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司訓的結果 展開

司訓

聊齋志異篇目

《司訓》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原文


司訓 教官某,甚聾,而與一狐善;狐耳語之,亦能聞。每見上官,亦與狐俱,人不知其重聽也。積五六年,狐別而去,囑曰:“君如傀儡,非挑弄之,則五官俱廢。與其以聾取罪,不如早自高也。”某戀祿,不能從其言,應對屢乖。學使欲逐之,某又求當道者為之緩頰。一日,執事文場。唱名畢,學使退與諸教官燕坐。教官各捫籍靴中,呈進關說。已而學使笑問:“貴學何獨無所呈進?”某茫然不解。近坐者肘之,以手入靴,示之勢。某為親戚寄賣房中偽器,輒藏靴中,隨在求售。因學使笑語,疑索此物,鞠躬起對曰:“有八錢者最佳,下官不敢呈進。”一座匿笑。學使叱出之,遂免官。
異史氏曰:“平原獨無,亦中流之砥柱也。學使而求呈進,固當奉之以此。由是得免,冤哉!”
朱公子子青《耳錄》云:“東萊一明經遲,司訓沂水。性顛痴,凡同人咸集時,皆默不語;遲坐片時,不覺五官俱動,笑啼並作,旁若無人焉者。若聞人笑聲,頓止。日儉鄙自奉,積金百餘兩,自埋齋房,妻子亦不使知。一日,獨坐,忽手足動,少刻云:‘作惡結怨,受餓忍飢,好容易積蓄者,今在齋房。倘有人知,竟如何?’如此再四。一門斗在旁,殊亦不覺。次日,遲出,門斗入,掘取而去。過二三日,心不自寧,發穴驗視,則已空空。頓足拊膺,嘆恨欲死。”教職中可雲千態百狀矣。

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司訓:明清時府、州、縣皆置訓導。司訓,當指這類學官。
耳語: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而語”。
重(zhòng 眾)聽:聽力弱。
自高:自求清高。指辭去官職。
學使:提學使,省級學官。
緩頰:婉言說情。
執事文場:在考場任事。
唱名:點名。指考生入場時按冊點名。
燕坐:閑坐。燕,安息。
捫籍靴中:從靴中摸出欲為之關說的考生名籍。籍,名籍。考生報名時均須填寫姓名、籍貫、年歲及三代履歷。
關說:通關節,說人情。舊時科場,託人關說,行賄以通於主考,求其取中,謂之“關節”。
房中偽器:謂閨房之中行夫婦之事的淫器。
輒藏靴中:此據二十四卷抄本,鑄雪齋抄本無此四字。
鞠躬: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本作“鞠恭”。
“平原獨無”二句:意謂教官某不同流合污,買通關節,也是一個獨立不撓的人物。平原,指東漢平原相史弼。《後漢書·史弼傳》:桓帝、靈帝時有“黨錮之禍”。朝廷下令逮捕黨人,“郡國所奏相連及者多至數百,唯弼無所上”。因責弼曰:“青州六郡,其五有黨;平原何理,而得獨無?”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畫界分境,水土異齊,風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
固當奉之以此:就應該把房中偽器呈奉給他。意在譏訕其貪財好色。
朱子青:朱緗,字子青,號橡村,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康熙時為候補主事。蒲松齡的朋友。據雲曾有《耳錄》一書。
東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明經:清代為貢生的別稱。
沂水:今山東省沂水縣。
性顛痴:此據青本,鑄雪齋抄本作“情顛痴”。
門斗:舊時學官之侍役。
拊膺:捶胸。

譯文


有個掌管學校的教官,耳朵聾,但和一個狐狸很友好。狐狸對著他耳朵說話,就能聽見。每當拜見上司時,他便讓狐狸跟隨,因此,人們都不知道他耳朵背。過了五六年,狐狸辭別他離去,臨走前囑咐說:“你現在的樣子就像一個木偶。木偶不舞弄它,臉上的五官便都沒有用。與其將來因為耳聾獲罪,不如自求清高,現在就辭職回家。”但教官留戀官祿,不聽狐狸的勸告。此後,他答對上司的提問時,常常驢唇不對馬嘴。學使要趕他走,教官哀求大官們給講情,才留了下來。一天,這個教官在考場中任事。學使點完名,退下和教官們閑坐。教官們乘機紛紛從靴子里摸出要走後門的考生名籍,呈給學使,請求錄取。過了會兒,學使笑著問他:“貴學怎麼沒有要呈進的?”教官茫然不懂。靠近他坐的人忙用胳膊肘捅捅他,把手伸到靴子里示意。教官正好在為親戚代賣房事中用的淫具,總是藏在靴子里,到處求賣。看到學使笑著問他,懷疑是索要這種東西,站起來鞠個躬說:“有個價值八錢的最好,只是卑職不敢呈進。”滿座人聽了都暗笑起來。學使生氣地將他趕了出去,於是被免官。
異史氏評道:“當年後漢在平原郡做相的史弼,不亂揭發,可算中流砥柱式的人物。這位聾教官倒是這一流人。學使大人貪官好色,就該把那丑東西呈獻給他。教官因為這倒被罷了官,也真夠冤枉啊。”
朱子青寫的《耳錄》一書中記載:東萊有一個老貢生,腦袋遲鈍。在沂水縣官學中任司訓,性情顛狂痴獃。每當同行們聚會時,老貢生總是默默地坐著,不發一語。坐一會兒,不知不覺地五官都動起來;又哭又笑,旁若無人。如聽到別人的笑聲,就會立即止住。平時十分貪吝,積攢了一百多兩銀子,埋在書房裡,連老婆孩子都不讓知道。一天,老貢生獨自坐著,忽然手腳自己動起來;一會兒,自言自語道:“一輩子做惡結怨,挨餓受凍,好不容易積蓄下的銀子,都埋在書房裡,如果有人知道了,怎麼辦呢?”像這樣一連說了好幾次,連官學中的一個僕役正在旁邊,他也沒察覺。第二天,老貢生外出,僕役進去,將銀子全部挖了出來盜走了。又過了兩三天,老貢生不放心,挖開藏銀子的洞看看,已空空如也,他頓腳捶胸,悔恨地直想死去。可見,教職中的人可算是千姿百態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