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殿

張向持所著圖書

張向持先生所著《聖殿》一書,全現、客觀地描述了1959-1961年發生在全中國的一場大飢餓,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苦澀的記憶。河南信陽地區,是這場大飢荒的重災區之一,史稱“信陽事件”。本書主要不是為了描寫飢餓造成的悲慘景象,而是記述了這場大飢餓里發生的一些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反映艱難歲月中的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內容簡介


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線裝書局出版《聖殿》一書。
軍旅作家張向持嘔心瀝血,歷時十年,踏遍豫南的山山水水,尋訪上百位當年的幹部、群眾,滿懷一腔熱血創作《聖殿》一書,首次全景觀地披露了1959-1961史稱“信陽事件”這場大飢荒里發生的一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反映艱難歲月中的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聖殿》所要展示的是:
大難臨頭之際,一個饅頭似條命,卻有人把自己的“救命飯”送給他人;
大難臨頭之際,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卻有不少人甘願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
大難臨頭之際,千村萬寨依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天下糧倉饑民不謀;
大難臨頭之際,許多共產黨的幹部冒著丟官甚至更大的風險,無私無畏地維護百姓利益;
大難臨頭之際,眾多共產黨的基層領導幹部視“生活特殊”為恥辱,家人餓死也屬平常;
大難臨頭之際,朝不保夕的百姓卻救活了共產黨的幹部;
大難臨頭之際,在死亡線上徘徊的百姓仍然希望不滅,鐵心跟著共產黨走;
大難臨頭之際,一個民族同舟共濟的精神、頑強的生存意志、良好的風尚、堅定的信念、真摯的情感,等等,感天動地。
展示歷史悲劇:一場生命災難,讓人們看到政策、決策違背科學規律的慘重代價,讓人們懂得尊重科學、崇尚民主的極端重要。
警示存亡之憂:一場生命災難,讓人們看到淡忘群眾觀念、忽視群眾利益的悲慘後果,讓人們徹悟“執政為民”、“群眾路線”的永恆價值。
揭示天理人心:一場生命災難,揭示“聖殿”與“根基”的存亡關係,警示執政的共產黨人永遠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宗旨。

作者簡介


張向持,河南省寶豐縣人,現任解放軍報社主任編輯,發表有《解讀中原》《中國打擊鐵路盜匪紀實》《酒煮中國》《酒歌》《酒桌要革命》等報告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