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弔掛的結果 展開

弔掛

弔掛

弔掛是冀中平原一帶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它植根於群眾之中,在這塊肥沃的黃土地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融民間繪畫、剪紙、印染為一體,技藝精湛,造型古樸,形成了艷麗渾厚稚拙粗獷的藝術風格,充滿濃重的生活氣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魅力。河北電視台曾拍攝了專題片——《辛集弔掛》,通過現代化的媒介把它介紹給國內外,並且還在春節文藝晚會上做為舞台裝飾,從而使辛集弔掛享譽世界各地。使這支民間藝術園地中的奇葩更加艷麗,散發出陣陣誘人的清香。

簡介


每逢過年時節,在辛集一帶,不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家家戶戶不僅要貼窗花對聯,而且還到處懸掛令人賞心悅目的“弔掛”。弔掛色彩凝重艷麗,造型簡樸大方,新鮮別緻,雅俗共賞,既是美化環境的裝飾品,又是精美的美術的工藝品。

起源


弔掛的起源相傳是由軍隊的旗幟演變而來。辛集市原為束鹿縣,又稱鹿城。據說從前有一位姓張的將軍曾經奉命在此鎮守,適遇胡人作亂興兵犯境,圍攻鹿城。張將軍身先士卒,率領全城軍士百姓日夜堅守,浴血奮戰,敵軍架起戰車雲梯強行攻打,均被滾木擂石擊潰,歷時三月有餘,鹿城仍未攻克。胡兵統帥氣得暴跳如雷,急修本章請示增派援兵兩萬,揚言三日後發動總攻,要生擒張將軍,將鹿城夷為平地。張將軍見敵軍援兵如潮至,此時守城軍民不足三千,還有許多帶傷參戰的傷兵,因苦戰日久,早已疲憊不堪。眼見得眾寡懸珠,鹿城危在旦夕,不禁憂心如焚。只得吩咐軍民人等加強警戒,小心防守。夜晚,張將軍親自巡夜,站在城頭遙望敵營中燈火點點,旌旗獵獵,猛間一條妙計湧上心頭,於是連夜命全城百姓趕縫旌旗千面,另外還收集了幾十面戰鼓和一群山羊。第二天夜裡,一面派人將旌旗插遍城牆,一面挑選精壯士兵百餘名,趁夜色悄悄潛出城去,把旌旗掛在郊外樹林中,又將戰鼓和山羊吊在林上,羊蹄亂踢鼓面,咚咚作響,頓時聲震四野。敵軍聞聽以為張將軍帶兵前來偷營,個個驚恐萬分,亂做一團。等到天明,不見動靜,方才驚魂稍定。敵軍統帥心中生疑,猜透不適張將軍要搞什麼名堂。登高遠望,只見鹿城城頭和郊外樹林中旌旗飄舞,戰鼓如雷;張將軍站在城樓上,威風凜凜,高聲曉諭胡兵,言道自己請求增援的三萬精銳之銳之師已星夜到達,嚴陣以待,要胡兵速速出戰,兩軍對壘,決一雌雄。敵軍統帥一見對方旗幟鮮明,城池郊野連成一片,估計援民足有三萬之多,不由大驚失色,不敢應戰,急整傳令立即拔營起寨,撤兵回國。從此,張將軍“旌旗羊鼓退敵軍“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智勇雙全的將軍,每逢慶典就是掛旌旗,後來改為懸挂彩旗,日久年深,旌旗逐漸演變成弔掛,一直流傳直今。

