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

西漢歷史人物

張釋之(生卒年月不詳),字季,漢族,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西漢法學家,法官。

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十年未得升遷,后經袁盎推薦,任為謁者,因向文帝陳說秦漢興亡之道,而補任為謁者僕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后升任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時人稱讚“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漢景帝即位后,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

由於張釋之得罪過漢景帝,一年後,被貶為淮南王的國相。不久張釋之就去世了。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張釋之早年和他的哥哥張仲生活在一起。由於家中資財頗多,就捐官做了騎郎,侍奉漢文帝。張釋之為官十年,默默無名,未得升遷,耗費了不少錢財,張釋之深感不安,打算辭官回家。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去,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
張釋之朝見文帝后,就陳說利國利民的大計,漢文帝說:“不要高談闊論,說些接近現實生活、能立刻實施的事吧。”於是,張釋之就秦亡漢興之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漢文帝聽后很滿意,就任命他做了謁者僕射。

嶄露頭角

上林觀虎
張釋之任謁者僕射時,跟隨漢文帝登臨上林苑觀虎,文帝就虎圈所養動物提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環顧左右,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嗇夫從旁代上林尉回答這些問題,答得極周全,想藉此彰顯自己熟知業務、有問必答。漢文帝認為做官就應該這樣,上林尉不合格,下詔命令張釋之任命嗇夫頂替上林尉。
張釋之不贊同漢文帝的做法,就問漢文帝如何看待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漢文帝回答說是年高德劭的長者。張釋之就說:“周勃和張相如能被稱為長者,但二人都不善於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讓人們效法伶牙俐齒的嗇夫嗎?”隨後,張釋之援引歷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筆、毫無惻隱之心的文書官吏,終致亡國為例,建議文帝不要因為嗇夫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樹立不正之風。漢文帝採納了張釋之的建議,沒有提拔嗇夫。
出了上林苑,文帝駕車回宮,讓張釋之陪乘。路上,漢文帝問張釋之秦朝執政的失敗之處,張釋之據實而言。漢文帝非常滿意,就任命張釋之做了公車令。
彈劾太子
張釋之任公車令,掌管宮門事宜。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與梁王劉揖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下車,違反了宮衛令。張釋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們進宮,並以“過司馬門不下車為不敬”的罪名,向漢文帝彈劾太子和梁王。漢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後知道了這件事,也親自下達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進入宮中。文帝覺察到張釋之的與眾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霸陵談棺
過了不久,張釋之升任中郎將,跟隨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漢文帝登臨霸陵,向北眺望,指著通往新豐的道路對慎夫人說:“這就是通往邯鄲的道路啊。”接著,漢文帝讓慎夫人彈瑟,自己合著瑟的曲調而唱,心裡很凄慘悲傷,回過頭來對群臣說:“用北山的石頭做槨,縫隙用切碎的薴麻絲絮堵住,再用漆粘塗在上面,難道還能打開嗎?”群臣認為這個辦法很好,都隨聲附和。
張釋之向前進言說:“如果裡面有能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槨,也會有縫隙;如果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哪裡用得著憂慮呢!”文帝稱讚張釋之的說法,後來任命他做了廷尉。

秉公執法

縣人犯蹕
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出來,驚了文帝御駕的馬,文帝險些被摔下,十分惱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給廷尉查辦。張釋之審訊后,依法判定為“冒犯車駕,罰金四兩”,上奏朝廷。
漢文帝很生氣,認為判決過輕。張釋之就解釋說:“法律是天子和百姓應該共同遵守的,不應偏私。法有定規,如果加重處罰,如何取信於民。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會不公,百姓就會慌恐不安 ! ”漢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說:“廷尉的量刑判決是對的”。
玉環竊案
有人偷竊了漢高祖廟裡的玉環,被衛士抓獲,漢文帝十分惱怒,責令廷尉張釋之嚴懲盜犯。張釋之依照相關法律,奏請文帝判處斬首。漢文帝大怒,認為應當誅其九族。張釋之據法以爭,說:“依照法律,斬首已是最高處罰了。盜竊宗廟器物就誅滅全族,如果以後有人偷挖長陵上的一抔土,又該如何處罰?”漢文帝和薄太后商議良久,批准了張釋之的判決。
中尉條侯周亞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開看到張釋之議論公正,甚為讚歎,就同他結為親密朋友。張釋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稱頌。

辭官隱退

漢文帝去世后,漢景帝即位。張釋之早年彈劾過時為太子的景帝,因而內心極為惶恐,想要稱病隱退,又擔心招致更大的懲罰,想當面向景帝謝罪,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採用了王生的計策,終於見到漢景帝當面謝罪,漢景帝並沒有責怪他。
由於張釋之得罪過漢景帝,一年後,被貶為淮南王的國相。不久張釋之就去世了。

主要成就


公平公正

公平與正義是社會的最終追求,這與張釋之所倡導的“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同”的觀點和“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張釋之彈劾太子過司馬門不下馬,在職權範圍之內,嚴格照章辦事,在侵犯皇室特權的衝突中,毫無懼色,絕不妥協,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公平正義,體現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雛型。執法以法律為準繩,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這在封建社會的專制體制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剛正不阿

