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鎮

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轄鎮

門樓鎮位於福山區中南部,鎮機關設在門樓村東,距區委、區政府9公里。東以大沽夾河為界與芝罘區、萊山區相望,西以圍子山、門樓水庫、黑山嶺為界與張格庄鎮高疃鎮相連,南以獅子山、后庵、龍王山為界與回里鎮相接,北以繞城高速公路為界與清洋街道相鄰。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10公頃,轄57個村委會,20246戶,總人口54454人。

歷史沿革


門樓鎮
門樓鎮
該鎮歷史悠久,遠在6000年前新石器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夏、商、周為萊夷之地。春秋為牟子國徙地。秦為腄縣地。東漢至南北朝為牟平縣地。隋為牟平、文登縣地。唐初為清陽縣地,后改為兩水鎮。金至清為福山縣地。1932年屬第三區。1945年屬門樓區、太平頂區。1951年屬三、五、六區。1958年屬福山鎮、門樓公社。1962年屬兜余、門樓公社。1984年屬兜余、門樓鎮。2001年兜余鎮並於門樓鎮。

地理環境


門樓鎮地理位置
門樓鎮隸屬於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位於福山區境東南部,東與芝罘區隔河相望,西與高瞳、張格庄接壤,北與清洋街道辦事處相連,南與回里鎮為鄰。面積120平方公里。鎮政府駐門樓村。 
門樓鎮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東、西、南為山地丘陵,北面是平原。主要山峰有姑姑崖、三杈石、桃花樓、圍子山、黑山嶺、出山大頂等,最高峰獅子山,海拔571米。主要河流有清洋河、大沽夾河、許家河、楊家河、仉村河等。大型門樓水庫位於鎮境西南,蓄水量為1.2億立方米。
地理位置
門樓鎮
門樓鎮
門樓鎮地理位置優越,政府駐地距煙台港和火車站17公里,煙台民航機場和大型火車編紐站設在該鎮,軫八高速橫穿東西,煙青一級路、煙鳳公路縱貫南北,交通極為便利。一座11萬KV變電站及庫容1.26億立方米的門樓水庫位於境內,鎮內水源充沛,電力充足。工業起步早,全鎮有塑料、製藥、建材、空分、化工等十多個主導產業,各類企業200多個,固定資產10多億元。宏偉、錦程、西大沙、門樓及福山高新產業區南部工業園5個工業園區全面啟動,初具規模,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有效載體。招商政策優惠,制訂了減免土地費用、減免企業所得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投資企業實行全程服務。
該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主要山丘有太平頂、出山大頂、龍王山、鷹石山、三杈石、獅子山、馬山、黑山嶺等。山體形成的自然景觀有出山大頂半腰的“八過石”神仙洞、造書洞、老虎洞等。“八過石”呈球狀,直徑約3.50米,一人之力可使石搖動,多人則不能將石移動。神山的神仙洞,位於山巔東側,坐西面東,內有自然形成的石床、石桌。洞口呈半圓形,長4.10米,高1.55米,深1.85米。清嘉慶年間,洞外立有石柱,民國年間拆除,洞原貌尚存,節假日常有遊客前來觀光。造書山“造書洞”,寬2.65米,高0.60至0.72米,深1.20米。相傳古時有神仙居此造書,洞因而得名。寨山半坡的“老虎洞”,洞口坐東面西,寬1.95米,高1.55米,深2.18米。洞深處又生兩個小洞。
境內主要河流有大沽夾河、清洋河、紹瑞口河、仉村河、楊家河等。境內水庫、塘壩59座,總庫容2億多立方米。門樓水庫為大型水庫,位於清洋河中游。轄區內地下水資源豐富,著名泉水有龍王泉、梧桐泉、潘家井等。其中“潘家井”尤為世人稱道。潘家井泉位於東汪格庄村東、門樓水庫大壩西端之北,在南北長達200米的丘坡上,有多個出水泉,最旺者5個,日出水約8000至1萬立方米。據地質部門勘察,該泉為天然地下水,具有重要保健價值。2000年6月,煙台張裕公司投資建立天然飲用礦泉水專業生產廠,年生產規模5萬噸,年銷量居市區同行業之首,並在青島、威海、濰坊、東營及大連等地佔有一定市場。

