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大理寺卿的結果 展開
大理寺卿
歷史
秦為廷尉,漢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漢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
北齊改廷尉為大理而置,為大理寺長官,列位九卿。員一人,三品。
隋朝沿置,隋明帝大業三年(607)改從三品。
唐朝置一員,從三品,掌邦國折獄詳刑之事。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名詳刑正卿,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司刑卿,旋皆復。
北宋初為三品寄祿官,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復為職事官,從四品,掌折獄、詳刑、鞫讞之事。南宋因置。
遼、金皆置,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一員,正四品,掌審斷天下奏案、詳讞疑獄。
朱元璋於1367年置大理司卿,正三品。明洪武元年(1368)革,十四年復置寺卿一員,正五品,二十二年升正三品,掌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
大理寺卿
清順治元年(1644)定滿、漢各一員,滿員正二品,漢員正三品,十六年並定為正三品,康熙六年(1667)復故,九年仍改定正四品,掌平反重辟,以貳邦刑,參決秋審、朝審,並參預朝廷大政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省,尋復,三十二年改稱大理院正卿,升正二品。
大理寺所掌為“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理寺官員選任之當否是非常重要的,據《夢余錄》記載,宣德時,吏部尚書蹇義特為此事向宣宗上疏說::“刑部、都察院,職典刑名,而大理寺尤專詳讞。居是職者,必得其人。其官屬,宜從堂上官精加考,庸劣不稱者黜之,貪婪苛刻者罪之,其有作姦犯科者,責令互相糾舉。違者,一體論罪。”
大理寺作為封建朝廷最高審判機關之一。秦時稱為廷尉,漢因之。漢景帝中更名大理,其後時稱大理,時稱廷尉。北齊置大理寺。隋承北齊之制置大理寺,唐以後的各個朝代均承前朝之制設大理寺。唐高宗、武則天時也曾一度改名詳刑寺、司刑寺。
從隋起,大理寺的寺官各朝常設的都有:
大理寺卿:掌平決獄訟。
大理少卿:是大理寺卿的副職,為大理寺的二把手。隋初為正四品上,煬帝時改為從三品。唐時為從四品上。北宋初為四品寄祿官,神宗元豐改制後設為正六品。
大理寺卿:掌平決獄訟。
大理少卿:是大理寺卿的副職,為大理寺的二把手。隋初為正四品上,隋明帝時改為從三品。唐時為從四品上。北宋初為四品寄祿官,宋神宗元豐改制後設為正六品。明初為從五品,洪武二十二年升為正四品。清初滿員大理少卿為三品,漢員為四品,后並定為正四品。
大理寺丞:分管大理寺的各項事務。唐時規定,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門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複審。每位寺丞複審完畢的案件,要會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署名(畫押)才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見,也要在畫押時寫明。北齊時為七品,隋時為正七品下。唐時為從六品上。北宋初為寄祿官,元豐改制後為正八品職事官。明初為正六品,洪武二十二年升為正五品。清初滿員正四品、漢員正六品,順治十六年並定為正六品。
寺正:有時也稱“大理正”。大理寺中直接審理案件的官員,是審案官中品級最高的一種,掌審理具體案件或出使到地方複審案件。唐時還規定,若五品以上官、爵之人犯罪應處斬時,由大理寺正擔任監斬官。北齊時為六品。隋時為正六品下。唐時為從五品下。宋時為從七品。明、清時為正六品。
評事:清朝之前職責與寺正相同,均為司法官,清時只掌管本寺的章奏事務。隋時始置,為正九品。唐時為從八品下。宋元豐改制後為正八品。明朝升為正七品。清初為正四品,順治十六年改為正七品,康熙六年升為正五品,九年復降為正七品。
主簿:掌本寺的印章、抄目、文書、簿籍及案件檔案的建立等。相當於辦公室主任兼總務。
錄事:與主簿相類似的職責,品級比主簿低。
司直:掌奉命出使到地方複審疑難案件。若本寺的疑難案件,則可參與評議。
獄掾或獄丞或司獄:即大理寺的監獄長。
司務:明、清時置,從九品。掌本寺文件的出納。
歷任大理寺卿(滿)
共有 79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薩敏 |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日(1794,4,1) | 任 | 嘉慶二年九月六日(1797,10,25)調盛京工部侍郎 | |
2 | 富崑 | 嘉慶二年十二月二日(1798,1,18) | 任 | 嘉慶五年正月廿五日(1800,2,18)老病休致 | |
3 | 繼善 | 嘉慶五年三月四日(1800,3,28) | 任 | 嘉慶五年四月廿八日(1800,5,21)調左副都御史 | |
