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街道

煙台市福山區轄街道

清洋街道位於福山區東北部,辦事處設於南關村,距區委、區政府辦公樓1公里。東以大沽夾河為界與芝罘區相望,西、南以繞城高速公路為界與高疃鎮門樓鎮相連,北以匯福街為界與福新街道、福山高新產業區相接。總面積為3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0公頃。轄30個居委會、5個小區,總人口104967人(2010年)。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滿、白、高山、十家族等少數民族。街辦位於河濱路。

歷史沿革


1958年建福山鎮公社。
1982年更名城關鎮。
1984年建福山鎮。
1997年,面積42.4平方千米,人口6.7萬,轄大沙埠、山後、芝陽、鹽場、永福園、前埠、東關、曾家莊、史家莊、西關、南關、城裡、東北關、西北關、欒家疃、姜劉疃、蒲灣、泊子、宋家疃、三里店、城西、上夼、下夼、朱甲山、鑾駕庄、呂格庄、東留公、西留公、泉水眼、興華庄、姜家莊、東黃埠、西黃埠、包家溝、鍾家莊35個行政村。
2000年6月,撤銷福山鎮,設立福新、清洋、奇泉3個街道,將原福山鎮的鹽場、永福園2個居委會、蒲灣村、泊子村和臧家鎮的小陳家村劃歸福新街道管轄,福新街道機關駐永達街881號;將原福山鎮的曾家莊等14個村(居)劃歸清洋街道管轄,清洋街道機關駐原福山鎮政府駐地;將原福山鎮的史家莊等17個村(居)劃歸奇泉街道管轄,奇泉街道機關駐西山路18號。
2000年底,撤銷奇泉街道,將其管轄範圍併入清洋街道;將清洋街道的姜劉疃居委會劃歸福新街道管轄。

地理環境


清洋街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為五陵地帶,東北為平原。清汗河(內夾河),大沽夾河(外夾河)流穿境內。屬黃粘十壤。有耕地8500畝,果園1100畝,蔬菜1720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水果有大櫻桃、葡萄、蘋果。區位優勢明顯。是煙台市規劃建設中的現代化工業城區,境內有福山信息產業城、清洋工業園,主要以機械加工、塑料製品、服裝、陶瓷、精細化工為主的支柱產品。
概述圖
概述圖

行政區劃


清洋街道轄35居。
居委會南關居委會 曾家莊居委會西關居委會 東北關居委會 西北關居委會 宋家疃居委會 欒家疃居委會 
城裡居委會 史家莊居委會三里店居委會 大沙埠居委會山後居委會 東關居委會 芝陽居委會 
前埠居委會 呂格庄居委會 東留公居委會 西留公居委會 姜家莊居委會 城西居委會 泉水眼居委會 
興華庄居委會東黃埠居委會西黃埠居委會 包家溝居委會 鍾家溝居委會上夼居委會 下夼居委會 
鑾駕庄居委會 朱甲山居委會 
社區河濱社區銀河社區 奇泉社區 西山社區縣政府街社區。

文化


魯菜之鄉

福山是飲譽四海的魯菜之鄉,是魯菜的發源地,有著極其豐富的烹飪文化。從出土的文物看,境內早在新石器時期烹飪業已經形成。春秋時期即有多種烹飪技法。唐宋時期,烹飪業高度發達,講究席宴禮儀。明清時期,名菜佳肴從民間走進宮廷王府,並有多種名菜又從宮廷流入轄地,正是這進出結合,使魯菜內涵極其豐富,風味獨具特色。在明代,福山一個彈丸小城,就有餐飪店10餘家。清時發展到20餘家,民初時達30多家。轄地廚師遍布20多個省市及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24集電視連續劇《廚子當官》,就是以京城為背景宣揚福山人對魯菜文化的貢獻。2001年10月25日,中國烹飪協會將福山批准冠名為魯菜之鄉。

宋家疃雷鼓

始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宋家疃位於轄地東北隅,全村490戶,1500人。舊時村東有座三官廟,廟內有泥塑神像,鐘鼓樓。樓上掛一口大鐘和20餘面雷鼓,鼓面繪有道教祭祀太極陰陽圖。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在太平頂廟會上,該村20多名鼓手們穿著清一色的緊身密扣服裝,身前掛著一面直徑二尺的大鼓,手持一隻長穗頭的鼓槌,邁著整齊的舞步,擂起各種節奏的鼓點,為廟會隊伍開道,驚天動地,震撼人心。1950年後,主要為一些慶典活動所用。宋家疃雷鼓,已申報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


