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佛松
王佛松
王佛松(1933.5.23-),廣東興寧人,高分子化學家。
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66年,他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
1970年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雙金屬絡合物”結構及其形成機理,弄清了異戊膠分子量及其分佈與加工性能的關係,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雙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質。
王佛松長期從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導電高分子研究,還開展高分子—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的工作。參與和領導順丁和異戊橡膠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發明了異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劑,並初步闡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結構以及催化機理。在導電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等。
王佛松
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在四年學習期間,他刻苦努力、勤奮好學,始終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深得老師讚賞。
1955年被錄取為留蘇預備生,1956年被選派到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師從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和合成橡膠專家波・亞・多爾哥普羅斯克院士。1960年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
1960年至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為了發展中國合成橡膠工業,他把在國外學到的科學知識、先進技術應用於中國的合成橡膠研究中,他領導和參加高順式聚丁二烯橡膠的合成、聚合機理及聚合物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研究,提出了兩種新催化體系,為中國的順丁橡膠科研與工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66年,他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該體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試,找到了連續聚合中掛膠的原因與防止方法。
1979年 王佛松應義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Porri教授的邀請,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工作了15個月。在此期間,他針對稀土催化雙烯聚合機理,又深入開展了幾項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首次用稀土催化劑合成高分子量、高結晶度的聚己二烯,指出了日本學者有關這一聚合物結構所提出的錯誤結論,給予了合理的解釋和提出了異戊二烯稀土催化定向聚合機理。
20世紀80年代後主要從事導電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工作。1982年任研究室主任,1984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助理,1985年任所長。走上領導崗位以後,他除了參加和具體指導科研工作與培養青年人外,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所的科研組織管理與行政領導工作中。
1984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1988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88年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和1998年先後當選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 員會委員,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與企業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儀式在荊門市掇刀區舉行。
2014年受聘為嘉應學院榮譽教授。並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心家鄉的高等教育事業,為嘉應學院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
2015年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成立,王佛松院士應邀擔任協會顧問,並題詞寄予厚望。
王佛松
◆順丁橡膠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
從1960年底開始,王佛松作為“順丁橡膠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國內首先開闢了“丁二烯順-1,4定向聚合催化劑”研究。通過一系列合成試驗和聚合機理研究,他弄清了鈷體系順丁橡膠中的凝膠是陽離子型交聯反應造成的,並提出添加給電子試劑來抑制凝膠。他與同事一起確認分子量分佈窄是當時順丁橡膠加工性差的原因,決定採用鈷鎳混合催化劑來調節分子量分佈寬度,從而形成有特色的國外未見報道的催化體系,得到的“順丁-4”像膠性能達到國外樣品水平。在1965年中科院組織的鑒定中被推薦為首選推廣體系,在錦州石油六廠進行擴大試驗。之後,王佛松又參與並領導了“順丁-5”(鎳體系)的小試會戰及帶隊在石油六廠推廣擴試。以上工作為中國順丁橡膠的中試和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
1966年,他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該體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試,找到了連續聚合中掛膠的原因與防止方法。1970年發現合成高順式異戊橡膠的稀土催化劑,證明了催化活性與稀土元素的種類及價態有關,與烷基鋁及烷基鹵化鋁性質有關;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雙金屬絡合物”結構及其形成機理,弄清了異戊膠分子量及其分佈與加工性能的關係,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雙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質。這些基礎工作與系統研究,開發了世界上繼鈦膠和鋰膠之後的新膠種————稀土異戊膠。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年產30噸中間試驗,通過了石化部組織的鑒定。
◆本體聚合技術
20世紀80年代初,王佛松發現稀土催化劑可有效催化異戊二烯本性聚合,進而開發了相應的本體聚合技術,獲得了專利,省去了溶劑及其回收,降低能耗,產物性能可與美國IR-10媲美。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導電高分子研究。他們採用稀土催化劑進行乙炔聚合,製成的聚乙炔膜的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均不同於日本白川方法製得的膜,且在相同溫度下製備時,順式含量較高,首次觀察到有單晶微區。他研究了聚乙炔順反異構化動力學,提出了“曲柄旋轉”熱異構化機理,採用“催化劑高溫陳化、低溫聚合”方法,合成的自支撐膜電導率達10S/cm量級。在聚苯胺研究中,他們首次開展取代苯胺聚合工作,突破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膜的製備技術,首次發表了聚苯胺的溶液核磁共振譜和無散射干擾的紅外光譜,證明了1,4偶聯的鏈結構和鹼式樣品中的苯/醌比例,提出了摻雜態聚苯胺鏈結構的“四環BQ變體”模型。這些結果發表后在國際上頗有影響。著名導電高分子科學家Epstein書面評述說:“你們的廣泛的研究活動已經取得了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富有成果的基礎研究項目”。
◆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研究
20世紀90年代初,王佛松與漆宗能教授合作,開展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成功地應用插層聚合方法合成了聚醯胺、聚酯、聚苯乙稀及高抗沖聚苯乙稀層狀硅酸鹽納米複合材料。用這一方法得到的插層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具有高耐熱性、高模量、高強度和良好的阻隔性,其綜合性能大大優於傳統的複合材料。其中尼龍-6納米複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可與尼龍-66的相媲美,這將大大地擴大尼龍-6的應用範圍。
·Oxadiazole-containing material with intense blue phosphorescence emission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Fushun Liang, Lixiang Wang, Dongge Ma, Xiabin Jing, and Fosong Wang, Appl. Phys. Lett., 81, 4(2002).