4 | 恩普 | 嘉慶五年閏四月十一日(1800,6,3) | 任 | 嘉慶六年二月廿三日(1801,4,5)調左副都御史 | |
5 | 多永武 | 嘉慶六年三月廿一日(1801,5,3) | 任 | 嘉慶六年四月三日(1801,5,15)緣事革職 | 仍兼太常寺事 |
6 | 窩星額 | 嘉慶六年五月廿八日(1801,7,8) | 任 | 嘉慶八年七月廿二日(1803,9,7)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7 | 榮麟 | 嘉慶八年八月七日(1803,9,22) | 任 | 嘉慶八年十一月六日(1803,12,19)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8 | 通恩 | 嘉慶八年十一月六日(1803,12,19) | 任 | 嘉慶九年正月十一日(1804,2,21)緣事降一級調用 | |
9 | 廣敏 | 嘉慶九年二月廿日(1804,3,31) | 任 | 嘉慶九年十一月二日(1804,12,3)調左副都御史 | 嘉慶九年八月二日又見以太常寺卿廣敏為大理寺卿 |
10 | 成格 | 嘉慶九年十一月廿八日(1804,12,29) | 任 | 嘉慶十年二月廿一日(1805,3,21)調左副都御史 | |
11 | 誠存 | 嘉慶十年三月廿八日(1805,4,27) | 任 | 嘉慶十一年三月廿六日(1806,5,14)調左副都御史 | |
12 | 潤祥 | 嘉慶十一年四月十九日(1806,6,5) | 任 | 嘉慶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07,1,20)調左副都御史 | |
13 | 額勒布 | 嘉慶十二年二月八日(1807,3,16) | 任 | 嘉慶十三年五月九日(1808,6,2)調總管內務府大臣 | |
14 | 哈魯堪 | 嘉慶十三年五月廿四日(1808,6,17) | 任 | 嘉慶十五年八月五日(1810,9,3)調盛京兵部侍郎 | |
15 | 貴慶 | 嘉慶十五年九月十八日(1810,10,16) | 降 | 嘉慶十六年十二月九日(1812,1,22)調盛京刑部侍郎 | |
16 | 佛住 | 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1812,1,31) | 任 | 嘉慶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調左副都御史 | |
17 | 常英 | 嘉慶十八年三月二日(1813,4,2) | 任 | 嘉慶十九年十月十三日(1814,11,24)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18 | 慶明 |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六日(1814,12,7) | 任 | 嘉慶廿年十二月十六日(1816,1,14)緣事降頂帶休致 | |
19 | 恩寧 | 嘉慶廿年十二月十七日(1816,1,15) | 降 | 嘉慶廿一年六月廿五日(1816,7,19)調盛京工部侍郎 | |
20 | 寶興 | 嘉慶廿一年六月廿五日(1816,7,19) | 降 | 嘉慶廿三年九月十四日(1818,10,13)緣事降調 | |
21 | 繼昌 | 嘉慶廿三年十月十三日(1818,11,11) | 任 | 嘉慶廿三年十月廿日(1818,11,18)調署廣西布政使 | |
22 | 齡椿 |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六日(1818,12,13) | 任 | 嘉慶廿四年六月廿七日(1819,8,17)調左副都御史 | |
23 | 潤德 | 嘉慶廿四年七月廿六日(1819,9,15) | 任 | 嘉慶廿四年九月十三日(1819,10,31)調左副都御史 | |
24 | 和桂 | 嘉慶廿四年九月廿九日(1819,11,16) | 降 | 嘉慶廿五年六月卅日(1820,8,8)調禮部右侍郎 | |
25 | 福申 | 嘉慶廿五年七月十三日(1820,8,21) | 任 | 道光六年三月廿八日(1826,5,4)調左副都御史 | |
26 | 誠端 | 道光六年四月廿六日(1826,6,1) | 署 | 道光六年九月十三日(1826,10,13)馳赴阿克蘇軍營 | 布政使服闋 |
27 | 保昌 | 道光六年十月六日(1826,11,5) | 署 | 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827,1,10)調光祿寺卿 | |
28 | 誠端 | 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827,1,10)調左副都御史 | |||
29 | 廉敬 | 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827,1,10) | 任 | 道光九年六月十五日(1829,7,15)調察哈爾副都統 | |
30 | 德厚 | 道光九年七月十四日(1829,8,13) | 任 | 道光十一年八月廿五日(1831,9,30)調左副都御史 | |
