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林

山東科技大學教授

劉國林,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6年8月出生,河南焦作人,1992年7月參加工作,1999年6月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採礦系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現擔任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人物經歷


1989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山東科技大學工程測量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測量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5年晉陞講師,1998年破格晉陞副教授,2001年破格晉陞教授。

主講課程


十多年來一直承擔測量工程專業本科生的《測量平差基礎》、《廣義測量平差》、《誤差理論與測量數據處理基礎》等課的授課任務,承擔碩士研究生的《近代測量平差理論》、《非線性數據處理》、《現代測量數據處理》等課的授課任務,承擔博士研究生的《現代測量數據處理理論》的授課以及其它一些教學任務,超額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

研究方向


為現代測量數據處理理論及其應用研究、InSAR數據處理及其應用研究等。

主要貢獻


針對我國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監測現狀,帶領團隊開展星機地動態立體監測、測量數據處理理論與方法等研究工作,先後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5項,作為第2位研究人員承擔完成國家“863”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4項等;出版相關學術著作3部,參編教材2部,在國內外刊物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檢索17篇。
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等,發表教學論文3篇。

科研項目


科研項目及主要研究內容:
十年來主持主持承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山東省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1項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等項目。作為副組長主持承擔1項863目標導向類課題(基於3S技術的可視化空間信息分析與智能決策系統開發,GIS與RS支持下的城市智能空間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作為第二位研究人員參加並完成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動態最小二乘法理論研究、動態最小二乘法理論擴展與延伸研究、非線性動態最小二乘法理論及其在地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等項目研究。
在項目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完成非線性誤差傳播理論與非線性數據處理,在顧及多種因素影響下變形監測數據處理與動態參數估計,在逼近度量和光滑度量同時限制下平滑雜訊數據,減小觀測誤差對模型的影響,以及空間數據誤差處理、空間信息分析等內容。近年來,在InSAR數據處理與分析、卡爾曼濾波在相位解纏與雜訊消除以及數據融合中的應用以及非線性數據處理在遙感圖像處理中的應用等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著作論文


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出版個人專著1部,該著作得到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我校5名專家的聯合推薦,獲得國家測繪科技專著出版基金的資助,並由測繪出版社出版。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其中獨立完成和以第一作者在德國測量通報《A.V.N.》、澳大利亞地球空間信息科學《Geomatic research Australia》、俄羅斯以及國家級刊物《測繪學報》、《煤炭學報》等》、《中國有色金屬學報》、《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等國內主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6篇。被SCI、 EI收錄6篇

獲獎記錄


(1)“動態平差理論研究”1997年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論文一等獎”。
(2)“現代變形分析動態估計理論研究”1998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顧及多因素影響的變形監測數據處理”1998年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論文二等獎”。
(4)“動態最小二乘法理論研究”1999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5)“顯式非線性平差與礦區地表大變形分析”2000年獲山東省教育廳理論成果“二等獎”。
(6)“非線性動態最小二乘理論基礎上的數據處理與優化設計”2001年獲山東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7)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青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等9項科技獎勵。
由於在教學工作中成績突出,獲得校“課堂理論教學改革獎”以及“優秀園丁”和“優秀教師”等榮譽。2006年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1998、2007和2015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000年被國家煤炭工業局選拔為“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1年被山東省教育廳選拔為“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幹”。2010和2013年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