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伯牙碎琴的結果 展開

伯牙碎琴

伯牙碎琴

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

詞語起源


概述
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就有;後來,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將其改成《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俞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均有記載,也留傳於名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子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下面是一首伯牙在子期死後寫的詩(《高山流水覓知音》):
勢利交懷勢利心,
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鍾期逝,
千古令人說破琴。
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
欲覓知音難上難。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譯文


三種解釋如下:
1.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2.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鍾子期死了,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3.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巍峨的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浩浩蕩蕩的樣子像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他便折弦摔琴。從此再也不彈琴了。

典籍記載


《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碎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有關故事


絕弦

註釋:
絕:此為斷絕。鼓:彈。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峨峨:高。兮:語氣詞,相當“啊”。洋洋:廣大。
全文解釋:
伯牙絕弦雕塑
伯牙絕弦雕塑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廣大的如江河!”不管伯牙心裡想著什麼,鍾子期總能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把琴摔碎,發誓此生再也不彈琴了。 《高山流水》,出自這個經典中,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相傳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沒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著聽著,停住了腳步。坐在俞伯牙的對面,說出了俞伯牙彈奏的心中所想的。這個人就是鍾子期。兩人結成了忘年之交。他們約好在兩年之後,在他們兩個坐著的地方見面。可是兩年之 約到了,俞伯牙拿著琴在這裡等,不見鍾子期的影子。等著等著,來了一個老翁,自稱是鍾子期的父親,是專門來替鍾子期來赴約的。老翁向俞伯牙說明了來意。原來鍾子期的臨終遺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約定。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絕。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一說河邊)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深厚的友誼,所以人們常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介紹

在我國古代春秋時期,伯牙擅琴,名揚天下。伯牙姓俞名瑞,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人氏。伯牙雖是楚人,卻入仕晉國,官拜上大夫。晉君派伯牙往楚修好,伯牙奉命赴楚,辦妥公事後,思故國江山之勝,藉詞得楚王相助,乘船返晉,沿江觀覽故土山河。途中,雨過月朗,伯牙琴興大發,焚香爐撫琴,曲猶未終,卻斷了琴弦。斯時船處荒山野流,無故弦斷,伯牙驚恐有強盜匿藏岸邊,忙著官兵上岸搜查。官兵正欲上岸,岸上傳來人聲,說道自己並非奸盜之流,而是樵夫,因剛才避雨岩畔,聞有操琴,才稍停恭聽。
伯牙聞言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乃著左右打發此樵夫離去。豈料對方直斥伯牙謬言,若欺山野無聽琴之人,則夜深荒崖下亦不該有撫琴客。伯牙見對方出言不俗,遂隔崖問可知剛才自己所撫何曲?對方乃言此為「孔仲尼嘆顏回」,並指出弦斷之句及未彈之句。伯牙喜得知音人,連忙著左右請樵夫上船相聚。初時,伯牙全無客禮,但樵夫亦老實不客氣,不告而坐。伯牙見狀,微有嗔怪之意,既不問樵夫姓名,也不著下人奉茶。
伯牙有心考試樵夫對琴之認識,乃問自己所撫何琴?樵夫對謂此琴名為「瑤琴」,乃伏羲氏所琢,並將此琴之各種特徵,諸如「六忌」「七不彈」「八絕」等一一詳言。伯牙聽罷,乃謂如果自己撫琴,心中有所思念,樵夫能聞而知之否?樵夫自謙姑且試之。伯牙遂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意在高山,撫琴一弄。樵夫乃言伯牙意在高山。伯牙不答,凝神一會,將琴再鼓,意在流水。樵夫贊道志在流水。樵夫兩言均道出伯牙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忙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並請益對方姓名。施樵夫對曰姓鍾名徽,字子期。
二人難得知音,頓成莫逆,結為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乃於船艙中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
伯牙王命在身,不敢久留,子期亦須回家侍父,二人依依惜別,相約後會有期。
俞伯牙與鍾子期彈琴
俞伯牙與鍾子期彈琴
時光流逝,過了去冬,不覺又是夏去秋來,伯牙心懷子期,無日忘之,乃趁中秋節近,奏過晉主,給假還鄉,取水路而行,夜經昔日與子期相遇之崖下,取琴以撫,唯調弦轉軫,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聲。伯 牙心思商弦哀聲凄切,子期必遭憂在家,琴乃停操。翌日,命童子攜琴及黃金十鎰登岸,往訪子期。
經樵徑,出谷口,於左手官路上遇一老叟,乃問鍾家莊之址,並言往訪子期。老叟聞言放聲大哭,言稱己乃子期之父。子期自與伯牙別後,旦采樵,暮勤讀,旦夕辛勞,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矣。伯牙聞訊,悲慟昏倒。及醒,乃往拜祭子期。鄉人聞有朝中大臣祭墳,爭相涌至圍觀。由於事起倉促,伯牙未備祭品,乃置琴於祭石台上,盤膝坐於墳前,揮淚操琴以悼。圍觀者未曉琴音深意,只聞琴韻鏗鏘,便也鼓掌大笑而散。伯牙問鍾父何以鄉人不悲而笑?鍾父乃謂鄉野之人,不知音律,聞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此長笑。
且說伯牙痛失知音,於衣裌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摔向祭石台,摔得玉軫拋殘,金徽凌亂。鍾父驚問何此碎琴?伯牙乃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二人簡介


