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伯牙絕弦的結果 展開

伯牙絕弦

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

伯牙絕弦,也叫做伯牙鼓琴。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人教版七年級上半學期語文書版本:
伯牙鼓琴,其友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驥不自千里者,待伯樂而後至也。——《說苑·尊賢》

註譯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善:擅長,善於。
鼓:彈。
聽:傾聽。
絕:斷絕
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曰:說。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像……一樣。
洋洋:廣大。
念:心裡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謂:認為,以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裡讀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裡想到河流。

譯文


原版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鍾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聽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感謝原作者lanmizhou)

語文書版本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鍾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了解自己的知音。於是,他摔碎自己心愛的琴,折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原版


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萬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成連划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讚歎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道:“多麼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寸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
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湧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語文書版本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江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伯牙絕弦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還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
伯牙在這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蕩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建於北宋,清代重修,后破敗,解放后修復。碑廊門額上有“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手筆。今天,歷經風雨的伯牙台已成為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殿堂里金碧輝煌,殿堂前是相傳為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築成的琴台。當你在稍遠處駐足默立的時候,在那湖光山色,濃蔭繁花當中,你會看到碑廊門額上的那四個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個召喚,永遠迴響在我們的耳邊!

朗讀停頓


註:“/”為停頓處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課文資料袋


俞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人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詩句鏈接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鍾期逝,宿舍千古令人說破琴。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

相關名曲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帶上太空,放在一張鍍金唱片里。

鍾子期介紹


鍾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鍾子期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

相關內容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
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明年中秋再見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本文通過講述了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可以體會到朋友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告訴我們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啊!

寫作精華


《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知己放點歌情誼非常深厚、知音難覓的情感。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如痴如醉,擊節稱妙):“好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鍾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教學時,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鍾子期發自內心的讚歎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時欣喜若狂的心情。讀了這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鍾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這裡指伯牙把鍾子期當做他的知音。“復”,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名揚海外。
(2)對詞語的理解。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后,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4.熟讀成誦。

教學案例


1、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整體讀文(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範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3、初解絕弦(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2)文章還在哪裡提到了伯牙絕弦?這裡的“絕弦”意味著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4、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後交流。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讚歎之義。(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麼讚歎?(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5).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6).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讚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麼?他一定忍不住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4.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5、深悟絕弦(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6、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教學設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教研室閆學)

相關鏈接


關於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如“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宋代王安石《伯牙》詩:“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這些詩都是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刎頸之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拓展閱讀


伯牙學琴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裡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資料袋:俞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而伯牙後為“知音”的引申義,即摯友。

作者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1-3]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庄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