31 | 鄂木順額 | 道光十一年九月廿六日(1831,10,31) | 任 |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831,12,17)調左副都御史 | |
32 | 文蔚 | 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32,1,14) | 任 | 道光十二年十月廿六日(1832,12,17)調左副都御史 | |
33 | 容照 |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九日(1833,1,29) | 任 | 道光十五年七月五日(1835,8,28)調左副都御史 | 離職根據傳包 |
34 | 穆馨阿 | 道光十五年七月廿九日(1835,9,21) | 任 | 任職根據道光十五年七月長編總檔 | |
35 | 善燾 | 道光十六年三月廿四日(1836,5,9) | 署 | ||
36 | 琦琛 | 道光十六年四月十五日(1836,5,29) | 任 | 道光十六年十月十七日(1836,11,25)調左副都御史 | |
37 | 德誠 |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五日(1837,1,11) | 任 | 道光十七年四月廿一日(1837,5,25)調左副都御史 | |
38 | 成剛 | 道光十七年五月廿八日(1837,6,30) | 任 | 道光十八年九月廿日(1838,11,6)調左副都御史 | |
39 | 鄂爾端 | 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839,1,25) | 任 | 道光十九年三月廿一日(1839,5,4)調左副都御史 | |
40 | 全慶 | 道光十九年四月九日(1839,5,21) | 任 | 道光十九年五月十一日(1839,6,21)緣事降調 | |
41 | 續齡 | 道光十九年七月廿八日(1839,9,5) | 任 | 道光廿年四月十二日(1840,5,13)調左副都御史 | |
42 | 連貴 | 道光廿年五月六日(1840,6,5) | 任 | 道光廿一年閏三月十一日(1841,5,1)調太常寺卿 | |
43 | 博迪蘇 | 道光廿一年四月十日(1841,5,30) | 任 | 道光廿三年七月十七日(1843,8,12)調左副都御史 | |
44 | 福濟 | 道光廿三年九月廿六日(1843,11,17) | 任 | 道光廿四年五月廿日(1844,7,5)調左副都御史 | |
45 | 倭仁 | 道光廿四年八月廿五日(1844,10,6) | 任 | 道光卅年十一月十日(1850,12,13)調葉爾羌幫辦大臣 | |
46 | 愛仁 | 道光卅年十二月三日(1851,1,4) | 任 | 咸豐二年七月廿七日(1852,9,10)調吏部右侍郎 | |
47 | 文清 | 咸豐二年九月四日(1852,10,16) | 任 | 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七日(1853,1,2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48 | 恆春 | 咸豐三年正月廿七日(1853,3,6) | 任 | 咸豐三年四月廿二日(1853,5,29)調盛京工部侍郎 | |
49 | 恆福 | 咸豐三年五月廿三日(1853,6,29) | 任 | 咸豐三年十月十一日(1853,11,11)緣事革職 | 處分其在湖南布政使任內事 |
50 | 毓檢 | 咸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54,1,13) | 任 | 咸豐四年九月十九日(1854,11,9)調駐藏幫辦大臣 | |
51 | 聯奎 | 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55,2,1) | 任 | 咸豐五年八月四日(1855,9,14)調左副都御史 | |
52 | 和潤 | 咸豐五年九月十七日(1855,10,27) | 任 | 咸豐六年七月八日(1856,8,8)調盛京刑部侍郎 | |
53 | 孟保 | 咸豐六年九月廿四日(1856,10,22) | 任 | 咸豐六年十二月五日(1856,12,31)調通政使 | |
54 | 富廉 | 咸豐六年十二月五日(1856,12,31) | 任 | 咸豐七年四月廿八日(1857,5,21)調左副都御史 | |
55 | 常績 | 咸豐七年閏五月廿二日(1857,7,13) | 任 | 咸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調山西布政使 | |
56 | 宜崇 | 咸豐七年八月廿二日(1857,10,9) | 任 | ||
57 | 怡康 |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858,2,1) | 任 | ||
58 | 崇厚 | 咸豐十一年九月八日(1861,10,11) | 任 |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廿日(1862,1,19)調左副都御史 | |
59 | 阿克敦布 | 同治元年二月六日(1862,3,6) | 任 | 同治元年三月十三日(1862,4,11)調左副都御史 | |