·A dinuclear aluminum 8-hydroxyquinoline complex with high electron mobility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Dongge Ma, Guang Wang, Yanguang Zhang, Lixiang Wang, Xiabin Jing, and Fosong Wang, Appl. Phys. Lett., 82, 1296(2003).
·Highly efficient green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Cu(I) complex. Qisheng Zhang, Quanguo Zhou, Yanxing Cheng, Lixiang Wang, Dongge Ma, Xiabin Jing, and Fosong Wang, Adv. Mater., 16, 432(2004).
·A modified witting polycondensation to high trans and high moleculer weight PPVs. Hongchao Li, Lixiang Wang, Xiabin Jing, and Fosong Wang, Tetrahedron Letters, 45, 3822(2004).
王佛松先後的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不含會議報告)200多篇,與其他學者合著、合譯專著各一部,獲權美國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45項。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4年至2005年期間,王佛松共培養11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碩士近20名,基本情況如下:
【謝少波】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 2005年05月24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聚丙烯/黏土和尼龍6有機-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
【李國榮】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2004年10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苯乙炔類分子導線的合成、組裝及電子傳輸性能
【李新紅】學位類別:博士后;授予學位日期2004年08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類荷葉仿生材料的製備及其性能與應用研究
【卿寧】學位類別:博士后;授予學位日期2004年02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健康型建築內牆乳膠漆產品研究
【劉金剛】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2002年05月08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新型含氟聚醯亞胺的合成、性能研究及其在微電子工業中的應用
【劉賓元】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2001年12月24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二氧化碳-環氧丙烷共聚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池春彥】學位類別:碩士;授予學位日期2001年06月17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官能化共軛樹枝狀大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吳繼善】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2000年05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分子導線的合成、組成及電子傳輸性能研究
【薛志堅】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1997年07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納米相導電聚苯胺的合成與表徵
【黃碧英】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1995年;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位論文:鋰二次電池中的高分子材料研究
【劉浙輝】學位類別:博士;授予學位日期1994年07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形態和界面粘結對PVC/NBR共混物脆韌轉變的影響
科學類 |
▪ 2002 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獲獎) ▪ 2002 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 ▪ 1991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獲獎) ▪ 1990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 ▪ 1988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 ▪ 1986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 ▪ 1985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獎) ▪ 1983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 ▪ 1982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 |
(以上內容)
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PPF)主席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主任
應用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會副主席、中國石油學會副主席、《應用化學》主編、《化學學報》編委、《高分子化學》編委、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副主席、《合成橡膠工業》副主編等。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王佛松院士的夢想,始終彌散出一份濃重的家國情懷。他的經歷,清晰地詮釋出從“我的夢”到“中國夢”的轉變與融合。(《中國人事組織報》)
王佛松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高分子化學家,他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智慧都無私奉獻給了祖國和科學;王佛松先生是我國優秀的教育家,他為人師表、嚴謹治學的高尚品質,為我們樹立了精心育才的光輝典範;王佛松先生是卓越的科研組織領導者,為應化所和中科院的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王佛松先生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傑出典範和民主政治的積極推動者。“他代表著一代科技工作者所走過的艱辛開拓和攀登之路,閃爍著我國科學家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的崇高科學精神,是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