自然資源


門樓鎮
門樓鎮
門樓水庫——門樓水庫位於門樓鎮東南端,距門樓鎮政府駐地僅1公里。風光秀麗,景色怡人,蓄水量達1.26億立方米,是煙台市區生產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行政區劃


門樓村南庄村仉村李村仉村張村仉村王村仉村林村仉村孫村仉村周村東周格庄村西周格庄村趙莊村西汪格庄村塔寺庄村東汪格庄村西埠庄村西馬疃村東馬疃村大屋村嵐柳墅村石臼村周家峴村下許家村上許家村姜家夼村肖家村新莊村後山村石井村諸留王村諸留楊村諸留後庄村梅家村河格庄村集賢村蓬萊庄村鄒家房村陳家莊村葛家莊村賈家疃村西庄村蔡家莊村東碓村家后村樓底村蔡家夼村房家疃村紹瑞口村衛家疃村南塗山村東陌堂村楚塘村西陌堂村葛庄村紫埠村邱家莊村兩甲庄村崇義村
特色村屯
塔寺庄村
門樓鎮塔寺庄村是福山區經濟強村,集體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然資源豐富,風光優美,位於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距福山城區6公里,距芝罘區中心商業區、煙台火車站、港口客運站23公里,距煙台飛機場15公里、福山河濱風景路等兩條公路直達塔寺庄,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據《福山縣誌》記載,唐朝初期,劉、徐二姓先後所所建村,因村東有一寺二塔,故名塔寺庄。明朝中期,王姓由山北頭村遷入。崇禎年間,呂姓由膠遷入膠州入。清至民國,又有張、周、於、李、趙、初等姓相繼徙此,各姓氏和睦生息。村西南有黑溝山,周山環抱,園孤突起,似頂官帽,自天而降,威壓群峰,現為墓地。原村東隋唐時期始建唐始建,歷史悠久,造型別緻,氣度非凡。
兩甲庄
門樓鎮
門樓鎮
書香名村“兩甲庄”。兩甲庄村民有重視教育的悠久傳統。早在明代,該村孫氏“一門三代六進士”傳為佳話。孫遇,正統元年(1436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長子孫珂景,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寺丞;次子孫圭,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少子孫琰,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官至尚寶寺少卿。其孫孫樂、孫檠,弘治十八年(1505年)同科進士,分別官至四川布政司參政和直隸任邱縣知縣。在清代,該村牟氏“一門兄弟三進士”又成為美談。二弟牟惇儒、三弟牟穎儒,嘉慶六年(1801年)同科進士,分別官至雲南大理府知縣和甘肅寧州知州。兄長牟安儒,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官至直隸臨城縣知縣。民國以來,村內又走出了大批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高、中級人才。

人口民族


總人口30291
15214
15077
家庭戶戶數10197
家庭戶總人口(總)30269
家庭戶男15204
家庭戶女15065
0-14歲(總)4866
0-14歲男2562
0-14歲女2304
15-64歲(總)22417
15-64歲男11336
15-64歲女11081
65歲及以上(總)3008
65歲及以上男1316
65歲及以上女169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9499

