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快書
山東省地方傳統曲藝形式
山東快書是起源於山東省地方傳統曲藝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解放后發展遍及中國。演唱者手執竹板或鴛鴦板,以快節奏擊板敘唱,故又名竹板快書。
自趙震以後,又出現高元鈞、楊立德和劉司昌等名家,他們推動了山東快書藝術的發展。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快書最早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解放后發展遍及中國。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申報的“山東快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9。
山東快書發源於山東省臨清、濟寧、兗州一帶,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關於山東快書的起源。歷來有三種傳說,即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和傅漢章說。
山東快書
趙大桅,相傳是清咸豐年間人。祖籍山東濟寧,是山東快書的另一發祥地。他是個落魄文人,窮極無奈,只好賣藝為生。他會編詞,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編成順口溜演唱,後來吸取山東大鼓的“竄銅腔”,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用山東大鼓的梨花片做為伴奏樂器,後來演變成為山東快書的鴛鴦板。
陰軍表演鬧南監中怒打催命鬼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
山東省內的一支由魯西南地區擴及全省的許多城市、集鎮。省會濟南自不必說,早在30年代。煙台、青島等地就留下了山東快書藝人的遺跡,特別青島地區。當今山東快書高、楊兩派創始人高元鈞、楊立德都在此地一舉成名。山東省內不僅擁有楊立德這樣的自成藝術流派的名家。而且山東快書藝人眾多,實力雄厚,活躍在廣大農村集鎮。
另一支沿長江向東南發展,武漢、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見到了山東快書。戚永立、高元鈞等山東快書名家都曾在這一帶作藝。高元鈞時間最長,遂有“紅遍江南”之譽。
山東快書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由此其聽眾大為減少,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山東快書
同時,高元鈞主持連續舉辦山東快書培訓班,主要由軍隊選送人員參加學習。學員分佈之廣,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於是山東快書在全國範圍得以迅速普及。
山東快書
台灣曾出版張天玉輯的題為《山東鐵板快書》的小冊子,輯有《武松大鬧十字坡》及21個山東快書小段。從《武松大鬧十字坡》來看,與流傳的傳統腳本大致相同,不過語言和細節略有變動。
2006年5月20日,山東快書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
由於山東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又由於它不受場地的限制,無論田頭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為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幾百年來長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唱腔特徵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韻誦巧妙、大多幾乎口語,韻誦上面多似數板,因此也有人稱快書是“塊數”。在語言的巧妙運用方面,力求能夠增強韻誦的表達力,讓觀眾得到滿足。山東快書的基礎語言是魯西北方言(即山東官話),音調上面重濁有力,“艮”勁兒非常明顯。在節奏感方面,強調板眼結實,甚至夾白也要按在板槽中,以保證整個演唱藝術的整體性。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
音樂器械
山東快書沒有過於繁雜的樂器,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僅憑一人一板便能開始演出,樂器多為快板或者鴛鴦板。
山東快書藝術流派最初有高元鈞、楊立德兩大流派;後來崛起的劉司昌也自成一派。
武松打虎中打虎的表演
山東快書
