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橋

牛郎橋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天河配的日子,民間稱之為乞巧節。唐朝林傑乞巧》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發展簡史


清代,北京城裡曾有“牛郎橋”和“織女橋”。牛郎橋在皇城東“南池子”券門內的菖蒲河上,與故宮西側南長街南端的“織女橋”遙遙相望。菖蒲河是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一段。河由西苑太液池南端流出,折向東南,經過天安門前,往東匯入玉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過太廟的出水道。“牛郎橋”原是一座石台木板橋,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把橋改造為石拱橋,上世紀六十年代填平河溝時被拆;2002年恢復水面,今已重修。“織女橋”現只留有地名。

相關詩詞


原文

乞巧
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賞析

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中國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中國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