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鍾子期

伯牙碎琴
伯牙碎琴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最終摔琴。
經修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京劇作品】

簡介

京劇傳統劇目,劇情:晉大夫俞伯牙使楚,行經馬鞍山,遇樵夫鍾子期精通音律,喜得知音,結為兄弟。次年,伯牙攜琴又來訪鍾,不料鍾已死。伯牙到墓前哭祭,並摔琴以報知音。
這是一出老生傳統戲。一名《伯牙碎琴》、《撫琴訪友》,前半出可單獨上演,名《聽琴》(一名《知音會》)今天,武漢的古琴台因此而得此名。

出處

《呂氏春秋·本味》:“伯牙碎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碎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現實意義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為我們現代人做出了光輝的典範。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後一個字,但是五常的基礎。在現代的廣泛的社交活動中,我們還得講一講朋友之間的信義。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入選


《伯牙碎琴》一文入選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十五課,名為《伯牙絕弦》(選作課文,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註釋
1、鼓:彈。
2、善:擅長。
3、志在高山:心裡想著高山。
4、善哉:太好了。
5、峨峨:高。
6、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7、若:好像。
8、洋洋:廣大。
9、之:作代詞,指伯牙心裡喜愛那個的事物。
10、知音:理解自己的心意,用共同語言的人。
11、破弦:把琴摔破。
12、絕:斷。
13、復:再,重新。
入選《六年級上冊小學配套練習冊》
《伯牙學琴》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裡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覓知音


清晨,琴樓里傳出一陣令人陶醉的琴聲,演奏完畢,緊接著又是一陣掌聲與喝彩聲。
“好!彈得太好了,伯牙兄的琴技果然名不虛傳呢!”一位穿著打扮瀟灑的人拍手稱讚。
“唉!”伯牙只是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接著彈奏下一首曲子。
“為什麼就沒有一個人能聽懂我的琴聲,明白我的心思呢?伯牙心裡想著,彈出的曲子自然是憂鬱寂寞的。
“給這些不懂音樂的人彈琴還不如給山中的鳥兒,高山,野獸,樹木花草彈琴呢。”
念頭一出,他便把琴收了起來,向山上走去。在一棵百年老松樹下,有一塊兒寬敞的地方,伯牙盤腿坐下,擺出愛琴。陽光透過樹縫斑斑駁駁地照射在琴上,鳥兒應聲歌唱。背後是高大而雄偉的山峰。
伯牙略加思索,手指輕輕撥動著琴弦。
一個正在山腰賣力砍柴的山野樵夫聽到這悠揚的琴聲,放下了手中的砍刀,被琴聲牽引到松樹下。
他看伯牙彈得入神,不願打擾他,便在松樹後面說道:“啊!彈得太好了,好像雄偉的高山映入了我的眼帘。”
伯牙碎琴
伯牙碎琴
突然,伯牙曲風一轉,輕輕好似泉水,那人又說:“啊!彈得妙極了,好像一股清泉沁入我的心扉。 ”伯牙的手指在琴弦上飛舞,歡快又多姿的曲風傳入那人耳里:“啊!好像依依的柳樹在風中舞蹈,真是阿娜多姿呀!”
伯牙雖閉著眼睛,但是卻越彈越激動,“啊!彷彿瀟瀟的春雨滋潤著大地!那人正沉浸在令人如痴如醉的琴聲中,忽然琴聲停了。
伯牙站起身走到那人面前:“請問,您是?”
“在下鍾子期,在山中砍柴,聽見您的琴聲,便過來了,多有冒犯。”
伯牙攜鍾子期走到琴旁,然後仰天大笑:“哈哈哈……我伯牙終於在有生之年找到了一個真正懂琴的知音!”
鍾子期也慶幸遇到了一位能用琴聲抒發自己心中喜怒哀樂的樂師。
“子期,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我們一起賞月彈琴,就在此地。”伯牙與子期約好,“好,不見不散。”說罷,鍾子期就下山去了。
七月的一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雨,鍾子期像往常一樣上山砍柴。在他每天都要經過的懸崖時,由於路滑,他失足掉下山谷。
臨死前,鍾子期對他父親說:“父親,八月十五日晚上,山頂老松樹下,一定……要去……”
說完,他永遠地睡了過去。
八月十五日晚上,博雅如約來到山頂的松樹下,左等右等,眼看月亮都圓了,卻遲遲不見鍾子期來。
“莫非他忘記了?”伯牙喃喃自語,“不會,再等等吧……”
他剛準備彈奏,卻聽到了腳步聲。
“子期!子期!”他以為是鍾子期來了,可出現在他眼前的卻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
“你是……”
“我是鍾子期的父親。”
“那子期他……”
“他、他死了……”
靜謐。
老人含著淚把事情講了一遍,而伯牙已是淚流滿面了。
第二天,伯牙與老人來到子期的墓前,伯牙什麼都沒說,只是為鍾子期彈奏了一首《高山流水》,那曲子里卻分明透露著伯牙的心情,悲傷、遺憾,他心如刀絞、生不如死,竟抽出刀子割斷了琴弦,把琴摔成了兩半。
“你這是何苦……何苦……”
伯牙說:“既然子期已死,世上再沒有我的知音,我再彈琴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從此,伯牙隱姓埋名,隱居在深山老林里,終生不再彈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