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店村

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東城街道辦事處高店村

高店村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城區以東2公里處,初建於唐代的寶泉寺佔地30餘畝,曾稱為蒿殿村,高墊村。

高店村人在以種植業為主,80%的勞動力,都在外打工,主要以建築行業為主。

高店村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料,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主要農產品:平菇、彌猴桃、歐洲蘿蔔、羽衣甘藍、枇杷。

村內資源:硅石、綠石、氟鎂石。

興平位於關中平原腹地,農業經濟發達,素有“關中白菜心”的美稱。由南至北因自然稟賦形成了“西南辣蒜鄉”、“平原米糧倉”和“北塬優果區”。

歷史沿革


高店村 位於興平市城區2公里處,西寶中線沿線,2個自然村:上堡子和下堡子。全村7個村民小組,466戶,常住人口2100人,耕地面積1560畝,人均耕地0.74畝。種植糧食麵積1560畝。
高店村曾於唐代建寶泉寺。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重修寺院,村人從北邙山砍伐馬尾松做正“殿”大梁,因馬尾松的枝幹葉子,酷似蒿草,人們亦稱“蒿殿村”。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該寺院再次重修時,為防雨澇水患,把寺院位置墊得較高,由重修寺院的負責人李生枝提議,改村名為“高墊村”,後人把“墊”寫成“店”,最後就有了現在的高店村。

人文特色


高店村人傑地靈,有秦腔藝術教育家、表演家李可易,考入易俗社第四期秦腔藝術學習班,主習大凈,兼習京劇銅錘。

民俗風情


在舊社會,誰家娶媳婦都在早上2、3點鐘,講究天不亮媳婦就要進婆家門,出娘家門后,拿上娘家的筷子,灑在路上,寓意再不吃娘家飯,跟著婆家,好好過日子。在婆家,在新媳婦的房門上要掛門簾,男方要找自家最親的子侄,掛著個門簾,這時男方會向女方討要紅包。新媳婦上廁所時,那些青年小伙故意在路中間放一張桌子,不放新媳婦過,女方要給他們準備手絹,好讓他們過去。婚嫁講究一個“鬧”字,代表喜慶。
在關中地區,喪事也是很講究的。人死後,先要請風水先生找好墓地的位置和方向,打墓子;再有門中的長輩,安排青壯年小伙向死者的親戚、朋友們報喪,在家裡設靈堂,親友們隔天都要來向死者燒紙錢,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尤其是下葬前一晚,所有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輪番燒紙錢,三叩九拜,所有孝子都要在場,對親戚的祭拜,表示感謝,回禮。正式下葬時,所有親戚朋友們都要來送行。過去下葬,都要請樂人,吹嗩吶,為死人送行;到後來請電影隊、唱大戲。現在由於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思想的開化,提倡對去世的人,進行火化、文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