60 | 全慶 |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1862,5,10) | 任 | 同治元年閏八月十九日(1862,10,1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61 | 達慶 | 同治元年十月十六日(1862,12,7) | 任 |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三日(1866,1,29)調左副都御史 | |
62 | 繼格 | 同治五年二月十二日(1866,3,28) | 任 | 同治五年十二月廿日(1867,1,25)調左副都御史 | |
63 | 興恩 |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1867,3,20) | 任 | 同治九年三月四日(1870,4,4)調左副都御史 | |
64 | 成林 | 同治九年四月廿五日(1870,5,25) | 任 | 同治十二年正月十二日(1873,2,9)調理藩院右侍郎 | |
65 | 蘇勒布 | 同治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73,3,11) | 任 | 同治十二年八月廿二日(1873,10,13)調左副都御史 | |
66 | 惠林 | 同治十二年九月廿三日(1873,11,12) | 任 |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日(1874,12,18)調左副都御史 | |
67 | 奎潤 | 光緒元年二月廿日(1875,3,27) | 任 | 光緒元年十二月十六日(1876,1,12)調左副都御史 | |
68 | 寶森 | 光緒二年二月廿二日(1876,3,17) | 任 | 光緒五年三月二日(1879,3,24)調左副都御史 | |
69 | 瑚圖禮 | 光緒五年閏三月六日(1879,4,26) | 任 | 光緒五年十月十五日(1879,11,28)准原品休致 | |
70 | 恩霙 | 光緒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79,12,25) | 任 | ||
71 | 英煦 | 光緒八年二月十六日(1882,4,3) | 任 | 光緒十年正月卅日(1884,2,26)調左副都御史 | |
72 | 明桂 | 光緒十年三月二日(1884,3,28) | 任 | 光緒十七年八月十四日(1891,9,16)請假 | |
73 | 良培 | 光緒十七年八月十四日(1891,9,16) | 兼署 | ||
74 | 溥顧 | 光緒廿年二月十二日(1894,3,18)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此為實錄誤,溥顧系大理寺少卿升(傳包) | ||
75 | 景灃 | 光緒廿四年十一月十一日(1898,12,23)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76 | 常明 | 光緒廿四年月日 | 任 | 光緒廿六年十二月廿日(1901,2,8)緣事革職 | |
77 | 榮慶 | 光緒廿七年三月三日(1901,4,21) | 任 | 光緒廿八年四月三日(1902,5,10)調倉場侍郎 | |
78 | 恩順 | 光緒廿八年四月十三日(1902,5,20) | 任 | 光緒廿八年五月十日(1902,6,15)調左副都御史 | |
79 | 岳樑 | 光緒廿八年五月廿日(1902,6,25) | 任 |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日(1906,11,6)裁缺 |
歷任大理寺卿(漢)
共有 65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蔣曰綸 | 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五日(1792,5,25) | 任 | 嘉慶四年二月十三日(1799,3,18)調左副都御史 | |
2 | 劉湄 | 嘉慶四年三月十五日(1799,4,19) | 任 | 嘉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800,2,6)調左副都御史 | |
3 | 孟邵 | 嘉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800,2,6) | 任 | 嘉慶九年二月十四日(1804,3,25)年老休致 | |
4 | 周廷棟 | 嘉慶九年二月十四日(1804,3,25) | 任 | 嘉慶九年七月十一日(1804,8,15)調左副都御史 | |
5 | 邵自昌 | 嘉慶九年八月五日(1804,9,8) | 任 | 嘉慶十年十二月二日(1806,1,21)調左副都御史 | |
6 | 曹師曾 | 嘉慶十年十二月十日(1806,1,29) | 任 | 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811,1,7)調左副都御史 | |
