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此時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剛經歷一戰,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革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但由於股票投機成風,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使這種繁榮孕育著新的危機。

概述介紹


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經濟社會發展黃金時期,恰巧在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又因為爵士樂的興起而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但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實際上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後來直接導致了1929-1933世界經濟大蕭條,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又是什麼導致了柯立芝繁榮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呢?

人物介紹


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繁榮
卡爾文·柯立芝(1872~1933)Coolidge,Calvin,共和黨籍。佛蒙特州律師出身,在馬薩諸塞州政界奮鬥多年後成為州長。
1920年大選時作為沃倫·哈定的競選夥伴成功當選第29任美國副總統。
1923年,哈定在任內病逝,柯立芝隨即遞補為總統。
1924年大選連任成功。政治上主張小政府,以古典自由派保守主義聞名。
柯立芝在任內一掃哈定時期政治醜聞的陰霾,恢復了公眾對白宮的信任,故離任時威望極高。他的傳記作家這樣寫道,“他體現了中產階級的精神與希望,他能解讀他們的期待和表達他們的意見。他真實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精神特質這一事實就是證明他力量的最為令人信服的證據。”許多後來針對柯立芝的批評實際上是針對奉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政府,而不是反對他本人。儘管在里根時代他的聲望有所恢復,但對於他政績的最終評價尚存爭議。支持者認可他對政府機構規模的縮減,反對者則相信聯邦政府理應更加密切地管控經濟。

原因介紹


物質基礎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
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技術革命

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于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后,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
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后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
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廣闊市場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藉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斷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闢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表現介紹


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繁榮
表現: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經濟蕭條后,經濟開始復甦,並逐漸趨於繁榮,其時間從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產率增長近4%。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由1919年的650.9億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元。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美元。美國這次經濟繁榮的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的膨脹,特別是汽車、電氣工業、建築業和鋼鐵工業生產的高漲。
(Kelizhi fanrong)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
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
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
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並且由於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數據介紹


汽車製造工業

1919年,全美擁有汽車752萬輛,僅1920年劇增到2650多萬輛。1929年,平均每四個家庭擁有1.3輛汽車。1929年,其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雇傭工人佔全國工人總數的5%以上,全國鋼產量的15%用於汽車製造。1929年,西方各國81.7%的汽車為美國製造。汽車製造工業的發展還帶動了橡膠、汽油、製革、玻璃製造等相關產業。

電力工業

1900~1929年間,電力生產由每小時60億千瓦增加到1170億千瓦。電機電器也大大發展,電冰箱在1921年還是新品,到1929年已經成為家庭必備品,年產量90萬台以上。

石油工業

一戰結束時,為8600萬桶每年,1929年為4.39億桶每年。

化學工業

1929年產值高達40億美元,雇傭工人達到28萬以上。

建築工業

在20年代大大擴展了,建築工業產值由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加到1928年的175億美元,建築工人在1929年為244萬。

銀行存款

私人存款大幅增加,年增長率為8%。

失業率

1922年以後,除了1924年和1926年,其餘年份不超過3%~4%。

農業

由於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村人口大量湧向城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但由於動力機械的使用,農業機械化程度加深,再加上新品種的培育改良,新化肥農藥的使用,1919~1929年,農業生產率提高了26%左右。

黃金儲備

世界總儲量為90億美元,美國佔50億美元。

資本輸出

1922~1929年,36億美元以上的資本流向世界各地。

貿易順差

20年代全部為順差,1928年達11億美元以上。

時代介紹


這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執政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係暫時緩和,1924年至1929年,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
在此期間,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從而使世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出現了一時的“繁榮”。美國的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鋼鐵工業和建築業的生產都出現高漲局面。20年代的美國、收音機相當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電話,開始進入富人家庭。有聲電影也問世了。因這一時期,正是美國柯立芝總統在任期間,因而把這時期的美國,稱為“柯立芝繁榮”。美國資產階級宣揚說資本主義已取得“永久的穩定”,實際上,在“繁榮”的背後,經濟危機的萌芽正暗中滋長。

政策介紹


柯立芝和他的財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的稅務政策的核心是:減稅、減少納稅人數。在這一問題上國會與政府取得了一致意見,美國人的稅務負擔也在柯立芝的任期內相應地得到減少。除了減稅外,柯立芝還提議減少聯邦政府開支和減少聯邦債務。為此,他拒絕簽署了一些已由國會批准的花銷。1926年,柯立芝還否決了麥克納利-豪根農田救濟法案(McNary-Haugen Farm Relief Bill)。該法案旨在允許聯邦政府購買農產品盈餘並在國外市場低價出售以確保國內農產品價格免於受到歐洲戰後復興農業的衝擊。柯立芝稱農業必須立足於“一個獨立的商業基礎(on an independent business basis)”之上,還說“政府控制無法和政治控制分離。”他支持赫伯特·胡佛的通過實現農業現代化、而不是操作市場價格來增加農民收益的建議。1927年,當國會再次通過麥克納利-豪根案后,柯立芝二度將其否決。“農民永遠掙不了大錢,”柯立芝,一個佛蒙特州農民的兒子,這樣說道,“我不認為我們能在這上面幫太多。”
柯立芝“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實質上是完全的自由放任主義,西方用法語辭彙“Laissez-Faire”(讓他去、讓他做、讓他走)通稱,意思就是政府放手讓商人自由進行貿易。這一詞首先在18世紀由重農主義在字典里使用,以反對政府對貿易的干涉。自由放任主義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涉,並且反對政府徵收除了足以維持和平、治安和財產權以外的賦稅,柯立芝時代美國聯邦政府不斷減弱對市場的規範與監管力度,這一點通過其閣組中聯邦貿易委員和州際商業委員會的不作為得以體現,許多學者將柯立芝歸為自由放任主義的忠實信徒,一位傳記作者這樣描述柯立芝政府,“薄小的幾乎接近隱形”。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放任尤其是金融信貸領域的監管不利直接導致了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

評價介紹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和其代言人將“柯立芝繁榮”說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宣揚20年代的成就是美國資本主義內在精神的集中體現,有的鼓吹“美國資本主義已經克服了內在矛盾,不再有經濟危機”,有的鼓吹“福特已經替代了馬克思”。
但是,“柯立芝繁榮”只是一種虛假繁榮,它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之上,得益於一戰結束後有利的國際國內環境。政府採取自由放任的方針,執行有利於工商貿易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危機已經悄悄逼近,只是它在當時沒有特別地表現,但是後來從金融業開始,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