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快書
陝西快書
陝西快書是一種新興的傳統說唱藝術。並沒有成為固定的曲藝形態,只是在民間口口相傳的順口溜。
1935年出生的劉志鵬,一直致力於陝西快書的表演和研究,活躍於陝西的曲藝舞台,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在他之前,陝西快書並沒有成為固定的曲藝形態,只是在陝西省民間口口相傳的順口溜,20世紀50年代後期,劉志鵬將山東快書、快板等藝術融入陝西快板,並在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和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幫助下,創立了陝西快書這種新的曲藝形式。20世紀60年代,陝西快書為全中國曲藝界所承認,而劉志鵬成為名副其實的陝西快書的創始人。在他的努力下,這種具有陝西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得以推廣和流傳,在西北乃至全中國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劉志鵬一生表演、創造過近千個陝西快書,《五分錢》、《魯達除霸》、《巧遇好八連》、《街頭哨兵》等,這些快書或者移植於他省的快書形式,或者原創於平凡的生活中,劉志鵬用他惟妙惟肖的表演帶給觀眾很多快樂,讓陝西快書這種新的曲藝形式得到廣泛流傳。
中國解放以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陝西曲壇上湧現出一種新的曲藝形式,人稱陝西快書。它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很快博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不僅流行於陝西各地,成為村鎮、庭院、車間、工地和舞台上一年四季不敗的一朵鮮花,而且還傳到了西北各省區。任何新曲種的產生,都是在吸取姐妹曲種的營養中,起根發苗的,然後綻放出其獨有的風姿。陝西快書就是在陝西快板的基礎上,吸取山東快書的長處,經過藝人不斷創新、完善而發展起來的。陝西快板在陝西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深為三秦人民喜愛。它不僅流行於民間,還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戲曲結合,登上了舞台。如傳統秦腔劇《轅門斬子》、《二進宮》等,其中都有快板形式的台詞。在舊社會,陝西快板多為藝人糊口謀生的一種手段,也有人以這種群眾喜愛的說唱形式揭露當時的黑暗統治,但沒有人承認它是一種藝術形式,根本談不上重視和發展。解放后,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勞動人民口頭即興創作的陝西快板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快板成了一門語言藝術,說快板的成為表演藝術家,這是前人意想不到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陝西人民眾所周知的農民快板家王老九就是傑出的代表。他創作的《除了心裡大疙瘩》、《進西安》、《進北京》等作品,不僅在黨的報刊上發表,還被眾多藝人在舞台上表演,王老九本人也被選為人民代表,見到了領袖毛澤東主席。民間藝人謝茂恭創作的《秀女結婚》、《赴朝慰問記》等快板作品,也在三秦大地以至全中國各地流傳。
從陝西快書的產生、發展過程來看,它除了具有陝西快板和山東快書的某些特點之外,更有獨特的風格:
第一、在情節結構上有說書的路子和扣子。
所謂說書的路子,就是故事往往是直線發展,一個故事一條線,也稱單線發展,以此來推進故事情節。如《換錘》,就是通過解放軍戰士張春雷和連長比賽掄錘,張春雷輸了之後,如何下決心練習要趕上連長來展開矛盾。此外,再無別的矛盾衝突。如《學繡花》,是寫女青年趙紅霞幫助未婚夫李志華練習外科縫合技術的故事。作品一開始,著力寫兩個人如何專心致志地練習,使不懂醫術的李志華的母親產生疑問,批評他(她)們“吃了飯不把正事干”,把“社會上的歪風吹到家(了)”給觀眾留下懸念。當故事發展到“扣子”解開,李大媽“望著他倆笑哈哈”時,觀眾也豁然明了。這個意外的誤會,既符合李大媽的身份,又從屬於主要矛盾衝突的發展,增強了藝術效果。這種結構上的特點同山東快書、快板書一樣。
所謂書扣子,就是在故事的發展中,不能平鋪直敘,應該有從屬於主要矛盾衝突的跌宕曲折的情節,既給觀眾以出乎意外的變化,而結果仍在情理之中,從而起到扣人心弦、增強觀眾欣賞興趣的作用。這整個過程必須入情入理,自然和諧,切忌生造做作。
另外,在句式結構上,打破了陝西快板原有的多是7字或10字句的呆板格式,而是以7字句為主的長短句。同時,還常常夾有道白或旁白,不僅為演員提供了表演空間,在氣氛上也顯得生動活潑。
陝西快書
第二、在語言上,通俗易懂,節奏鮮明,富有動作性,而且以關中語音語氣為主。