張釋之不僅嚴守法紀,秉公斷案,依罪量刑,在維護法律公正方面,張釋之更是剛正不阿,置生死於不顧,多次與漢文帝發生衝突。在“縣人犯蹕”的案例中,張釋之可謂無膽而不敢諫,無識而不動君,體現了對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的追求。在彈劾太子時,張釋之雖不是司法官,但他在職權範圍之內,嚴格照章辦事,在侵犯皇室特權的衝突中,他毫無懼色,絕不妥協,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
在“縣人犯蹕”案例中,張釋之提出“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擁有、應該共同遵守的;廷尉作為最高的專職司法官,一旦經手案件,就只能依法辦事,而不能順從皇帝個人的意旨”的觀點,在要求皇帝尊重執法官的獨立辦案權力上,他無疑走在了當時人的前列。

司法為民

張釋之在吸取法家“法不阿貴”、“刑無等級”觀點的同時,還繼承了儒家“明德慎罰”的法學思想和“罪疑者予民”的執法原則,堅持依法量刑,規範有序,避免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特別是對普通百姓這一弱勢群體不加重治罪,充分體現了中國法文化傳統所頌揚的“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執法精神,與判案苛酷,殘賊無極,敗法亂正的秦漢“治獄之吏”形成強烈對照,他執法平和,使法律判決儘可能符合客觀情況、規範有序。
在玉環失竊案中,張釋之為捍衛法律的嚴肅性,規範有序的使用法律,依然敢冒丟官捨命的巨大風險,秉承“惡惡止其身”的儒家政治理論,反對株連之法的存在,仍以法律為依據處以“棄市”。以執法寬平被後世奉為吏治的楷模。
張釋之執法如山的膽略和為官執政的才智,以及真知灼見的聰明睿智,使百姓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切感,既被美譽為中國理想循吏典範,為後世效仿,又成為庶民擁戴,官吏並尊的偶像。他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法律尊嚴為目的,敢於、善於、勇於給統治者進諫的大無畏精神和法律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不僅在當時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加強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兄長張仲
兒子張摯字長公,官至大夫,因不善迎合權貴,被免職,終身不仕。

軼事典故


結襪王生

王生是漢初的隱士,喜歡黃老之學,很受當時人的尊重。曾應招入朝,當時三公九卿均在場,王生的鞋帶鬆了,就讓張釋之替他繫上,張釋之便跪下替他系好了鞋帶。事後,有人問王生為什麼要在朝廷上羞辱張釋之,王生說:“我年紀大了,地位也不高,自忖幫不上張廷尉什麼忙,所以才這樣做。張釋之是天下名臣,我羞辱他,正是為了增強他的名聲。”大臣們聽到后,都稱讚王生的賢德而且敬重張廷尉。
後人常用這一典故,來形容人的賢能和德行也作“結襪王生”、“王生襪”、“結襪”。

史書記載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漢書·張馮汲鄭傳》

後世紀念


祠堂

張釋之祠
張釋之祠
張釋之祠,又名張公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西關釋之路西段北側,是紀念西漢文帝時著名廷尉張釋之的祠堂。始建年代無考,明宣德四年(1429年)復建,成化十年(1474年)續修;弘治六年(1493年)又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再修。民國年間為縣門公所佔用。1947年解放後為農業技術推廣站所有。1958年後成為縣人民醫院家屬院。1979年列為方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祠堂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66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祠內現有明代“漢張廷尉祠記”碑一通,饗殿、祠堂、主持房各三間,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有長20米的畫廊一處。

人物評價


司馬遷: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馮公之論將率,有味哉!有味哉!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二君之所稱誦,可著廊廟。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張季、馮公近之矣。
班固:①張釋之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②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
劉勰:至漢定秦楚,辨士弭節。酈君既斃於齊鑊,蒯子幾入乎漢鼎;雖復陸賈籍甚,張釋傅會,杜欽文辨,樓護唇舌,頡頏萬乘之階,抵戲公卿之席,並順風以托勢,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宗城潘:張公逢漢文之時,天下無事,至如盜高廟玉環及渭橋驚馬,守法而已,豈不易哉!
范拱:禮官當守禮,法官當守法,若漢張釋之可謂能守法矣。
司馬貞:張季未偶,見識袁盎。太子懼法,嗇夫無狀。驚馬罰金,盜環悟上。
錢時:紀綱者,天子之紀綱也。人臣為天子守紀綱而天子伸之,則上下不至於陵遲,而世道立矣。太子、梁王不下司馬門,而張釋之劾不敬,帝即免冠謝,太后而自咎教子之不謹。夫如是,誰敢亂其紀綱哉。因觀當時人臣,大抵皆嚴於法守,使人悚然有不可玩之勢,皆文帝有以養成其風節也。是故,於袁盎之卻坐,則屈宮妾以伸紀綱;於釋之之劾不下司馬門,則屈世子以伸紀綱;於周亞夫之營細柳,則屈天子之尊以伸紀綱。此天下所以不亂,而文帝之所以稱賢也。敬表而出之,為後世撓法殉情者之戒。
朱元璋:歷代任斯職者,獨漢稱張釋之、於定國,唐稱戴胄。蓋有由其處心公正,議法平恕,獄以無冤,故流芳後世。
王夫之:天子詘於情,而廷臣挫於勢,故其後王安欲反,而謂漢廷諸臣如吹枯振落之易。其啟侮於諸侯久矣。張釋之其尤乎!
陳長方:樂極生悲倚瑟歌,一言悟主亦何多。晏嬰往日規齊景,廷尉風流更不磨。
顧福: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濟孝文寬。當時酷吏俱塵土,獨許廷評入史看。
劉清藜:揖客將軍系重輕,況於結襪向王生。堵陽城廓今何在,留得當年廷尉名。
康熙帝:嗇夫利口,足動一時之聽。張釋之恐天下聞風而靡,咸以口給,希進深識治體之言,漢廷諸臣皆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