向主幹街道組成,中間一條主街為商業步行街,街面建築完全保存目前水東街中式建築璧的風格
定位:城市休閑中心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水東街,曾是盛極一時的古商埠,更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廣東三大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臨街的騎樓構造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后,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有的騎樓高達3層,長達40至50米,氣勢不凡。
因為年代久遠,水東街騎樓的外牆已經破敗,蜘蛛網一樣的電線在騎樓的“脖項”間繞行,古街的道路坑坑窪窪,車行在上面顛得很厲害。
惠州市水東街將進行改造,騎樓將建2層連廊系統,水東街改造規劃提到:“老城仍是惠州城市的靈魂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老城應進一步突出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風貌,並賦予新的城市中心定位———市民的休閑文化中心,惠州歷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和款待八方遊客的接待中心。”水東街的改造和未來功能設置也將圍繞這個前提展開。
改造:水陸聯動
區別於橋西以西湖風景和東坡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特色,橋東將以老街、碼頭和東江文化為核心。特有的商業文化和依江而居的民俗文化都是橋東的閃光名片,改造後橋東西部將成為“江、城、街、樓”為一體的濱江風貌展示區和傳統生活體驗區。
橋東三面環水,是歷史上重要的水運樞紐,水東街改造將與惠州“兩江四岸”的開發結合,利用水運和地緣優勢,作為惠州水上旅遊線路與陸路的重要接駁點,實現水陸互動、以東江夜遊帶動橋東旅遊乃至整個橋東的復興。目前,東新橋古碼頭的重修工作已經啟動。
此外,在拱北橋至水門橋和東新橋至東坡故居區間,未來將形成一個舊城沿江歷史風貌旅遊景觀帶,通過橋東、橋西老城區的保護改造,提升老城商業旅遊功能,使整個橋東、橋西逐步成為歷史文化鮮明、旅遊功能完善的商業、文化特色風貌區。
局部保留或重建如故
目前水東街附近具有完整歷史風貌的建築已經所剩無幾,在改造過程中將對典型且質量較好的建築元素,如壓檐牆、沿街立面、山牆面等,做局部保留,融合到新的建築中;風貌好但質量差的建築,通過測繪提取其中典型的建築元素,編輯成冊,在重建過程中重新運用到新建築中。
影響傳統風貌較大的建築,按照規劃會拆除,拆除工作將分三種情況處理,第一種重建,即拆除后根據歷史資料依據歷史原貌重建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建築,包括遷建到這裡來的傳統建築;第二種是新建,即拆除后新建在風貌上與傳統街區環境較為協調的建築;第三種是拆除后不再建。此外,重建后的騎樓高4.2至4.8米,寬2.5米。
水東街改造項目將共分3期進行。水東街改造區內有1548戶,需改造拆遷的總建築面積175715平方米。改造完成後的總建築面積為235944平方米,其中商業面積為139470平方米,住宅面積為30818平方米,騎樓建築面積為14866平方米,停車位約1039個(初步設計方案)。首期需要改造拆遷175戶,拆遷面積約4萬平方米(其中公產面積約2.1萬平方米),設計總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
改造后的水東舊街區,將突出嶺南文化特色,恢復古老城市風貌,改善城市景觀,更好地將惠州古城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起來。新的水東街區,將集休閑、旅遊、居住為一體,形成服務配套設施完善的特色街區。水東街仍承襲商業街的特點,首層做商鋪。商業業態有餐飲娛樂、商業購物、文化展示、服務配套等。合江樓旁已棄用的古碼頭將作為游輪停靠的碼頭。
考慮到水東街是惠州從一個古老城鎮發展成為繁華都市的見證,改造涉及到很多原住民的拆遷安置問題。惠州市規劃建設局局長候經能提出要制定統一的補償標準,妥善安置好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原來在水東街有商鋪產權的居民,有望在改造后回遷至新水東街的鋪面。

古城游項目


水東街改造是展示惠州古城文化、打造濱江休閑景觀帶的又一項重點工程,也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根據水東街歷史街區保護改造規劃,水東街改造功能定位
一是成為城市居民遊憩休閑的場所,二是成為外來人員旅遊觀光、感受惠州古城文化和傳統商貿文化的沿江文化休閑景觀帶。該負責人說,水東街改造內容包括:對古騎樓、商業建築進行維修保護,以美化沿江城市景觀;路口美化將配合合江樓的建設在橋頭建設合江廣場,同時恢復古碼頭,建設旅遊碼頭,並拉通沿江路原新民街,為東江夜遊打下基礎;對居民區實施環境整治,通過清理違章建築及有礙交通、消防、景觀的建築,改善歷史街區居住生活環境。此外,水東街還將建成步行街,成為大眾喜歡的傳統商品、特色產品銷售一條街和咖啡、酒吧街。屆時,水東街將和西湖、合江樓等景點一起成為惠州古城游的重要看點。