以劉司昌為代表劉派精髓在於現實主義的深化,表現為廣泛地表現社會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此外,劉派博彩眾長,廣泛借鑒各種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藝術手段和表現能力。劉派還將歌曲、口技、電影、話劇、歌劇、雜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進到山東快書中來,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表現能力,使之面貌一新。這也是劉派山東快書的重大貢獻。
《武松趕會》中瞎小五
在傳統山東快書書目中,有關武松故事的唱段佔了很大的比重,是傳統山東快書的基本書目。在1997年出版的《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收錄的21段中篇作品中,武松故事就佔了17段。
另外還有不少單段和小段,也同樣屬於山東快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流傳地域、師承關係和藝人表演風格的不同,所以在書目的內容、結構、詞句及文學特色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又名《武松趕會》,內容寫武松自少林寺學藝回家,不顧兄長阻攔,獨自d到東嶽廟除惡的故事。民國十四年前後,山東快書藝人於傳賓、周侗賓、傅永昌最終將《東嶽廟》擴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中篇作品。之後,高元鈞、楊立德等人也將《貼報單》吸收到自己的唱詞中,並各有發展。
第一位親自改編《武松打虎》故事的快書藝人為劉同武,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高元鈞在肖亦五、馬立元的幫助下,重新改編了《武松打虎》。高版《武松打虎》唱詞精練,動作瀟灑。
又名《陽谷縣》、《怒殺西門慶》,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喪,供人頭武二設祭》,情節有所發展。1944年,傅永昌在濟南將之改編為山東快書演唱。
又名《武松打店》,梭波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情節有所豐富。山東快書《十字坡》為歷代山東快書藝人盛演書目,唱詞相傳為清道光年間李長清創作。20世紀30年代,高元鈞聯合楊立德、傅永昌等藝人將唱段中的色情內容剔除。
山東快書
講述武松充軍至孟州城外,助老婦人,整治當鋪掌柜的故事。早期山東快書書目中並無《鬧當鋪》一段,僅在《鬧公堂》、《鬧南監》唱詞中提及武松噹噹一事。20世紀中期,黑龍江省山東快書演員黃楓根據同名太平歌詞整理改編《鬧當鋪》,后被收入《武松傳》(高元鈞演出本)及《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
故事略見《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活林》。《鬧公堂》亦是山東快書早期曲目之一,周侗賓、邱永春、高元鈞、楊立德等皆擅演出此段。
情節緊接《鬧公堂》,敘武松被州官押在南監,武松以當票戲耍獄卒的故事。該唱段也是山東快書早期曲目之一,相傳為李長清創作。楊立德擅演此段,風格火爆熾烈,為楊代表作之一,曾有唱片出版,影響較大。1957年6月,楊立德以此段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曲藝會演,獲演唱一等獎。
情節緊接《鬧南監》,寫武松制服二獄卒,此後結識州官施君方之子施恩至,並聽聞蔣門神惡事。《摔杯計》故事情節雖為《武松傳》不可缺少的一節,但因其情節上連下掛,且無明顯衝突,一般不作單獨演出,多與《快活林》連演。
陰軍表演快活林
《快活林》亦為山東快書早期曲目,頗有影響,歷代藝人在傳唱過程中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豐富與改編,李合鈞、於傳賓、周侗賓等均喜演唱。因原詞中蔣忠出場太晚,顯得枝蔓過多,難以環環相扣,故高元鈞演唱時盡量加以壓縮,楊立德則多唱《打金四》一段。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蔣武松制服蔣門神后,被張督監治罪,刺配恩州。20世紀40年代劉同武在《快活林》后,續編《調虎計》、《飛雲浦》、《鴛鴦樓》、《張家店》、《蜈蚣嶺》、《白虎庄》等章回,豐富了山東快書曲目。《調虎計》一般與《飛雲浦》連演,少有單獨演出。
講述蔣門神買通解差在押解途中害武松性命,后被武松識破。山東快書《飛雲浦》是劉同武代表曲目。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講武松趁夜色回到孟州,殺張都監、張團練及蔣門神並蘸血於牆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而後逃出孟州。《鴛鴦樓》唱詞為劉同武創作,今孫鎮業常演。
又名《返十字坡》,敘武松逃至十字坡,與張青、孫二娘夫婦殺出張家店,刀斬皇甫德。劉同武根據《水滸》小說改編,后高元鈞及其弟子孫鎮業等在劉版基礎上加以充實改編使故事情節愈發曲折,矛盾衝突更為激烈。