陝西快書是一種說唱藝術,演員直接用語言進行藝術創造,以完成其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因此,語言必須通俗易懂,切忌運用深奧難懂或生疏晦澀的語言,而且要大眾化。一是因為它說得較快,只有讓觀眾一聽便懂,才能達到應有的聽覺效果。二是說唱時要打板伴奏,語言過於冗長和彆扭,演員不易表演。另外,節奏鮮明,也是一般說唱藝術共有的語言特點。
一般說來,陝西快書都有故事情節,有人物,無論塑造人物形象,還是表現人物對事物的立場感受、態度或內心活動的變化,這些都離不開人物的行為舉動或心聲的袒露。這樣,演員必然要一邊說,一邊表演並盡量以調動其表現和動作來輔助語言表述。所以語言要儘可能地富有動作性。
語言的另一個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別於其他說唱藝術的特點,就是以陝西的地方語言為主,特別是以關中道的語音語氣為主。如果忽視了這個特點,就沒有“陝西”味了,往往會變成“快板書”。
語言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人們一聽,就有陝西的特點。當然,也要防止使用那些過於生僻的地方土語,這會妨礙陝西快書的傳播和流行,必須注意運用那些基本上大家都能聽懂的大眾化了的陝西地方語言。
第三、在韻律上,要和諧,且富於音樂性。
陝西快板屬於韻誦類的曲種,同山東快書、快板書等一樣,通常採用“十三轍”,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規則的合轍押韻,使演員說起來琅琅上口,和諧動聽,容易促使演員記憶和背誦,且有助於表現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一般說來,它的第一句必須押韻,這叫“定轍”,或稱“起韻”。後邊的句子,則是句合轍,上句一般不合轍。合轍的規律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偶句必須押韻。同時要注意選好平仄:上仄下平。上句的句尾不管是否押韻,最好用仄聲字;下句的句尾必須押韻,最好用平聲字。忌諱一順邊,就是說,上下句的句尾不能都是平聲和仄聲。因為仄聲發出的音短促沉重,不便於拖長;平聲字發出的音悠揚輕快,可以拖長,放在韻腳上,便於行腔拉音。
第四、在伴奏上,用“四頁瓦”。
說唱藝術都有相適應的伴奏器具。山西快書用的是兩隻月牙銅板;快板書用的是一副大竹板,一副帶子;陝西快板藝人用的是一副大竹板,在戲曲中的快板伴奏,則是梆子和邊鼓。而陝西快書演員為了同其他曲種伴奏相區別,則採用四頁約4寸長的竹板,因為形狀象房上用的陶瓦,故起名“四頁瓦”。聲音清脆、響亮、打法富於變化,演員表演時,結合故事情節的需要,還可以擬作道具使用。如鋤頭、刀槍等。
陝西快書
參加此次交流演出的均是來自基層的陝西快書、快板書業餘愛好者,他們中有農民、工人、部隊官兵、公安民警、在校大、中、小學生,甚至還有學齡前兒童。由著名陝西快板藝術家劉文龍領奏、百人百副竹板的大合奏拉開演出帷幕,接下來的演出精彩不斷:渭南的那振聲和陳小藝是爺孫倆,平時兩人就經常說快板自娛自樂,這次合說了一段《新繞口令》;楊金龍、楊陽夫婦倆合說的《哈哈樂》,楊開明、李崔花夫婦合說的《找老婆》輕鬆詼諧,配合默契;73歲的方勇老人表演起傳統快板《武松打虎》來口齒清晰,情緒高昂。參演的節目中既有傳統段子,也有像《十七大說出咱心裡話》《改革開放農村變了樣》等貼近時代和生活的新節目。演出結束后,部分陝西快書、快板書專家、作者、演員還就如何繁榮陝西曲藝事業進行了座談。
另一支沿長江向東南發展,武漢、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20世紀30年代末就見到了陝西快書。戚永立、高元鈞等陝西快書名家都曾在這一帶作藝。高元鈞時間最長,遂有“紅遍江南”之譽。
陝西快書起初流傳在農村,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漸漸進入城市,雖然健康淳樸的形式還保留著,但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跟相聲類似,流傳陝西快書攙進所謂“葷口”,即色情的內容,以致婦女都不敢聽。於是質樸清新的陝西快書越來越低級下流,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解放后,陝西快書獲得新生,迅速發展。據說連陝西快書這一名稱還是解放后正式定下來的,特別是在解放軍部隊里,陝西快書十分活躍。這可能跟陝西快書歌唱英雄的傳統和粗獷豪放的風格有關。
20世紀50年代初期,陝西快書始向全中國發展,高元鈞在這方面的推動作用是很大的。1950年3月,他從上海北上,開拓陝西快書新的流傳地區。先到天津,最初獻藝於小梨園,同台儘是曲藝名家,如小彩舞、花五寶、郭榮啟、石慧儒等。天津號稱曲藝之鄉,觀眾藝術鑒賞力強,藝人站住腳不易。高元鈞一靠“紅遍江南”之盛譽,二靠初聞天津碼頭的新鮮勁兒,三靠技藝精湛,鄉土味濃,結果一炮打響,十分轟動。翌年又由天津到北京,最初獻藝於西單遊藝社會,同台也儘是曲藝名家,如孫書筠、王佩臣、張陌揚、王寶霞、花蓮寶、鍾翠雲、王元堂、高鳳山等,從此在北京落住了腳。
陝西快書