7 | 周系英 | 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11,1,13) | 任 | 嘉慶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813,10,14)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8 | 王引之 | 嘉慶十八年十月九日(1813,11,1) | 任 | 嘉慶廿一年十二月十六日(1817,2,1)調左副都御史 | |
9 | 甘家斌 | 嘉慶廿二年二月廿二日(1817,4,8) | 任 | 嘉慶廿三年十二月七日(1819,1,2)緣事革職 | |
10 | 韓鼎晉 | 嘉慶廿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19,1,7) | 任 | 嘉慶廿四年正月五日(1819,1,30)調左副都御史 | |
11 | 劉彬士 | 嘉慶廿四年二月十八日(1819,3,13) | 任 | 道光四年正月廿七日(1824,2,26)調左副都御史 | |
12 | 楊懌曾 | 道光四年三月廿一日(1824,4,19) | 任 | 道光八年二月十三日(1828,3,28)調左副都御史 | |
13 | 桂齡 | 道光八年三月廿六日(1828,5,9) | 任 | 道光九年六月六日(1829,7,6)調左副都御史 | |
14 | 吳椿 | 道光九年七月十四日(1829,8,13) | 任 | 道光十年七月廿一日(1830,9,7)調左副都御史 | |
15 | 何淩漢 | 道光十年八月廿六日(1830,10,12) | 任 | 道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1831,3,29)調左副都御史 | |
16 | 王楚堂 | 道光十一年三月二日(1831,4,13) | 任 | 道光十二年正月廿六日(1832,2,27)調兵部右侍郎 | |
17 | 郭尚先 | 道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1832,3,23) | 任 |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廿九日(1833,2,18)卒 | 離職根據碑傳集補卷7頁6~8 |
18 | 徐鏞 | 道光十三年正月廿七日(1833,3,18) | 任 | 道光十三年九月廿五日(1833,11,6)調山西布政使 | |
19 | 李振祜 | 道光十三年十月廿一日(1833,12,2) | 兼署 | ||
20 | 白鎔 | 道光十三年十月廿八日(1833,12,9) | 降 |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七日(1840,1,11)因病解任 | |
21 | 魏元烺 |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1840,1,17) | 任 | 道光廿年二月八日(1840,3,11)調兵部右侍郎 | |
22 | 趙光 | 道光廿年三月十九日(1840,4,20) | 任 | 道光廿二年八月五日(1842,9,9)調左副都御史 | |
23 | 陳孚恩 | 道光廿二年十月十九日(1842,11,21) | 任 |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日(1844,4,7)調左副都御史 | |
24 | 邢福山 | 道光廿四年三月十三日(1844,4,30) | 任 | 道光廿八年七月廿六日(1848,8,24)親老養親 | |
25 | 邵燦 | 道光廿八年十月廿一日(1848,11,16) | 任 | 道光卅年八月廿四日(1850,9,29)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26 | 萬貢珍 | 道光卅年八月廿四日(1850,9,29) | 任 | ||
27 | 龔文齡 | 咸豐元年十月十三日(1851,12,5) | 任 | 咸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54,1,13)調左副都御史 | |
28 | 李聯琇 | 咸豐四年二月十四日(1854,3,12) | 任 | 咸豐九年四月十九日(1859,5,21)因病開缺 | 仍留福建學政任,離職根據傳包 |
29 | 晏端書 | 咸豐九年七月十九日(1859,8,17) | 任 | 咸豐十年十二月一日(1861,1,11)調左副都御史 | |
30 | 鄭敦謹 | 咸豐十一年二月日 | 調 | 同治元年四月十五日(1862,5,13)調山西布政使 | 任職根據傳包,仍留學政任 |
31 | 李棠階 | 同治元年五月廿三日(1862,6,19) | 任 | 同治元年六月十八日(1862,7,14)調禮部右侍郎 | |
32 | 曹毓瑛 | 同治元年八月廿日(1862,9,13) | 任 | 同治二年正月二日(1863,2,19)調工部左侍郎 | |
33 | 吳廷棟 | 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1863,2,28) | 任 | 同治二年四月六日(1863,5,23)調刑部右侍郎 | |
34 | 賀壽慈 | 同治二年五月十九日(1863,7,4) | 任 | 同治三年九月八日(1864,10,8)調左副都御史 | |