經濟


門樓鎮
門樓鎮
農業以生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水果為主。初步形成了以優質套袋蘋果、大櫻桃、蔬菜、草莓、奶牛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現有優質蘋果7500畝,大櫻桃種植面積18600畝,有兩個年銷售量為400萬公斤的大櫻桃交易市場。有蔬菜6600畝,投資500萬元興建了高標準冬暖式溫室大棚150個。草莓5000畝,奶牛存欄1300頭,形成了以荷斯坦奶牛為中心的專業村養殖格局。
工業發展迅速,已有各類企業200餘戶,其中規模以上業業屍15戶,主要以鋼鐵冶鍊、機械製造、精細化工、聚氨酯材料、新型建材、建築施工、汽車模具、服裝加工為主導的多個行業。重點規劃建設了門樓工業項目區和空港科技服務區兩大園區,面向國內外招商。礦產資源有火山灰、天然礦泉水等。
自然景觀有:龍王山、造書山、人石、陀螺石等。
農業發展
按照城郊型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定位,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培植大櫻桃、草莓、蔬菜、養殖等主導產業,引導農民培植形成四大優勢產業經濟帶:以兩甲庄、蔡家夼、葛家莊為中心,形成5000畝的大櫻桃產業帶;以紹瑞口、集賢老果業基地為中心,加快老殘果園改造,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形成蘋果產業帶;以仉村泊、西埠庄蔬菜供應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新上冬暖式大棚100個,形成蔬菜產業帶;以諸留泊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新上草莓大棚150個,形成草莓產業帶,以此帶動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同時,重點扶持發展3個奶牛專業村,新上1處奶牛基地,年內奶牛養殖突破2000頭。進一步培育完善專業批發市場,在全鎮新建2處大櫻桃銷售市場的基礎上,投資200萬元,將原兜余鎮駐地農貿市場與大櫻桃市場合併改造,促進農產品貨暢其流。繼續採取競標拍賣、分戶承包、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荒山開發,帶動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以仉村周、蔡家夼兩村為重點,集中8-10個村的1000多畝荒山,由鎮級投入150萬元進行綜合開發,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
門樓鎮耕地面積31932畝,農業總產值11691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6457畝,糧食播種面積22548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3200畝,總產830噸,單產259公斤;玉米播種面積14962畝,總產5021噸,單產336公斤;大豆播種面積2206畝,總產300噸,單產136公斤;地瓜播種面積2180畝,總產772噸,單產354公斤;花生播種面積12778畝,總產2788噸,單產218公斤;蔬菜播種面積5590畝,總產13768噸;草莓2000畝,總產6000噸,單產3000公斤;蘋果園面積2020畝,總產1031噸;大櫻桃10000畝,總產7500噸。
畜牧業
牛1300餘頭,豬28200餘頭,羊5800餘頭。圍繞發展城郊型高效農業的總思路,門樓鎮進一步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全鎮新發展各類經濟作物3400畝,其中大櫻桃3000畝,蔬菜100畝,梨桃等其他作物300畝,糧經比達到了1:9。重點抓了兩項工程:
基礎建設工程
門樓鎮按區政府的精神要求,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到:鎮級有重點,村村有工程,戶戶有活干,認真制定了規劃,全鎮計劃項目77項,現已完成73項,其中主要項目:打機井16眼,人畜飲水解困村1個,自來水改造工程3處,荒山開發工程5處,修復工程37項,其他工程11項,工程總投資680萬元,動用土石方48萬方,投工25萬個。主要抓了六大工程:一是鑫山農莊二期開發工程,面積1200畝,涉及南庄、石臼、嵐柳墅、梅家四村,總投資約150萬元,種植各類經濟林木7萬多棵,安裝塑料管道1500米,建出水閥門32個,已完工。二是紹瑞口村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總投資40萬元,開發荒山500畝,修環山路7000米。三是蓬萊庄村400畝的老殘果園改造工程和全長5000米的修路工程,總投資20萬元,已完工。四是仉村周荒山開發工程,該工程位於仉村周南山,開發總面積1000畝,修建主幹路1條,長3000米,支路2條,長1500米,建塘壩1座,庫容0.5萬方。該工程開墾荒地及修路投資60萬元,水利配套設施投資25萬元,總投資85萬元,動用土石方6.5萬方,總投工0.1萬個。工程進展情況:目前已開發荒地1000畝,修路4500米,水利設施已安裝管路1500米。五是人畜吃水解難村——後山村自來水工程,完成主要工程內容:新鑽機井1眼,建機井管理房1處,50方蓄水池1座,安裝揚水主管路長1500米,回水主管路長1500米,支管路長2300米,動用土石方1500方,總投工800個,總投資18.6萬元。六是蔡家夼揚水站工程,新鑽機井3眼,安裝揚水管道直徑200毫米塑料管總長3000米,與3眼機井連接。新挖大口井1眼,在水源不足情況依靠3眼機井供水。工程動用土石方1.5萬方,投工0.7萬個,總投資45萬元。