敘武松假扮頭陀逃奔二龍山,途經蜈蚣嶺殺關王廟惡道王飛天及凶僧生鐵佛為民除害。劉同武根據《水滸》小說改編,后高元鈞、孫鎮業參考劉同武口述本進行改寫。聯珠快書亦有此唱段,唱詞與山東快書版差別較大。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劉同武創作演出。
故事為高元鈞、孫鎮業等根據《水滸》故事敷演而成。《二龍山》一段無明顯矛盾衝突,氣氛輕鬆歡快,在整部《武松傳》中獨樹一幟。《武松傳》至此全本結束。
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里白條》。京韻大鼓亦有此唱段。山東快書的《李逵奪魚》最早為清末由山東大鼓鼓詞移植而來。1956年,山東省戲曲工作組重新整理,出版了單行本。1959年9月,收入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山東傳統曲藝選》。
又名《大關西》。敘五代時,馬家店店主馬世岐稱霸關西道,為害鄉里。趙匡胤闖蕩關西,與柴君貴(即後周世宗柴榮)、鄭子明、張廣遠、苗光義等四人結為兄弟。五人大鬧馬家店,最終馬世岐被鄭子明打死。山東快書《大鬧馬家店》系由山東落子唱詞改編、豐富而來,為山東快書早期書目之一。1956年,經曲藝學者張軍整理,出版單行本,1959年9月,收入《山東傳統曲藝選》。
又名《小關西》,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敘魯達為弱女報打不平,活劈綽號“鎮關西”的肉販鄭老虎。京韻大鼓、西河大鼓、山東大鼓均有此曲目,山東快書《魯達除霸》即是由山東大鼓唱詞移植而來。1949年6月,高元鈞在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制《魯達除霸》唱片。
山東琴書、河南墜子唱詞均與之極為相似。敘一位青年寡婦在給丈夫上墳時,在墳前哭訴自己被公婆、小姑欺凌虐待,及被本村流氓調戲的遭遇。西河大鼓、拉洋片等亦有同名曲目,但情節與山東快書唱詞存在出入。北京劉洪濱常演。
又名《打狼段》,根據寓言故事《東郭先生》改編。西河大鼓、太平歌詞、山東琴書等曲種均有此唱段,情節基本相同。山東快書《打黃狼》唱詞與西河大鼓鼓詞最為接近,疑是由西河鼓詞改編而來。天津金文聲常演。
民國時,於傳賓根據清末王金妮舉旗造反,率“大刀會”會眾攻打豐縣城之事迹編演。運用如土壓五、水連珠、快把四、單打一等等當時槍械之新名詞,深受歡迎,成為於的保留節目。於傳賓弟子高福來等亦曾演出此書。
故事內容為虛構。寫一夥土匪用洋槍洋炮攻破肥城縣城的故事,演出效果強烈,為周侗賓代表作之一。今東平縣民間藝人郭慶山系周侗賓親傳弟子曾演此段。
陰軍表演蹦斷枷鎖
戚永立(1886-1944)山東快書藝人,今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戚庄人。綽號“鎮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一生授徒極多,其中高元鈞最為突出,後來發展成為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
劉同武(1899-1961)山東省齊河縣人幼習山東大鼓,擅唱中長篇書,久在魯西北一帶演唱,生前對《武松傳》的整理、改編工作做出重大貢獻。
高元鈞(1916-1993)高派代表人物。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寧陵縣和庄村人,7歲隨兄流落江湖賣唱,14歲拜名家戚永立為師,1946年夏參加“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會,次年又應邀赴上海參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漢等左翼作家舉辦的“紀念‘五四’反飢餓、反壓迫、反內戰”的示威演出。1949年上海解放后率先演出、改編新書目。著有《高元鈞山東快書選》、《山東快書漫談》及與人合作、編寫的《快書、快板研究》、《山東快書的演唱與表演》和《山東快書藝術淺論》中。他在全國、全軍範圍內培養並扶持了一大批人數可觀的山東快書創作與表演人才,對山東快書發展做出了貢獻。
山東快書
劉司昌(1928-1994),著名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劉派代表人物。北京市人。一生創作、表演了山東快書一百多段,主要有《紅大院》、《撈銅牛》等。
陰軍表演魯智深見到武松大笑
劉學智(1929-至今)天津市人,1944年參軍,1945年起進入部隊文工團,有作品《大老唐》、《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等,論著有《山東快書的表演經驗》等。
陳增智(1932-至今)河北省雄縣人,1948年參軍,1953年後師從高元鈞,有名作《李三寶傳》、《武功山》、《趙永剛》等。
孫鎮業(1944-2010)山東省安丘縣人,十五歲考入山東省曲藝團,1961年跟隨高元鈞學藝。名作有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魯智深》等。
編輯語音
流傳現狀
山東快書(2張)