高元鈞派陝西快書,概括說來,就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門生最多、成就最高。關於高派陝西快書的藝術特色,不少人作過研究。楊立德曾說:“高元鈞的表演風格剛健一些,從戲曲里吸收多些。動作較大,也顯得多。使用‘包袱’皮薄,作‘包袱’多些,趨於滑稽,在上海獲‘滑稽快書’之名。”“(高)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藝術上刻苦鑽研,表演極為風趣生動,且善於從相聲、京劇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豐富、發展了快書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國的‘高派’。”
谷源流《淺談高元鈞陝西快書表演藝術的特色》一文里說:“高元鈞同志的陝西快書表演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說、唱,努力塑造各種人物的藝術形象,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題。”這篇文章還具體地論述了高元鈞陝西快書藝術的基本特色,即傳神、情真、口甜形美、親切、風趣。這裡把高派陝西快書的藝術特色概括為火爆、鮮明、滑稽。
如果說,高元鈞和楊立德同屬陝西快書的正宗,那麼,楊立德可以說是正宗中的正宗。高祖籍河南,多年來又在山東以外的地方作藝,他的快書藝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別具風格特色;楊立德則不然,他是山東人,多年來一直在山東作藝。他的快書藝術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長的氣派。
陝西快書
楊的演出,即“俏”又“潑”。“潑”即賣力氣、認真。他以表演質樸、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唱字句氣勢宏偉,口若懸河,從內容出發真實地述說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動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據情節的發展,動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聯唱,一口氣抑揚頓挫明顯地聯貫唱出,既描述了場景,表達了人物,又給人以藝術享受。
楊立德的藝術風格特色是俏皮和細膩。
劉派陝西快書的精髓在於現實主義的深化。表現為廣泛地表現社會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努力開拓藝術之源,追求藝術上的真、善、美。劉司昌先後出版作品選集《暈頭轉向》、《劉司昌陝西快書創作選》和《劉司昌曲藝創作選》。他還與伍景壽合作撰寫了《陝西快書概論》。
劉司昌博彩眾長,廣泛借鑒各種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陝西快書的藝術手段和表現能力。傳統陝西快書的表演程式大抵從傳統戲曲借鑒而來,適用於魯達、武松等藝術形象的塑造。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原有藝術手段已經不敷應用,必須創新,於是歌曲、口技、電影、話劇、歌劇、雜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進到陝西快書中來,極大地豐富了陝西快書的表現能力,使之面貌一新。這是博採眾長的優秀傳統的發揚光大,也是劉派陝西快書的重大貢獻。
陝西快書
陝西快書
1960年,中國舉行職工文藝會演,經過山東快書老藝人鄒永學的精心指導和錘鍊,陝西代表團在北京演出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陝西快書《趙夢桃》。這朵在陝西曲壇綻開不久的曲藝新花,在全國曲壇顯姿露容以後,立即得到了全國曲藝界的重視與好評。著名山東快書藝人高元鈞老先生以滿腔的熱情,在《人民日報》撰寫《曲藝花園出新苗——談談天津快板、陝西快書》的文章,讚揚陝西快書“是一隻有強烈鄉土風味的新種”,“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積極扶持並肯定了這個新曲種。從此,陝西快書便在全國曲壇大放異彩。
隨後,經過藝人和創作人員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陝西快書無論從思想內容和表演藝術,從創作到演出,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在專業文藝團體有專業演員,而且在工農商學兵等各條戰線上,還有一大批業餘演員和作者,成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發揮了其它藝術形式不可取代的作用。
陝西快書
然而近些年來,陝西快書中貼近生活、反映百姓心聲的好作品在減少,表演人才流失嚴重。新成立的省曲協陝西快書委員會將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擴大陝西快書的影響力,重振其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