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士元

郎士元

郎士元(生卒年不詳,一說727年—780年?),字君胄,唐代詩人,中山(今河北定縣)人。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安史之亂中,避難江南。寶應元年(762)補渭南尉,歷任拾遺、補闕、校書等職,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與錢起徠齊名,世稱"錢郎"。他們詩名甚盛,當時有"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之說。

生平簡介


郎士元(生卒年不詳,一說727年—780年?),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詩人。
郎士元與錢起齊名,世稱“錢郎”。他們詩名甚盛,當時有“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之說。集中多投贈送別之作,內容較貧乏。

作品風格


郎士元《聽鄰家吹笙》-洪波書
郎士元《聽鄰家吹笙》-洪波書
集中多投贈送別之作,內容較貧乏。《中興間氣集》稱其詩風"閑雅","近於康樂(謝靈運)"。尤擅長五律,如"春色臨邊盡,黃雲出塞多"(《送李將軍赴定州》),"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送楊中丞和蕃》),"馬上相逢久,人中欲認難"(《長安逢故人》),"車馬雖嫌僻,鶯花不厭貧"(《送張南史》)等詩句,或凝鍊渾厚,或真切自然,均為世所稱。七古《塞下曲》一篇,則悲壯激越,猶有李頎遺意。
有《郎士元集》 2卷,《唐詩二十六家》本。《唐詩百名家全集》所收名為《郎刺史詩集》 1卷。《全唐詩》編存其詩 1卷。《全唐詩補編》補詩五首。事迹見《新唐書·藝文志》、《唐才子傳》。

主要作品


朱方南郭留別皇甫冉,盩厔縣鄭礒宅送錢大,贈張五諲歸濠州別業,贈韋司直,贈萬生下第還吳,贈強山人,郢城西樓吟,郢城秋望,夜泊湘江,湘夫人二首,咸陽西樓別竇審,聞吹楊葉者二首,聞蟬寄友人,聽鄰家吹笙,題尹真人祠,題劉相公三湘圖,題精舍寺,宿杜判官江樓,送鄭正則徐州行營,送張南史,送張光歸吳,送元詵還丹陽別業,送楊中丞和蕃,送奚賈歸吳,送韋湛判官,送韋逸人歸鐘山,送王司馬赴潤州,送孫願,送麹司直,送錢拾遺歸兼寄劉校書,送彭偃房由赴朝因寄錢大郎中李十七舍人,送裴補闕入河南幕,送陸員外赴潮州,送林宗配雷州,送李遂之越,送李騎曹之靈武寧侍,送李將軍赴定州,送李敖湖南書記,送洪州李別駕之任,送韓司直路出延陵,送大德講時河東徐明府招,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送郴縣裴明府之任兼充宣慰,送長沙韋明府,送粲上人兼寄梁鎮員外,送別雙林寺謁傅大士,石城館酬王將軍,山中即事,塞下曲,琴曲歌辭·湘夫人留盧秦卿留別常著,寄李袁州桑落酒,和王相公題中書叢竹寄上元相公,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賦得長洲苑送李惠,赴無錫別靈一上人,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馮翊西樓,冬夕寄青龍寺源公,登無錫北樓,丹陽北樓,春宴張舍人宅,春宴王補闕城東別業,酬蕭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懷,酬王季友題半日村別業兼呈李明府,酬二十八秀才見寄,長安逢故人,別房士清,柏林寺南望。

柏林寺南望


原文

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徠霽后雲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

評價

自來好的山水詩皆以“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而悅人心目,令人沉醉於詩情畫意之中。但是,所謂“詩中有畫”,絕不僅止於純客觀地描繪景物。面對著奇麗動人的美景,藝術家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畫家用酣暢的潑墨畫灕江煙雨,用精細的界畫寫危樓飛閣,其筆墨中已自深蘊著作者的主觀感受,詩人用搜奇攬勝的目光審視山川,用雋永清麗的情語勾畫景物,其言辭間必然也會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感。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正是這樣一首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寫景佳作。

