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學院派的結果 展開
學院派
美術派別
從藝術領域角度,學院派是指符合傳統標準,或合乎官方美術學院(ACADEMY)基本訓練下的標準,通常被認為是保守的風格。
該辭彙在20世紀的使用多帶有貶義,用來表明一種仍堅守19世紀品味與技巧的嚴謹寫實藝術樣式,儘管這些規範早已受到自印象派以降的現代藝術運動所挑戰。
現代主義者並非一味譴責所有的寫實藝術,他們也經常會推崇其中傑出的作品,只是那些平庸、缺乏創造性、毫無意義的作品,會被他們冠上“學院派”(ACADEMIC)的稱號。
1.“學院派”一詞是“國立音專”的代稱。其本義概念應指以我國最高音樂學府為核心的音樂 流派。
2.學院派又稱“學院派美術”,“學院派服飾”或“學院派繪畫”,一般意義上泛指通過學院嚴格訓練、師生相傳、層層因襲而具有一種保守性質的繪畫。
理論作曲或音樂表演均經由正規、系統、嚴格的專業訓練;
名教授雲集;
優異成果(音樂創作或理論研究)疊出;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學理念(如重視音樂的藝術性和強調作品的藝術質量);
影響乃至領導音樂時代潮流。
因此,學院派是一個國家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標誌。
巴洛克藝術
為了捍衛文藝復興已有的藝術成果,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古典藝術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歐洲出現了許多“學院”,其中最具影響的是 1580 年由義大利的美術世家卡拉齊家族的卡拉奇兄弟在波倫亞建立的卡拉齊學院。因其建在波倫亞故又稱波倫亞學院。
這些學院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要求極為嚴格。既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規律和文藝復興大師的藝術視為永恆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規範,又要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形式的追求。
但由於本身的頑固不化和反對革新,結果走上了脫離社會生活,缺乏生氣的程式化道路。因而學院派意味著嚴謹和規範,也意味著因循保守。
波侖亞學院的功績在於結束了古老的、行會師徒傳藝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而使整個美術教育向前大大提高了一步。其後的美術學院強調要繼承文藝復興時的古典藝術,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典雅。重要的代表畫家有卡拉奇、列尼、布朗、布格羅、大衛、安格爾等等。
學院派始於16 世紀末的義大利,十七八世紀在英、法、俄等國流行,其中法國的學院派因官方特別重視,所以勢力和影響最大。學院派重視的規範,包括題材的規範、技巧的規範和藝術語言的規範。由於對規範的過分重視,結果導致程式化的產生。
學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藝術語言,要求高尚端莊,溫文爾雅,反對激烈的個性表現,講求理智與共性。學院“ Academy ”一詞最初含“正規“、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學院派看來就是重視傳統,向傳統學習,因而學院派反對所有的改革。學院派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強調素描,貶低色彩在造型藝術中的作用,並以此排斥藝術中的感情作用。這些特點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正反兩方面的。
在攝影出現之前,繪畫主要是要寫實,因此學院派其實是寫實派的大本營。現在我們講學院派,也就是指老式的寫實主義訓練方式。1850年代攝影出現,寫實訓練就成了大問題,因為無論你如何惟妙惟肖地描繪,還是不如照片來得準確,何況照片快得多,學院的教育中心原來是寫實技法的訓練,突然面臨這樣的局面,不知道如何反應。1860年代前後,巴黎出現了各種畫家的私人工作室,挑戰學院派。印象派的出現,其實也是挑戰學院派,原來具有官方色彩的“沙龍”,還是由學院派把持,但是庫爾貝在沙龍外面搭個棚子,搞了個“落選者沙龍”,搶了沙龍的風頭,學院派就進一步衰落了。到徐悲鴻來留學的時候,學院派基本已經窮途末路,他卻在此時挑學院派來學,並帶回國內作為唯一體系推廣,令人疑惑。
雅克·路易·大衛
雅克·路易·大衛(J.L.David 1748-1825)
雅克·路易·大衛作品
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他成為國民議會委員,贊成判處國王路易十六的死刑,並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793年創作了名畫《馬拉之死》(布魯塞爾美術館藏)。法國大革命到來時,大衛積極投身其中,為國民議會創作了不少繪畫。此畫便是其中一幅重要的歷史畫,題材取自畫家親眼所見的悲劇場面。。雅各賓派失敗后,他被捕入獄,后經畫家夫人與學生多方懇請,最後獲釋。獲釋后立即創作完成了《薩賓婦女》。
1799年拿破崙政變后被指定為政府畫家,畫了《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雷卡米埃夫人像》、
雷卡米埃夫人像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是 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古典主義畫家。父親是位雕塑家和室內裝飾畫家。安格爾從小學習繪畫和音樂,曾為生計參加過樂隊作小提琴手。1797年來到巴黎,進大衛的畫室繼續學畫。1805年畫了一組裡維埃爾家族肖像,以絕妙的技巧使人們讚嘆不已。1806年去羅馬,在那裡一生活就是18年。他一方面學習、臨摹古代大師的原作,一方面進行素描肖像和油畫創作。主要作品有《解開人面獅身像之謎的奧狄普斯》、《瓦爾松的浴女》、《大宮女》、《奧西安的夢》,以及《德沃塞夫人像》、《帕格尼尼像》等。1824年返回巴黎,在沙龍展出《路易十三的誓言》獲得成功。
指的是盧多維科·卡拉契(1555-1619年),阿戈斯蒂諾·卡拉契(1557-1602年)和安尼巴萊·卡拉契(1560-1609年)。他們三人中的最年長者和實際上的藝術指導者是盧多維科·卡拉契,應該說他是一個改革派的樣式主義畫家。但是在他們三兄弟的共同努力之下,很 快就樹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他們共同於1590年創立了歐洲第一所美術學院--波倫亞學院,他們把它稱作“有志於造型藝術者的學院”。在學院中開設比例學、解剖學、透視學和建 築學等技法理論課程,形成了美術教育體系,成為後來各國建立美術學院的典範。他們曾為羅馬法爾涅茲宮創作巨幅壁畫。壁畫具有宏大、莊嚴的構圖,很接近丁托雷托、維 羅內塞等大師的風格。他們竭力要恢復文藝復興時期不朽的繪畫形式。他們的功績就在於對 前輩大師的藝術作了全面的學習和概括,反對樣式主義的歪曲和誇張,促進了歐洲古典主 以繪畫的形式和發展。在他們的作品中,形式是完美的,然而是脫離現實的理想美。在盧多維科·卡拉契的《受胎告知》畫中,可以看出學院派藝術的特點。
學院派在俄國也還挺走運的,十月革命之後特別是列寧去世之後,蘇聯政府提倡寫實主義,正是學院派的核心,因此學院派在西方雖然完全垮了,在社會主義國家反而蓬勃發展。近年巴黎高度美術學院學院派連痕迹都沒有了,而在國內,卻依然把持全國美術教育的整個體系,與18世紀不二樣的素描、色彩、構圖訓練,連帶天窗的工作室也與18世紀一樣。
其實學院派不僅僅是指繪畫方面,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等都可以用此形容詞。通俗一點講,所謂學院派,是指受過正規且完整的學校教育和學術訓練,學術研究上有師承的人。與學院派相對的叫自由派(也有稱之為街頭派),主要指那些沒有受過完整學校教育,多以自學或自我訓練方式進入學術圈的人,他們的學術研究一般少有師承,比較易於接受眾家之長,常被認為不夠正統。比如NBA就分這兩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