35 | 胡家玉 | 同治三年十月廿三日(1864,11,21) | 任 | 同治五年三月廿七日(1866,5,11)調左副都御史 | 任職根據傳包 |
36 | 鮑源深 | 同治五年四月廿一日(1866,6,3) | 任 | 同治五年八月九日(1866,9,17)調左副都御史 | |
37 | 童華 |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1866,10,20) | 任 | 同治七年八月廿三日(1868,10,8)調左副都御史 | |
38 | 胡瑞瀾 | 同治七年十月十六日(1868,11,29) | 任 | 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869,1,25)調宗人府府丞 | |
39 | 倪傑 | 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869,1,25) | 調 | ||
40 | 彭久餘 | 同治八年二月廿八日(1869,4,9) | 任 | 同治八年十月廿七日(1869,11,30)調左副都御史 | |
41 | 王映斗 | 同治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870,1,12) | 任 | 同治九年三月四日(1870,4,4)因病開缺 | 離職根據同治九年三月(上)月摺檔 |
42 | 劉有銘 | 同治九年五月一日(1870,5,30) | 任 | 同治九年五月廿九日(1870,6,27)調左副都御史 | |
43 | 王榕吉 | 同治九年七月十八日(1870,8,14) | 任 | ||
44 | 朱學勤 | 同治十三年十月卅日(1874,12,8) | 任 | 光緒元年正月四日(1875,2,9)卒 | 離職根據續碑傳集卷17頁19 |
45 | 潘祖蔭 | 光緒元年三月六日(1875,4,11) | 任 | 光緒二年四月八日(1876,5,1)調禮部右侍郎 | |
46 | 朱智 | 光緒二年閏五月十六日(1876,7,7) | 任 | 光緒五年三月十一日(1879,4,2)調兵部右侍郎 | |
47 | 許庚身 | 光緒五年四月五日(1879,5,25) | 任 | 光緒七年十二月廿四日(1882,2,12)調禮部右侍郎 | |
48 | 徐用儀 | 光緒八年三月十七日(1882,5,4) | 任 | 光緒十年三月十五日(1884,4,10)調工部右侍郎 | |
49 | 白桓 | 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1884,5,11) | 任 | 光緒十年十一月十八日(1885,1,3)調左副都御史 | |
50 | 沈源深 | 光緒十年十二月廿日(1885,2,4) | 任 |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日(1886,1,14)丁父憂 | 離職根據傳包 |
51 | 胡瑞瀾 | 光緒十二年正月廿七日(1886,3,2) | 任 | 光緒十二年四月十五日(1886,5,18)卒 | 離職根據光緒十二年四月月摺檔 |
52 | 趙佑宸 | 光緒十二年六月十七日(1886,7,18) | 任 | ||
53 | 劉瑞芬 | 光緒十二年九月十七日(1886,10,14) | 任 | 光緒十五年正月四日(1889,2,3)調粵撫 | 出使未回,未及時到任 |
54 | 馮爾昌 | 光緒十三年三月一日(1887,3,25) | 署 | ||
55 | 沈源深 | 光緒十五年二月三日(1889,3,4) | 任 | 光緒十五年三月廿八日(1889,4,27)調左副都御史 | |
56 | 馮爾昌 | 光緒十五年四月十三日(1889,5,12) | 任 | ||
57 | 張蔭桓 | 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1891,1,21) | 任 | 光緒十七年七月七日(1891,8,11)調左副都御史 | |
58 | 薛福成 | 光緒十七年八月十日(1891,9,12) | 任 | 光緒十八年八月廿一日(1892,10,11)調左副都御史 | |
59 | 徐致祥 | 光緒十八年八月廿一日(1892,10,11) | 調 | 光緒廿年正月十五日(1894,2,20)提督浙江學政 | |
60 | 李端遇 | 光緒廿年二月十六日(1894,3,22) | 兼署 | 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提督安徽學政 | |
61 | 岑春煊 | 光緒廿年八月六日(1894,9,5) | 署 | ||
62 | 徐承煜 | 光緒廿一年十二月十六日(1896,1,30) | 兼署 | ||
63 | 徐致祥 | 光緒廿四年十月十七日(1898,11,30)調兵部右侍郎 | |||
64 | 王福祥 | 光緒廿四年十二月六日(1899,1,17) | 任 | 光緒卅二年正月廿六日(1906,2,19)因病休致 | |
65 | 管廷鶚 | 光緒卅二年二月九日(1906,3,3) | 任 |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日(1906,11,6)裁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