(一)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的不斷迅速發展,人們的審美藝術在不斷升高,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是如此,山東快書在與時俱進方面做的還不夠。
(二)人才流失,這是當前山東快書發展緩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山東快書的生存土壤越來越少,藝人演出常常尚不能養活自己,更遑論其它事情。
(三)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更新換代,使得民眾的娛樂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這使得山東快書的部分聽眾出現流失,且傳統山東快書通常情況下面由一人總攬全局、舞檯布置簡陋,適合在小劇場、小場地演出,場面不大的藝術形式往往達到不觀眾的要求,其衰敗也就必然。
(四)山東快書的語言使用為山東官話,通俗易懂,這成為其在50年代能夠影響全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同樣使學習山東快書的障礙增大。
保護措施
山東省2015年12月1日開始實施《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保護包括山東快書在內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市舉辦“曲山藝海——星樂匯”周周演系列活動和“曲山藝海泉城春晚”宣傳展示山東快書作品。並建立全國首家公辦曲藝專題博物館“曲山藝海博物館”。該館對介紹山東快書等曲藝項目的資料保護和項目的展示、體驗。20世紀50年代初,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前身山東省戲曲研究室就著手整理、挖掘山東快書的史料,完成了《山東快書綜論》《表演山東快書的經驗》《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中國曲藝志·山東卷》、《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曲藝卷》等典籍編纂。山東臨清市文化館開設山東快書免費培訓班,臨清市成立中國山東快書博物館,使山東快書藝術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在山東旅遊職業學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快書)傳承基地,在高校開設山東快書專業課。
傳承人物
孫鎮業,男,漢族,1944年生,2010年去世,山東安丘人,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高景佐,出生於1933年,山東省萊州市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青島市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2年12月20日,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高洪勝,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申報的“山東快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9。
山東快書誕生在清朝末年,山東民間封建統治階級十分腐朽,老百姓深受層層剝削,只能寄希望於有英雄好漢出世來解救大家,於是便將武松作為懲惡揚善、符合正義標準的英雄人物進行推崇。《東嶽廟》《獅子樓》《石家莊》《快活林》《鴛鴦樓》等大量內容主旨在於喚醒民眾在遇到不公時進行反抗。同時在抗日戰爭期間,各式各樣改編的山東快書成為敵後解放區宣傳抗日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山東快書宣傳積極支援前線,抗擊美帝國主義,成為文化領域的有力武器。
在《武松傳》中,不但反映著魯西北地區特定的歷史文化現象和人民的理想願望,而且有地地道道來自於臨清一帶的民謠。由於山東快書以魯西北方言為基礎,因此《武松傳》之中保留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俚語,例如“糊弄”(欺騙)“見天”(每天)“糊塗”(粥)“背地后里”(暗地裡)“套子”(棉絮)“搗咕”(拾掇或者暗中搞鬼)等等,除此之外,在《武松傳》之中還保留了大量的魯西北諺語,這些都為民俗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經濟民俗方面,《武松傳》中還出現多次廟會鄉間集市、廟會的描述反映飲食民俗。山東快書出自於民間,《武松傳》描寫魯西北普通民眾的生活面貌、風俗習慣、理想願望和山東風情,蘊含著大量的民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