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閘
船閘
船閘,是指“通航建築物”的一種。在天然河流由於調節流量、渠化通航以及在運河上因地形條件及水面坡度的限制,必須具有階梯形的縱斷面形成集中水面落差。所以必須藉助專門的通航建築物使船舶直接通過落差。現代通航建築物應用最多的是船閘。它是一廂形構築物,由上、下游引航道與上、下游閘首連閘室組成。閘室是停泊船舶(或船隊)的廂形室,藉助室內灌水或泄水來調整閘室中的水位,使船舶在上、下游水位之間作垂直的升降,從而通過集中的航道水位落差。當船舶由下游向上遊行駛時,室內水位降至與下游水位齊平,然後打開下游閘首的閘門,船進閘室,關閘門,灌水,待水位升髙到與上游水位齊平后,開上游閘首閘門,船即可出閘通過上游引航道駛向上游。當船由上游向下遊行駛時,過閘操作程序則與此相反。
船閘
利用向兩端有閘門控制的航道內灌、泄水,以升降水位,使船舶能克服航道上的集中水位落差的廂形通航建築物。
又稱“廂船閘”。由閘室、閘首、閘門、引航道及相應設備組成。船隻上行時,先將閘室泄水,待室內水位與下游水位齊平,開啟下游閘門,讓船隻進入閘室,隨即關閉下游閘門,向閘室灌水,待閘室水面與上游水位相齊平時,打開上游閘門,船隻駛出閘室,進入上游航道。下行時則相反。
船閘
船閘由閘首、閘室、輸水系統、閘門、閥門、引航道等部分以及相應的設備組成。
閘首
由船閘的上、下閘首和兩側的閘牆圍成的空間。閘牆上設有系船柱、浮式系船環等,供船舶在閘室內停泊時系纜用。過閘船舶在閘室中隨著閘室內水面升降而升降。閘室一般採用圬工或鋼筋混凝土結構。閘牆和閘底板有剛性連接在一起的整體式結構和不連接在一起的分離式結構兩種。
船閘
人字閘門
連接船閘和主航道的一段過渡性航道,分上游引航道和下游引航道,其平面形狀和寬度、水深要能使船舶安全迅速地進出閘室。引航道進出口處水流流向與流速要能滿足船舶安全進入和駛出的要求,並防止泥沙由於迴流的作用而淤積在引航道上。對於大型船閘,這兩者通常要進行模型試驗來研究確定。引航道內一般設有導航建築物和靠船建築物。導航建築物多為不透水的導航牆,緊靠閘首布置,用以保證船舶安全進出閘室。靠船建築物供等待過閘的船舶停靠用。
船舶過閘上行時,通過輸水系統的調節,使閘室水面與下游水位齊平,打開下閘門,船舶由下游引航道駛入閘室,隨即關閉下閘門,由輸水系統從上游向閘室灌水,待閘室中的水面上升到與上游水位齊平時,開啟上閘門,船舶即由閘室駛出。船舶下駛時的過閘程序則相反。
船閘一般由設在閘首邊墩上的中心控制室集中管理。通過電氣閉塞裝置遠距離操縱閘門和閥門啟閉。在有的船閘上,還將指揮船舶航行的信號裝置同閘門、閥門的操縱設備聯繫在一起,以實現過閘程序的自動化。
船閘
除普通船閘外,還有一種省水船閘。省水船閘是在船閘閘室的一側或兩側建有貯水池,暫時貯存閘室泄水時泄出的部分水量,待閘室需要灌水時,再將貯存的水灌入閘室,以節省過閘用水量。省水船閘一般建造在水源不足的地區,目前建造較少,主要為聯邦德國所採用。
船閘
中國是建造船閘最早的國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所興建的靈渠上陡門就是利用單閘首上的閘門以調整門前後的水位差,達到船舶克服水位差實現通航。宋代雍熙年間在西河(今江蘇淮安至淮陰間的運河)建造了設有輸水設備的陡門,是現代船閘的雛形。荷蘭於12世紀建造了單門閘,14世紀義大利開始建造船閘。進入20世紀,在美國、德國、前蘇聯和中國等國家都建有大量現代化船閘。內河船閘尺度已達閘室長度360米、閘室寬34.5米、門檻水深5米。中國最大的船閘是三峽船閘,閘室長6400米、寬38.5米、門檻水深114米。
船閘是由設有閘門和閥門的閘首、放置船舶的閘室、導引船舶入閘室的上游及下游引航道、為閘室灌水與泄水的輸水系統,以及閘門與閥門的啟閉機械和控制系統組成。船舶自下游引航道向上遊行駛過閘的程序是利用輸水系統使室水位與下游引航道中的水位齊平,打開下閘首閘門,船舶駛入閘室,關閉下閘首閘門,向閘室灌水至水位與上游引航道水位齊平,打開上閘首閘門,船舶駛入上游引航道。船舶自上游引航道駛向下游引航道時,其程序相反操作。
船閘按其在軸線上的布置數量可分為單級船閘、雙級船閘和多級船閘;按并行的軸線數可分為單線船閘、雙線船閘和多線船閘。船閘級數決定於水頭(上、下游水位差)大小。前蘇聯在額爾齊斯河上興建的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船閘單級船閘水頭達42米。船閘每級水頭大小決定於船閘輸水系統水力學等條件,以及布置上的要求。級數最多的船閘為俄羅斯的卡馬河卡馬樞紐中的雙線6級船閘。船閘線數取決於客貨運量大小及貨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