賞析

詩題《柏林寺南望》,重心當然在最末一字“望”上。望中的景物是什麼?由詩題本身看不出來。這就給人以懸念,然而驟讀本詩開頭二句,卻全然與“望”字無涉。“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松”。這分明是追述詩人到達柏林寺之前的情況。從上下文中知道,詩人是在途中遇雨的,也知道詩人是乘舟出行的。正當他為尋找一個合適的避雨處而焦慮時,忽然於“溪上遙聞精舍鍾”。精舍,當然是指柏林寺了。寺院而以“柏林”為名,想來必定是林木掩映,幽僻非常,正是所謂“曲徑通幽處,撣房花木深”的所在,再加上相距之“遙”,雨霧之濃,一定不能直接看見。所幸陣陣清越的鐘聲傳來,詩人不禁欣喜非常,立即舍舟登岸,穿小徑,過深松,尋聲趨往。
前兩句詩所述既與“望”字無涉,由詩題所引起的懸念並未得到解決,這就催促讀者迫不及待地讀下去。原來他所“望”見的景物實在太動人了。如果一開頭便和盤托出,其後無論什麼詩句,都將黯然失色。且看三四兩句:“青山霽后雲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真是俊美絕倫!景緻美,詩句也美。讀者眼前。立即呈現出一幅溪山雨霽的生動畫面:青山霽后,翠色慾滴;紅日半吐,流雲飛動。那山間的流雲多麼象畫家手中的神筆,得心應手地抹畫出四五座峭麗的青峰。句中一個“畫”字,極富情趣。
本詩雖意在寫景,然處處有人的蹤跡,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如此緊密地融情於景,才有可能創造出“詩情畫意”的藝術佳境。

聽鄰家吹笙


原文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通感”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首《聽鄰家吹笙》,在“通感”的運用上,頗具特色。

評價

這是一首聽笙詩。笙這種樂器由多根簧管組成,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宛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凰鳴(見《列仙傳》)。首句“鳳吹聲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說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寫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說“此曲只應天上有”(杜甫)、“如聽仙樂耳暫明”(白居易)來得高妙。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的感覺更生動具體。同時,這裡的“彩霞”,又與白居易《琵琶行》、韓愈聽穎師彈琴》中運用的許多摹狀樂聲的視覺形象不同。它不是說聲如彩霞,而是說聲自彩霞之上來;不是摹狀樂聲,而是設想奏樂的環境,間接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

賞析

“不知牆外是誰家”,對笙樂雖以天上曲相比擬,但對其實際來源必然要產生懸想揣問。詩人當是在自己院內聽隔壁“鄰家”傳來的笙樂,所以說“牆外”。這懸揣語氣,不僅進一步渲染了笙聲的奇妙撩人,還見出聽者“尋聲暗問”的專註情態,也間接表現出那音樂的吸引力。於是,詩人動了心,由“尋聲暗問‘吹’者誰”,進而起身追隨那聲音,欲窺探個究竟。然而“重門深鎖無尋處”,一牆之隔竟無法逾越,不禁令人於咫尺之地產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強烈的憧憬,由此激發了一個更為絢麗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樹花”。以花為意象描寫音樂,“芙蓉泣露香蘭笑”(李賀)是從樂聲(如泣如笑)著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從曲名(《梅花落》)著想,而此詩末句與它們都不同,仍是從奏樂的環境著想。與前“隔彩霞”呼應,這裡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華,竟至千樹之多,是何等繁縟絢麗的景象!它意味著那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音樂,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靈境。它同時又象徵著那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而一個“疑”字,寫出如幻如真的感覺,使意象給人以飄渺的感受而不過於質實。
此詩三句緊承二句,而四句緊承三句又回應首句,章法流走迴環中有遞進(從“隔彩霞”到“碧桃千樹花”)。它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把五官感覺錯綜運用,而又避免對音樂本身正面形容,單就奏樂的環境作“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幻想,從而間接有力地表現出笙樂的美妙。在“通感”運用上算得是獨具一格的。
贈韋司直①
郎士元
聞君感嘆二毛②初,舊友相依萬里餘。
烽火有時驚暫定,甲兵無處可安居。
客來吳地星霜③久,家在平陵音信疏。
昨 日風光還入戶,登山臨水意何如。
【注】①此詩作於安史之亂中,詩人避難江南。②二毛:花白的頭髮。③星霜:指年月。
賞析: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髮生以後,當時“烽火有時驚暫定,甲兵無處可安居。”也就是說戰火還沒止息,而作者尾聯卻說起登山臨水的“閒情逸緻”,他真的對於國事無動於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首聯詩人聽說韋司直感慨自己早生華髮,不禁覺得兩人萬里迢迢心靈相依有些欣慰又不免凄涼。頷聯和頸聯表達戰火未熄,客居他鄉的傷感。這時候再沒心沒肺也不可能在尾聯就無牽無掛地去遊山玩水了,所以尾聯是借自然景物的依舊暗中感慨世事變遷的無常,所謂“物是人非”。因此問韋司直在風景依舊的時節登山臨水會怎樣,顯然是一種凄然的心境。“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其實是無心去遊山玩水了,所以是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