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鎮

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下轄鎮

施家鎮,古名儒林鎮,又名侯家場。四川省簡陽市轄鎮,地處簡陽市東南,與樂至縣雁江區相鄰,距簡陽市區26公里。319國道繞場鎮而過,施家鎮是簡陽、樂至、資陽市雁江區三縣、區交界的主要場鎮,也是簡陽的東大門,南接雁江區高龍鄉、老君鎮,北鄰安樂鄉、平息鄉,東靠樂至縣高寺鎮,西連五星鄉、飛龍鄉。常住人口2761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成都市調整龍泉驛區等15個縣(市、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24號):撤銷安樂鄉、平息鄉,將原安樂鄉和原平息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施家鎮管轄,施家鎮人民政府駐施樂路。

地理環境


施家鎮行政區劃
施家鎮行政區劃
施家鎮境屬淺丘地貌,海拔363—461米左右。相對高度近百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水道環溪河自北向南連徊環繞鎮區流入雁江區境。施家鎮屬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偏南風,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00天,適合多種生物繁衍生長。土壤以紫色土為主。

行政區劃


2019年12月,成都市《關於龍泉驛區等15個區(市)縣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批複,撤銷安樂鄉、平息鄉,將原安樂鄉和原平息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施家鎮管轄,施家鎮人民政府駐施樂路132號。

人口民族


全鎮幅員面積43.43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134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常住人口2761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濟


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52億元,財政收入80萬元,農業總產值122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543萬元,工業總產值2629萬元,勞務收入30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84元。

主導產業

施家鎮屬農業大鎮,耕地面積29323畝。施家鎮抓住市委、市政府打造國道318線綠色經濟走廊的大好機遇,認真開展枇杷、核桃、桃子種植,2009年在2008年已經發展優質枇杷2600畝,退耕還林種植核桃2500畝,以晚白桃為主的水蜜桃3000畝,建立了以信義、大林、四益、儒林、環溪、共裕、南河、鄉西、金玉、鄉東、龍鳳等11個村5600畝的優質水果基地的基礎上,新發展優質核桃2000畝;在全鎮大力推廣耕作制度改革,水稻旱育秧推廣普及率達到95%,玉米肥團地膜移栽達到85%,小麥“雙二五”、“雙三0”栽培推廣面達90%以上。同時,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大力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要求,狠抓生豬、山羊及小家禽養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生豬、山羊養殖,農民自建適度規模養豬場2個,山羊養殖場2個,全年生豬出欄2.4萬頭,山羊出欄1.4萬頭。

文化


相傳明末時儒林鎮毀於戰爭,由侯、施兩姓新建下街(今環溪路)為施家鎮,上街(今施樂路)為侯家場。開市貿易后,上下街合併為施家壩。1937年更名為平施鎮,解放前夕複名施家壩。1950年為簡陽九區區公所所在地,1952年改為簡陽七區。1959年撤區,設施家公社,1967年更名為紅日公社。1970年恢復為施家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成立施家鄉人民政府。1992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成立施家鎮,轄原施家鄉、金玉鄉、安樂鄉共25個村193個農業合作社。1996年再次區劃調整,安樂鄉單列。

歷史文化名勝

【施家鎮新街】
【施家鎮新街】
施家鎮古名儒林鎮,又名侯家場,相傳明末時儒林鎮毀於戰爭,由侯施兩姓新建了下街(施家壩),上街為侯家場,開市貿易后,上下兩街合併,命名為施家壩。1937年更名為平施鎮,解放前複名施家壩,據地輿志載:兵部左侍郎施沛葬於儒林鎮,稱施侍郎墓(殘碑廢)。
承天寺位於施家鎮儒林村,共兩層五殿。明成化八年(1475)修建,1950年拆毀神像,人民公社時,作過公共食堂,后划給社員作住房,稍後拆除重建。

社會


基礎設施

318、319國道貫穿全鎮共15.5公里,有60條共76.75公里的通村路通達各村,並有3條縣鄉道與周圍鄉鎮相連,實現村村通公路。施家鎮現建城區集鎮用地23.79公頃,現有中學、小學各一所,教學質量優良,甲級衛生院施家鎮衛生院、金玉衛生院、變電站,水廠各一座、國家級簡陽大耳羊種羊場兩座。有移動、聯通通訊網路基站4個,覆蓋面達98%,有設計供水350噸/日自來水廠一座。組織實施了土地整理項目,國家投資800多萬元,在鄉西、鄉東、金玉、龍鳳村改土、改田1400餘畝,整治塘堰40多口,新修蓄水池10多口。蓄水田埂50多條,硬化道路5公里,田間道10多公里。此項目工程已全面完工。實施了農業綜合項目。國家投資600多萬元,農民自籌100多萬元在信義、大林、長琴、四益、儒林村建提灌站3個,整治渠道25000米。新建蓄水池137口,山平塘整治52口,泥結碎石路14公里,外加林業、科技措施若干。做好了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工程。新建金玉、環溪、大林、信義集中供水站,投資100多萬元解決了4000多人口安全飲水問題。投資14萬元在南河、鄉東打井17口,解決了人畜飲水難問題。

社會事業

有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2所,小學10所,在校學生2916名,在職教職工190名,退休50名,普九任務全面完成。廣播有線電視站1個,網路光纖用戶2880戶。有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19個,已建成遍布全鎮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2006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619人,占農村總人口的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