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級巡洋艦

卡拉級巡洋艦

在前蘇聯海軍巡洋艦的行列中,"卡拉"級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它是前蘇聯第一艘燃氣輪機巡洋艦。該級艦是在"克列斯塔Ⅱ"級巡洋艦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所以外形類似於"克列斯塔Ⅱ"級。在作戰時,它擔負遠洋反潛的使命,對美國海軍龐大的核潛艇艦隊進行狙擊,為自己的遠洋編隊構築起一道水下防線。該級艦共建造了7艘,依次為"尼古拉耶夫"號、"奧沙科夫"號、"刻赤"號、"亞速夫"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塔什干"號和"塔林"號。首制艦"尼古拉耶夫"號於1969年開工,1973年服役。所有該級艦在1980年全部完工。目前僅有”刻赤“號在役。

基本性能


• 性能與總體布置
該級艦全長173米,寬18.6米,吃水6.7米;標準排水量8000噸,滿載排水量9700噸。主機為6台燃汽輪機,總功率134000馬力,最大航速34節,續航力9000海里/15節,艦員540名。
該級艦艦首前傾,其下部設有球鼻首艦殼聲吶;中部干舷較低,
刻赤號
刻赤號
兩舷外張明顯,尤其是首部兩舷更為突出;中部有一個方形大煙囪;尾部為斜方形,向內推進。它為了克服"克"級艦艦內容積緊張和上甲板面積不足的缺點,在其艦橋和中部塔桅之間插入了一個約15米長的艦體分段;不僅大大改善了居住性,有利於設置指揮艙室和控制艙室,而且對於增設新武器和感測器也很有利。
• 武器裝備
·反潛:因為反潛是該級艦的首要任務,所以它裝備的反潛兵器齊裝配套。遠程反潛任務由一架卡-25反潛直升機擔負,它的航程為650公里,作戰半徑300公里。該機裝有對海搜索雷達、拖曳式磁探儀、吊放聲吶和聲吶浮標,攜帶400mm反潛魚雷1枚或2枚。中近程是四聯SS-N-14遠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兩座。該彈長6.5米,直徑0.6米,重約2700公斤;採用液體燃料發動機,速度0.9馬赫,射程55公里;無線電指令制導。其戰鬥部是自導魚雷或核深彈。此外,它還有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2座12管RBU-6000和2座6管RBU-1000反潛深彈發射裝置起輔助反潛作用。
·防空:中程防空為SA-N-3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它長6米,彈徑0.34米,重550公手,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速度2.2馬赫,射程40公里,作戰對象主要是低空目標。2座雙聯SA-N-4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該彈現已成為俄艦通用的近防導彈,它最早就是出現在該級艦上的。它採用雷達或光學跟蹤,無線電指令制導,速度2馬赫,最大射程15公里。該級艦上安裝的4座6管30mm"科特林"炮也是前蘇聯海軍的第一個點防禦系統,比美國海軍的"密集陣"早了十年。它的有效射程3千米,射速3000發/分。此外,一座全自動雙管76mm艦炮也可執行輔助對空作戰任務。
·反艦:該級艦基本上不能進行反艦作戰,它沒有安裝任何一種專用反艦武器。
• 電子裝備
·雷達:對空是三座標"頂舵"搜索跟蹤雷達,另有"頂網C"、"頓河2"、"頓河K"等。火控雷達有1部"前燈"(用於SA-N-3或SS-N-14)、2部"米花群"(用於SA-N-4)、2部"梟叫"(用於76mm火炮)、2部"歪椴樹"(用於30mm炮)等。
·電子設備:主要有8部"邊球"、1部"打鐘"、2部"敲鐘"、2部"擊鐘"等完成電子支援和電子對抗任務。
聲吶:艦殼聲吶1部,低頻,搜索/攻擊;拖曳式變深聲吶1部,中頻,主動搜索。

