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織女是一個漢語成語,漢語拼音為qiān niú zhī nǚ。出處:中國民間傳說陰曆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七夕日多雨正是他們哭泣的淚水。成語釋義: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比喻人或夫妻久別之後的團聚。成語用法:褒義。舉例造句:《牽牛織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牽牛織女》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朦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
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
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
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
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
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
劍南節度使
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
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