交通


門樓鎮
門樓鎮
煙台火車站大型編組站——煙台火車站大型編組站位於門樓鎮境內,距門樓鎮政府駐地8公里,主要承攬各類貨物編組分配等業務。
軫八高速公路——煙台軫八高速公路東西橫貫門樓鎮境內,是煙台市重要交通要道之一,起點為煙台市牟平區軫格庄,終點為煙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八角居委會,門樓鎮境內長10公里。
該鎮交通便利,門樓鎮南距城區9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政府駐地距煙台港和煙台火車站17公里,煙台民航機場和煙台火車站大型編組站在境內,軫八高速公路橫穿東西,煙青一級路、煙鳳公路縱貫南北,有藍(村)煙(台)鐵路、有福(山)桃(村)、林(格庄)門(樓)公路,軫(格庄)八(角)高速公路和煙(台)青(島)一級路通過。福山火車站置於境內。

社會


綠化工程
全鎮完成山區造林2240畝,育苗340畝,裸露山體補植30畝,對軫八高速公路兩側30米內共7200米進行了綠化,完成綠化林木8.5萬株,經濟林木9600株,退耕還林面積達到5000畝。投入15萬元對林門線、福桃路、大旺線進行了“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共栽植樹木46000棵,對羊角河、仉村河兩側寬15米、長10公里範圍內進行了綠化,植樹15000株,使全鎮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城鎮建設
門樓鎮整治村容村貌,著力解決農村環境的“髒亂差”問題。以清理草、糞、土石堆,清理村內垃圾,清理亂排亂挖,清理人畜舍混建的“四清”為突破口,結合開展第三批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組織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做到農村草、糞、土石堆放有序,垃圾定點存放、定期處理,各村要研究制訂村垃圾場建設或集中清運辦法。同時,要按照鎮里統一規劃,逐步改造空心村,清理閑置宅,依法拆除違章建築,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基本實現生活、工業污水的達標排放、集中處理。對衛家疃、東陌堂、兩甲庄、南塗山、東汪等10餘個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兩年內完成村內綠化、亮化;對門樓、南庄、集賢等30餘個中間村莊,2006年完成村內道路硬化,3-4年內完成村內綠化、亮化;對姜家夼、肖家、上許家等10餘個條件較差的村莊,2006年搞好村內道路的平整,3年內完成道路硬化,5年內完成村內綠化、亮化工程。5年內全鎮57個村主要街道硬化率達到100%,路燈安裝率達到100%,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同時各村要至少建立一處垃圾處理場。建立日常衛生保潔和環境整治監察制度,鎮政府成立城鎮管理綜合執法隊,負責環境綜合整治,各村要成立專門的衛生保潔隊,加強日常衛生清掃,確保“四清四化”取得長期效果。
工業發展
門樓鎮工業起步早、發展快,全鎮有聚氨酯、塑料化工、食品、醫藥、建築、冶金等十餘個主導產業,形成了東陌堂、兩甲庄、衛家疃、塔寺庄等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工業村,出現了東陌堂、西苑、錦程、宏偉等集團公司以及華奇塗料、張裕礦泉水等一批知名企業。全鎮各類企業達200餘個,固定資產投資10多億元,在園區建設方面取得大的突破。
門樓鎮在工業經濟方面,重點抓門樓工業園區的建設,該園區佔地1平方公里,採取“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一期工程投資500萬元,開發面積700畝,回填土石方30餘萬方,漿砌羊角河1200米,硬化12米寬路面1.2公里,基本完成“五通一平”工程,已有投資3500萬元的4戶企業落戶園區並已開工建設。總投資8000萬人民幣及420萬美元的5戶企業已簽約,即將落戶園區,另有總投資3億元的不鏽鋼管材、服裝加工等項目在談,有望明年落戶園區。二期工程已投入60萬元,開發面積120畝,回填土石方10萬餘方,“五通一平”工程明年完工。
