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拓
傳拓
傳拓是以紙緊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圖畫上面,然後用墨列印;因在傳拓過程中有一套技術方法,故名。由於此法主要應用於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誌、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銅銘文、玉器花紋、瓦當圖案、畫像石、銅鏡、貨幣、銅器器型等,所以也稱金石傳拓技法。傳拓技法的“拓”是個多音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讀音不同。“拓”字的規範語音讀tà,但在民間大多讀作tuò,拓也作搨。
比較著名的傳拓作品有:甲骨上的刻字;石鼓上的大篆琅琅刻石及青銅銘文的小篆;刻石《熹平石經》的隸書(東漢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刻碑46塊,20餘萬字,刻載儒家七經);三國鍾繇《宣示表》(楷書形成的初期代表作品);隋代始刻的雲居寺石經;歐陽詢、顏真卿的楷書(唐代有代表性的書體,為早期雕版常用的字體)等。
《隋書·經籍志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就有“傳拓”一詞。俗稱拓片。青銅器、秦磚、漢瓦、畫像磚、畫像石、碑刻、石雕、摩崖石刻等等,都可作為傳拓的對象。因為拓片均是對實物進行操作,所以拓片本身也很珍貴。現存最早的拓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來的公元六世紀的遺物“溫泉銘”拓品。歷代收藏家們都很重視舊拓本。現有的舊拓本作為珍貴文物大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館內。
在陝西碑林,當代的拓工們延續著傳承下來的技藝。鬃刷、打刷、墨板、大小不一的撲子等專業工具一應俱全。無論是人物還是碑文,經他們嫻熟的捶拓后,一張張精美之作飄然而下,向世人揭示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歷史,曾經發生過的重大的事件,是怎樣的轟轟烈烈。它濃縮成一件件拓片藝術作品,流傳或收藏在世界各地。通過拓片上的記載向人們傳達著一個信息,五千多年以來,在東方大地上,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通過人類的繁衍和流動,也把他們的文化和文字像種子一樣,播撒開來。
拓片大致可分為兩種:干拓,濕拓。干拓、濕拓是針對“上紙”而言,干拓用普通紙、硫酸紙;濕拓用宣紙。
干拓又可分為摩拓、描拓。
摩拓:實物有凹凸的紋路,文字或圖案。在上面覆蓋一張紙,紙張既不能太光滑,也不能太厚。用鉛筆、炭筆、炭條、蠟筆等,也可用彩色的將之拓下。總之,不管哪一種筆,一定要軟性的。
描拓:實物表面是平整的花紋或文字,在上面覆蓋一張紙,紙張要有韌性且透明,便於描畫。以上兩種都是簡便易行之法,容易掌握,用具攜帶方便。
濕拓可分為朱、墨兩種拓法。硃色高貴、華美、喜慶;墨色莊重、內斂、沉穩。二者區別如下:
朱拓,朱即硃砂,又稱辰砂,用溫水將硃砂粉浸泡在小碗內,化開后便可使用。也可用硃砂墨研磨。再備一個小碟子和一支幹凈毛筆,事先把撲子在濕毛巾上拍濕(微濕),再將硃砂用毛筆均勻的塗在碟子上,再用撲子輕拍碟子上的硃砂,拍勻后,就可以開始拓了,反覆蘸色、拍勻、上色。一般來說,圖案小且精美的磚、瓦,用朱拓拓出的效果更好。
墨拓法有“烏金拓”、“蟬翼拓”、“立體拓”之分。博物館及考古工地的工作人員則大多用墨拓。
“烏金拓”墨色烏黑髮亮,對於青銅器、秦磚、漢瓦、碑刻等都能呈現最好的傳拓效果。墨色淡勻如蟬翼的叫“蟬翼拓”,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則使用“蟬翼拓”效果最佳。
繪畫講求墨分五色,用在拓片上有些嘩眾取寵。但我在工作時黑、白、灰是很講究的,實際效果已證明了這一點。
“立體拓”用的是以上兩種拓法完成。要求把實物的高、寬尺寸,事先準確的定畫在宣紙上。因操作工序繁雜,要求準確,拓品完成之後,與實物大小無誤。拓法虛實並用,立體感很強。再配有名人題跋、藏家印戳,十分精美。“立體拓”是收藏家們為自己所藏青銅器珍品做成立體拓片,以表達珍愛之意。或高額購得,懸掛於廳堂之上,炫耀於親朋好友之間,且共賞之。
還有幾種顏色也可作拓片用,如:石青、赭石、藤黃等,都是礦植物顏料,作畫、做拓片都會經久不褪色。化學顏料也有一定應用,只是不夠講究而已。
在日本有一種拓法是用纖維較長的紙附在實物上,用濕毛巾把紙按濕后,不用等紙見干,就用他們自己研製的墨開始拓,只能拓出形狀,無法再深入,像半成品。
日本還有一種“魚拓”形式,就是用真的魚,清理乾淨后,擦乾魚身,用各種顏色將魚的頭、眼、身、鰭、尾分別拓出。
以上只是幾種拓片的方法,僅供參考。
歷史在創造、泯滅、新生的進程中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彩陶上的畫符,甲骨上的刻字,“書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古碣憑人拓”的傳播,有文字記載的文物國寶的面世,促使了傳拓這種技術的發明與發展。今天,傳拓技術已不再深藏閨中,已成為一種藝術性、普及性的方式,在對青少年的開放式宣傳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博物館工作者,我們也應該努力繼承和發揚這門古老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