建造背景


20世紀60年代,美、蘇海上爭霸愈演愈烈。冷戰初期,蘇聯水下力量還處於優勢,而此時,美國核潛艇在數量上直追蘇聯,在性能上超過了蘇聯潛艇。至60年代末,美國已有10級40艘攻擊型核潛艇和3級4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役,而當時蘇聯在役的攻擊型核潛艇多是以打擊水面目標而設計的,即巡航導彈核潛艇,水面反潛力量除性能不佳的“莫斯科”級反潛直升機母艦外,大型反潛艦艇只有10艘由“克列斯塔”級巡洋艦改裝而成的“克列斯塔”II級艦,數量雖多,但反潛能力一般。在這種急迫的形式下,蘇聯海軍迫切需要設計建造專門用於反潛作戰的大型水面艦艇,於是,“卡拉”級肩負重任,被推上歷史舞台。
“卡拉”級由“克列斯塔”II級改進而來,主要是在艦體中部加入一個約15米的分段,使其橋樓長度達到相當於“克列斯塔”II級長度的2倍,甲板的寬度也比其增大1米,克服了“克列斯塔”II級艦內容積緊張和上甲板的不足,增加了武器和設備系統,大大改善了居住性,對於採用新型燃氣輪機設置了空間。
卡拉”級的設計代號為1134B/BF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定型后,交由位於尼古拉耶夫市的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建造(蘇聯解體后改為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該船廠成立之初由61個公社社員組成,由此得名。該船廠幾乎以每年建成一艘的高速度完成了該級艦全部7艘的造艦計劃。這既說明蘇聯海軍對該級艦的迫切需要,也證明了當時蘇聯人擁有的飽滿工作熱情。
在冷戰時期,該級艦無疑是俄海軍艦隊的主力,反潛作戰的先鋒。但是,由於該級艦主要建成於七十年代,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它只能完成單一的反潛作戰任務,無法象八十年代以後的新型巡洋艦那樣具有全面的作戰能力。它的武器裝備也已經開始落伍,越來越難以同新一代核潛艇相抗衡。不過,由於俄羅斯國力衰落,在一個時期以內,它的身影不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本級艦


艦名動工時間下水時間服役時間
尼古拉耶夫1969.11970.21971.9
奧恰科夫1970.31971.61973.3
刻赤1971.61972.71974.9
亞速夫1972.81973.91975.11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973.111974.121976.11
塔什干1975.11975.101977.11
塔林1975.121977.31980.4
“尼古拉耶夫”號於1987.11.11開始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但是1992.10.29改裝就停止了,1992.12.31被除役,1994.8.10作為廢金屬被賣給印度。
“奧恰科夫”號1980.3.26至1984.7.18在塞瓦斯托波爾進行現代化改裝,但是1993年的一場大火使其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後退役,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圍繞克里米亞的軍事對峙中俄羅斯海軍在克里米亞半島西部的米爾內港將已退役的卡拉級“奧恰科夫”號大型反潛巡洋艦,鑿沉。下沉的船體鎖死了港口的主航道。“刻赤”號在80年代改裝了雷達,曾作為黑海艦隊旗艦,現服役於俄羅斯黑海艦隊,舷號713。
“亞速夫”號在1977年就計劃改裝為實驗艦艇S-300F“fort”,1984.7.18至1985.2.21在塞瓦斯托波爾進行改裝,配屬前蘇聯黑海艦隊,後退役。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1986.10.9至1990.2.12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是進行現代化改裝,曾參與過大韓航空007號的殘骸搜尋,後退役。
“塔什干”號,1989.12.20開始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進行改裝,但是改裝在1992.7.3就停止了,配屬前蘇聯太平洋艦隊。隨後退役,1992.10.29廢除, 1994.8.10作為廢金屬被賣給印度。
“塔林”號1990.8.2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號,配屬前蘇聯太平洋艦隊。後退役。

最新情況


2014年3月6日,俄羅斯海軍鑿沉俄海軍奧恰科夫號(Ochakov)輕巡洋艦。下沉的船體堵住了5艘烏克蘭海洋軍艦,在烏克蘭海軍總部內動彈不得,據悉,該俄羅斯軍艦是於4日,被俄羅斯軍艦拖至該處。圖為奧恰科夫號的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