分類


弔掛分為兩類:一類是布制的,一類是紙制的。因為弔掛由古代旌旗演變而來,所以布制的弔掛如今仍叫旗子。旗子由白布製成,周圍鑲著犬齒狀的紅布邊。有豎幅和橫幅兩種,豎幅一般寬三尺,橫幅一般寬五尺。中間白布繪有“三國”、“列國”、“水滸”、“封神榜”等歷史故事和人物。每套旗子均有幾十面,按故事情節依次繪製,猶如一本連環畫冊。每副旗子的正反兩面如果畫的是同一個故事,兩面圖畫的內容要相互銜接,好象書卷的一張兩頁,比如畫的是“三國”故事,這一面畫的是失街亭,另一面畫的便是空城計。如果兩面畫的是兩個不同的故事,比如一面畫“封神榜”,一面畫“岳飛傳”,那麼“封神榜”第一幅的反面便畫“岳飛傳”的最後一幅,這樣人們在觀看時就不必看完一面現轉過身來看另一面,可以朝前走著依次看下去,等到看完這一個故事後再轉過身來往回返著看另一個故事。旗子上的圖畫色彩鮮艷,人物生動逼真,故事情節懸念很強,人們在觀看時,不但愉悅了身心,增長了審美情趣,同時也能夠獲得許多歷史知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旗子既是歷史文學經典,又是進行傳統教育的教科書。
紙制的弔掛分為弔掛和花簾兩種,均用過去糊窗戶用的毛邊紙做成。毛邊紙柔韌棉軟,遇潮不易破碎,是做弔掛的是最佳材料。弔掛為豎幅長方型,一般寬1尺2寸或1尺5寸,下邊粘貼著燕尾狀的尾巴。弔掛上是用各種顏色洇染成的花樣圖案,這些圖案不但色彩斑爛,十分醒目,而且好象萬花筒中的花色品種,千變萬化,渾然天成,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花簾的幅面較小,一般寬5至8寸。色彩也較單純,一般每幅最多有兩三種底色。上面的圖案也不是畫的,也不是染的,而是鏤刻面成,就如同民間剪紙一樣,虛實相間,玲瓏剔透,並且全都是祈求平安祥和幸福美滿的吉慶內容,如三陽開泰、連年有餘、歲歲大吉、喜鵲登梅步步登高、春燕剪柳等。
旗子、弔掛和花簾的懸掛位置也不盡相同。旗子懸掛在主要街道,隔不遠便橫拉一道繩索,旗子的上端有環,穿在繩上掛好。繪有同一故事的旗子要按故事情節依次排列,不能顛倒。這樣有利於人們觀看的連續性。弔掛則四幅為一組,同一組的要注意花色圖案盡量避免相同或相似,粘貼在繩上之後,和旗子一樣橫拉在街道院內和大門上端,因四幅在同一根繩上,所以一組俗稱“一繩”。街道的燈籠和弔掛多是互相搭配著懸掛,一般都是一繩燈籠(兩盞)一繩弔掛。院內燈籠弔掛則在一條繩上。花簾都是單幅粘貼,位置是正房屋門的門楣和佛龕上。門上多貼四幅,佛龕則貼三幅。無論是旗子,還是弔掛、花簾,都要在臘月三十這一天懸掛就緒,到正月十七才可將旗子摘下,收藏好以備來年再用。整個春節期間,大街小巷,宅室庭院,全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到處燈火輝煌,弔掛飄蕩飛舞,花花綠綠,五彩繽紛。歡慶熱烈的氣氛充滿各個角落,更顯得春意盎然,一派生機。
旗子、弔掛和花簾的製作方法各不相同。俗稱畫旗子、蘸弔掛、刻花簾。旗子的製作主要原因工序是繪畫,所以叫畫旗子。蘸弔掛首先把毛邊紙按尺寸裁成長方形,接著摺疊成小方塊,摺疊的方法和式樣多種多樣,就好象手工摺紙一樣,需要什麼花樣的就如何摺疊。然後把小方塊在各色顏料水中浸蘸,蘸時要先在一種顏色中蘸一小角,再換一種顏色蘸另一小角。全部浸蘸完畢,便洇染成各種花色圖案,晾曬乾后,粘貼上裁好的“尾巴”,一幅鮮艷奪目的弔掛就算製做成了。因為弔掛的製作既不是畫,也不是染,而是通過浸蘸而成,所以叫蘸弔掛。花簾的製作則是先把手邊紙裁好浸蘸染色,曬乾后把幾百張疊放整齊摞在一起,最上面放好預先畫成的圖樣,用鐵絲把紙緊緊地捆紮在一塊厚木板上,再用各種形狀的鐵鑿象木工鑿榫一樣,按圖樣鑿刻,這種方法省時省工,一次便可刻成幾百張。因是鑿刻面成,所以叫刻花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