建設

福山區清洋街道工委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堅持邊整邊改,重求實效,打造現代社區,居民看到了教育活動帶來的明顯變化,得到了實惠。
為提高居民文明素質,清洋街道深入開展了美在社區、美在家庭活動和五好文明家庭、家庭承諾模範戶等創建活動,實施了美德傳播行動、語言凈化行動、文明使者行動和環保綠化行動。目前,80%的家庭設立了書架,湧現出五好文明家庭1200多戶、家庭承諾模範戶100戶、特色家庭近百戶。同時,他們把全方位、立體化、優質服務作為一項民心工程緊緊抓在手上,深入開展了社區服務一條街、鄰里互助一條街和結對幫扶等活動,實施了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目前,已建起社區服務站35個、服務網點100多處、服務項目60多個、老年人服務中心5處、未成年人服務活動場所6處。

旅遊


轄區地處原福山縣城,山清水秀,景觀獨特。自明至清,福山八景境內有三。

長堤垂柳

據《福山縣誌》記載:縣城南關,沿堤垂柳,春日千株著綠,纖條如絲,暖風徐徐,河水潺潺,樹下留杯,船頭垂釣,甚為可觀。邑人清康熙進士謝乃實詩云:城邊春曉繞芳叢,萬柳堤中一路通。籠岸已驚溪盡綠,隔條忽訝杏偏紅。波光搖蕩輕鷗外,樹影參差夕照中。對對黃鸝歌不盡,似將謝雪詠東風。1984年整治內夾河時,河堤漿砌,划格布方,沿河植柳,建起河濱公園。

仙峰夜月

仙峰位於積金山,巔有通仙宮,始建於金代大定年間,宮中有道教首領王重陽、馬丹陽遺像。據《福山縣誌》記載,每當月掛西天,風柔氣爽,通仙宮宛如一幅神韻天成的水潑墨月畫圖。特別是八月仲秋時節,人們賞月到此處,心神壯闊,邑人詩曰:夕照輕雲散,霜臨秋色濃。錦城橫左掖,古殿壓層峰。磬擊天邊月,鶴鳴頂上松。蓬壺咫尺近,緩步樂從容。如今,通仙峰頂建有福山氣象站,周圍建有居民住宅,在此居住的人們,亦有身在仙境之感。

古寺奇泉

位於上夼村西山坳里。據《登州府志》記載,該寺始建於唐代,時為福山第一大寺。古時院內鐘聲悠揚,香煙繚繞;殿宇高大,巨檐騰脊,畫梁雕棟,古香古色。后雖有頹圮,但歷代皆有修葺。奇泉位於寺內。據縣誌記載:寺殿階旁,鑿石如龍頭,有水龍口噴出,頗稱奇觀。此泉冬暖夏涼,泉水清澈甘冽,又宜煎藥煮茶。歷代名人學士讚譽詩作不斷。清末愛國學者王懿榮與其族叔王承燮,叔伯舅謝雋杭三人曾在此寺中讀書。后在光緒六年(1880年)同科考中進士,盡授翰林,成為福山一榜三翰林的佳話。嗣後因佛教不振,日漸殘舊,抗戰時期,殿廡俱在,規模猶存,1950年代初全部拆除,現僅存清順治年石碑一幢。奇泉也因上游打機井,泉水開發為礦泉水而斷流。

明代縣衙

清洋街道從秦置腄縣始,即為縣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深厚。今存主要古建築有明代縣衙。該衙金天會九年(1131年)始建,元延佑四年(1317年)擴建。后因年久失修,漸至傾頹。明洪武十年(1377年),知縣段堅及後繼者相繼整修,建儀門、土地祠、吏書房、戒石亭等,日臻完善。到萬曆年間,已具規模。主體建築青色磚瓦,坐北面南,由南而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東西廂房、迎賓廳、三堂及東西廂房。中軸線西側,有縣丞院、巡捕房、寅賓館、金銀庫、六部房、軍械庫、監獄、察院等建築99間,佔地1.20萬平方米。1950年代后,縣政府居此。隨著縣直機關的增設,衙署建築有些被拆除。現僅存大堂、二堂及東廂房,共計21間,南北長26.50米,東西寬28.95米,佔地767平方米,仍為區政府所用。199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煙台市優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