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乾樓
大同乾樓
乾樓位於大同城牆西北角,是古城牆四角樓之一,建於明初,清末毀於兵燹。乾樓因其位於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而得名。四座角樓以“乾樓”最為高大瑰麗,作為“鎮城之物”,又被稱為“鎮樓”,還由於它呈八角形,也被稱為“八角樓”。因為平時遊人常常於此登高覽勝,所以又有“鎮樓秋爽”的盛譽。明清兩代許多文人雅士登臨此樓后,曾寫下了不少詠懷之作。
2011年4月,大同西北角城牆之上,乾樓遺址處雜草叢生,幾個柱礎散落在城牆上。
2012年9月,北城牆修復,乾樓已經開始崛起。
2013年6月,乾樓升至第四層。
2013年7月,北城牆外的道路施工2013年8月,從城內看乾樓已經封頂。
2013年10月,乾樓頂部完工。
2013年11月,隨著建築塔吊的拆除,高大瑰麗的乾樓亮相於古城大同。之前,沒有想到復建的乾樓會如此的精美。乾樓是目前大同古城復建的最漂亮,古建築工藝水平最高的傑作。不同於鸛雀樓、秋風樓的混凝土仿製復建,大同乾樓是全木製結構。這座立於大同城牆“乾”位上的瑰麗角樓,再現了雲中八景之一,名不虛傳。
乾樓
“郡城西北有高樓,此曰登臨清爽的空氣浮”。這是清朝大同縣令吳麟的“鎮樓秋眺”中的詩句。高樓就是指城垣西北角上的乾樓,它無上,最壯不雅,外形呈八角茴香,又名八譙樓。每一當玄月初九,許多人都喜歡登鎮樓瞭望以賞識大同秋日的美景,抒發感情。西北角樓稱“乾樓”,高大瑰麗;又有“鎮樓秋爽”之盛譽,西北角樓最為雄傑,高大瑰麗,呈八角形。54座望樓佇立在城牆四面,其中以洪字樓為望樓之最,結構和造型頗為精美,望樓的建造,是我國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牆建設中所少有的。
在乾樓舊址一共發現了28個柱礎。柱礎有黑灰白三種,其中黑色的最大,其正方形底座邊長108厘米,底座上部有圓形突出基,直徑約60厘米。從柱礎的分佈可以看出,當時乾樓的規模確實很宏偉。
相關詩文
李贄《乾樓遠眺三首》
其一
呼朋萬裡外,拍手層霄間。塞晚浮煙重,天空歲月閑。
斷雲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聲歌在,更殘且未還。
其二
憑高一灑衣,望遠此何時。正是中元節,兼聽游女悲。
其三
中丞綏定后,攜我共登臨。所喜聞謠俗,非干懷壯心。
山雲低薄暮,樓日壓重陰。欲歸猶未可,此地有知音。
相關事件
萬曆二十五年(1597)的中元節,李贄應大同巡撫梅國楨之邀登上乾樓,歡飲之餘,詩興大發,作《乾樓遠眺三首》。“拍手層霄間”、“此地有知音”,乾樓作為當時大同府城的制高點,見證了梅李之間“交情生死天來大”的這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