福建省


長汀縣水東街
歷史溯源
長汀水東街原是一個“孤島”,其四面為鄞江(汀江)和金沙河所包圍。後來,在鄞江和金沙河之上架起了濟川橋(水東橋)、泰安橋(跳石橋)、太平橋、旱橋和豐橋,島的概念才被打破。接著,有一些不願入城的人在此散居,逐漸形成一座城外之城。這裡先是叫左廂里,后因其位於鄞江之東而曰“水東街”。住在城外自然有城外的好處,首先是自由,不受城牆和城門關鎖的限制,可以自由活動。其次這裡是貿易中心,城裡人城外人都到此處經貿購物。尤其是宋朝以後,隨著汀江航運的發達,這條位於汀江之濱的水東街成了閩粵贛邊區最大最集中的物資集散地。水東街商號林立,人流如潮,整整繁榮了八百年。宋汀州太守陳軒詩“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便是道出了宋代水東街的繁榮。後來,不斷搬遷到水東街的住戶或店家都在水東街建起了式樣統一的騎樓。騎樓的好處在於可以遮陽避雨,天氣不好時裡面照常營業,而過往的路人則可以在店外的騎樓下暫避。汀州城內的一些富豪大戶看出水東街是塊旺地,便也在水東街投資蓋房。他們白天在水東街做生意,晚上又回到城內居住。
紅色聖地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後來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職工聯合會、團省委均設於水東街。水東街成了福建蘇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水東街店鋪里的土紙、煙葉、米、豆、木材等源源不斷地通過汀江航運到上杭、永定和廣東,而潮汕的百貨、布匹、海味、藥材等物品也通過航運進入水東街。身穿灰軍服的紅軍戰士成了水東街商號的常客,長汀成了紅軍的“後勤部”,人稱“紅色小上海”。如今,毛澤東、朱德、康克清住過的辛耕別墅,周恩來住過的基督教堂,劉少奇住過的福建省職工聯合會均保存完好,為革命遺址,走進門內,裡面彷彿響起偉人的跫音,深闊的廳堂似乎騰起歷史的煙雲。時光進入二十一世紀,但這條一千多米長的破舊古街仍然繁華,夜幕降臨,鱗次櫛比的小店燈火通明。若是夏夜,那數十家酒店門前一攤又一攤的小吃攤,飄出誘人的香味,水東街幾乎成了一座“不夜城”。
水東街的歷史意義
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的惠州水東街曾經是盛極一時的古商埠。它承載著歷史,記錄著市井文化,默默地訴說著惠州的千年傳奇。從繁華到衰落再到消失,它見證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已經被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淘汰。讓我們在影像中,跟著古街的人和物,一起緬懷古街的現世時光。
在很多老惠州人的記憶中,水東街是當仁不讓的核心商圈:在以水運為主的古代,這裡是商家聚居點;清末民初即惠州商業鼎盛時期,各省商賈雲集於此,再加上惠州又是僑鄉,從外面湧進惠州的洋貨也集中在水東街。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這條古街在歲月中沉澱,慢慢退出歷史的舞台。
到過水東街的人一般會有兩種複雜交織的情感:一種是對千年古街深厚文化底蘊的慨嘆;另一種是對騎樓上面叢生雜草及隨處可見的斑駁外牆建築感到惋惜。2008年,政府決定改造水東街,在保持水東街基本街巷的基理、基本的建築風貌的基礎上“修舊如故”,以求如實反映歷史遺存的橋東特色風情。
幾度興衰沉浮,幾許唏噓感慨。佇立於水東街古舊的騎樓前,感受著它的滄桑。水東街正是因為騎樓的存在才變得意義深刻。騎樓殘存著水東街歲月的痕迹,有著經歷滄桑的領悟和寬容。古時的金鋪、布行、煙館、妓院都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散發著現代氣息的鮮花禮儀店、床上用品店、時裝店、汽車配件店、藥材店、婚紗影樓等商鋪。但街上行人寥寥。一些傳統行業如修車鋪、油坊、茶館在這條街上還頑強地抗爭著。一位中年店主一邊吃飯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櫃檯上那台小電視機;一間茶館中,幾位老人正在屋內悠閑地喝著茶,神情安詳怡然,彷彿一群大隱於市井的隱者。偶爾有三三兩兩衣著時髦的行人走過來,倒也有一種歷史與現實交替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