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唐朝時期崔曙創作的七言律詩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是唐代詩人崔曙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投贈詩,內容雖為懷古,卻沒有一般懷古之作的寄託和感慨。全詩圍繞時、地、人三點展開。詩題已點明了這三點,即重陽節為登高之時,望仙台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與神仙傳說有關,劉明府為詩人的投贈對象。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兼應酬的七律。崔曙只有這一首七律,但卻是名作,可見詩貴精不貴多。詩人重陽節登臨仙台,描寫了仙台雄偉壯麗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暢飲要比尋訪神仙暢快舒適。這首詩寫景氣勢雄渾,酣暢淋漓,轉承流暢自然。
首聯言事。作者登台憑高望遠,看到朝陽,心情頓覺開朗。頷聯字面寫四季變換,“雲山皆北向”,是夏天;“風雨自東來”是春天。從漢文帝修築此台到作者登台時,經歷了近千個春夏秋冬。戰國時的三晉,經過秦漢魏晉北朝,幾經分合,此時成了一統天下的一個部分。漢代的皇帝,當時多麼顯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憑風雨侵襲了。實際上是感嘆;歷史變遷,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頸聯繼續抒發歷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長官,經過多次改朝換代,難以記住他們一個個的名字。當年磻溪垂釣、後來被周文王聘請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來了。真有“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聯言志。有了前面的鋪墊,既然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那麼就不必拚命走仕途了。不如沿著陶淵明的道路,採菊東籬下,飲酒自娛。
這首詩前面寫“九日登望仙台”所見,結尾表達“呈劉明府容”之意,將一首應酬詩寫得有聲有色、不落俗套;語氣上轉承自然,一氣呵成。全詩融寫景、懷古、抒情於一爐,透露出一股濃濃的隱逸氣息,這與詩人曾隱居讀書於太室山等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某個重陽節,作者同友人劉明府容同登望仙台,作者欣賞著那壯美的風景,不禁浮想聯翩,於是寫下此詩,向友人寄出願與之陶然共醉的願望。

作品評價


明·顧麟《批點唐音》: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勻稱,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為法。但看音律不雄渾,絕似中唐
明·郭浚《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慷慨寫意,中唐人無此氣骨
明·玉遮《唐詩選》:三、四即境用事,甚切。
清·金聖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曙色開”妙。一是高台久受湮沒,氣象忽得一開;一是登高台人久抱抑鬱,情思忽得一暢(“此日”句)。
清·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起聯見題,次聯寫景,中聯敘事,末聯寓意。格法嚴正,風調高古,興象玲瓏,悉備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壓卷者,或以沈佺期獨不見》,或出崔顥黃鶴樓》,然沈中二聯語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詩正格,必求盡善,恐無過此篇也。一氣舒捲,毫無痕迹。
清·王錫等《唐七律選》:何許氣象,何許神興,千秋絕調(“三晉”二句)。一氣轉合,就題有法。
清·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堂堂正正。三、四有李、杜口吻,自是盛唐正聲。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名句渾成(“二陵”句)。
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形勢物候俱確切,不獨詩格雄健,古人學問真實如此。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宜看其興象高華,不在追求字面。

作者簡介


崔曙(?—739年),一作署,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人,唐朝狀元、詩人。
崔曙自幼失去雙親,可謂備嘗人世艱難困苦。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舉考試中獲得進士第一名,又在殿試中作《奉試明堂火珠》詩。唐玄宗看后大為讚賞,取為狀元,官授河內縣縣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後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為“曙后一星孤”是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