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金水河的結果 展開
金水河
北京金水河
金水河,俗稱筒子河或護城河,分為內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經故宮內太和門前的是內金水河,流經天安門前的金水為外金水河。據《元史·河渠志》記載,其源出於京西宛平縣玉泉山,流至義和門南水門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金水”的“金”字,其實是說明這條河的源頭的。古時的人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五個方位結合起來,這“金”就代表了“西”。“金水”實則是說明這條河是打西邊來的,源頭在西邊。比如故宮裡的這條“內金水河”,就是引自北京西郊玉泉山水注入的。據《日下舊聞考》載:”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徑大內,出都城,注通惠河。““金水”通俗講就是從西邊流過來的水!
第一就是美化皇宮,適應風水需要。
第二個很重要的就是滅火,想想故宮裡的建築都是木製的,萬一著火了,就可以就地取水滅火。
第三個作用更重要,就是排泄積水。故宮整個宮城的地勢可不是平平坦坦的,而是北高南低,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萬一下大雨了,宮內的積水可以從高處流向低處,然後流入地下的暗河中,再從暗河流入金水河中排出宮外。所以,縱觀故宮那麼幾百年,從來沒有因為積水而有損。
碧波蕩漾的河水,映照著天安門城樓。
明清時代的金水河,其主要作用是供宮廷用水和防護城垣,即所謂“金城湯池,深溝高壘”。在這一時期,皇宮撲滅的幾次大的火災,都得益於金水河的水。
《北京宮闕圖說》中寫道:“是河也,非為魚泳在藻,以資游賞;亦非過為曲,以耗物料。
恐以外回祿之變,此水實可賴。
天啟四年(1624年)雲科廊實;六年(1626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災,皆得此水之力;而鼎建皇極等殿大凡泥灰等頂,皆用此水。”還有,從元代起,金水河的水是不準老百姓動用的,甚至連洗手都是犯法的。
如今,人們可自由地來到金水河這昔日皇宮的禁地,盡興觀賞河中噴泉飛珠濺玉的景觀。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護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經天安門外金水橋,往南注入御河,是為外金水河。”
金水河俗稱筒子河或護城河,還有稱作玉河或御河的。
元代馬祖常有《玉河詩》曰:
御溝春水曉潺潺,
直似長虹曲似環。
流入宮城才咫尺,
便分天上與人間。
清高宗《麥庄橋記》曰:“玉泉會西山諸泉之伏流,蓄極湓涌,至是始見,故其源不竭。”
流經流域
在元代,金水河在京城西北一段,幾乎同京城西直門外的通惠河上游平行,而向東南方向流,從西直門南水關入京城,到西直門大街東段偏南之處折向南流,到甘石橋又折向北,流經一個“U”字形,再向東流,從西步糧橋入太液池(今北海)。
到了明代,為避免河道所經路線過多所造成的跨河跳槽,金水河改道,水從玉泉山流出,向東流入小湖(今紫竹院湖),又向東流同京梁河匯合,再東流經高梁橋,分而為二,一灌城隍(護城河),一從德勝門水關匯入后湖,向東南出銀錠橋入今什剎海,向南出西步糧橋入太液池,從南海東岸引太液池水,沿御用監南護城河,順靈台寶鈔司東下,抵西長安右門,穿過承天門(今天安門)的金水橋,到皇城的東南牆,向南入內城之南護城河,流至大通橋入城外通惠河。
《大清一統志》中有“元時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門而入,故名”。
按照古代五行學說西方屬於金的說法,元代稱之為金水河,是因為金水河源頭是從西邊而來得此名。
現在,金水河僅有天安門前一段,已成為天安門的裝飾,其餘大部分改為暗河。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59年,1963年、1966年對金水河河道幾經清理,並多次對河岸進行加固整修。
1978年整修金水河時,河底由方磚鋪砌,在金水橋兩旁護岸34.5米漢白玉矮牆以外岸段,重新用磚壘砌1.5米的欄牆,上加黃色琉璃瓦扶手,欄牆對金水河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