2004年全鎮共引進內資1.44億元,外資420萬美元。過千萬元項目6個:隆昌糧貿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百園鋼板項目,投資2000萬元;煙台眾和門窗項目,投資1000萬元,龍迪塑膠1000萬元,元升建築材料420萬美元,建翔精細化工1000萬元。另外,投資3億元的三個項目在談。
特色產業
福山區門樓鎮是農業大鎮,主導產業有蔬菜、草莓、大櫻桃、蘋果,占農民收入的65%,生產的農產品,不
門樓鎮
門樓鎮
但滿足當地的需要,而且還銷往全國各地。蔬菜:現有面積6000畝,產量15000噸。主要分佈在西埠庄、仉村泊、諸留泊、紹瑞口等片。生產的蔬菜全為綠色食品,主要種類有西紅柿、辣椒等,由於採用了設施栽培,一年四季均有供應。
草莓:現有面積3000畝,產量6000噸,畝收入可達萬元。全部採用塑料大棚、滴灌栽培,一般9月中旬開始栽培,春節前後即可上市。果品主要銷往北京、東北一帶,除鮮食外,還可用於加工。主要栽培品種有豐香、杏香、名保等,近幾年草莓有供不應求的趨勢。
現有面積21000畝,結果面積10000畝,產量5000噸,畝收入可達萬元。主要品種有大紫、紅燈、義大利紅衣、那翁、先鋒、水晶、拉賓斯等。設備栽培面積150畝,果品從4月下旬開始供應,可持續到7月上旬。生產的果品個大、色艷、質優,銷往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大櫻桃是北方水果成熟悉最早的果品,是門樓鎮的特產之一。蘋果:現有面積4500畝,產量9000噸。主要品種有優系富士,套袋優質果品可生產3000噸。為生產出優質的果品,主要採取了增施有機肥、果園壓草、疏花疏果、蘋果套袋等栽培管理措施。
工業概況
該鎮工業發展迅速,截至2005年,有各類企業200餘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業屍15戶。
園區建設
門樓鎮制定了以園區建設帶動工業經濟和科技騰飛的發展戰略,規劃有一個省級農業高新區和4個鎮級工業園區。煙台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門樓鎮北端,是煙台市唯一的農業開發區,開發區建設面積6平方公里,設有省級果業高新技術示範區、農副產品加工區、農業商貿區等。
福山高新技術產業區空港科技園:是煙台市福山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延伸,工業園緊鄰煙青一級路和煙台機場,園區一期開發面積40萬平方米。
宏偉工業園(一期工程佔地20萬平方米)、錦程工業園(一期工程佔地18萬平方米)和西大沙工業園(一期工程佔地15萬平方米)正在建設和招商中。
社會事業發展
門樓鎮57個行政村,18699戶,54185人,耕地面積56079畝,2005年總收入253910萬元,人均純收入4630元。全鎮五保戶61人,其中集中供養18人。門樓鎮原敬老院位於東陌堂,屬萊山機場駐軍舊營房,24個床位,遠遠滿足不了新形式下的需要。
現計劃在南庄村新建一處佔地7.4畝、平房78間、水電暖齊全、娛樂健身、醫療衛生設施配套的高標準敬老院,保證原集中供養的五保戶都能進行集中供養。主體工程2008年10月底完工,投資20萬元。
發展規劃
門樓鎮緊緊抓住區沿夾河流域向南拓展新城區這一機遇,立足優越的區位優勢,確定了與福山城區全面融合的總體思路,以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為重點,打造園區建設、小城鎮建設兩大亮點工程,全面加快與城區的融合步伐。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實施與城區的產業對接 門樓鎮始終把招商引資放在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突出與城區的產業對接,找准主攻方向,大膽創新招商方式,充分利用優越地理位置及鎮工業項目區、空港科技園和鎮村閑置廠房這些載體優勢,靈活、組合地運用載體招商、委託招商、任務招商、敲門招商等方式,對外承接日韓產業轉移,對內承接國內產業轉移,成功引進了一批產業規模大、產出效益好、對地方財政貢獻大的好項目,到2005年初步形成了以機械製造、電子信息、服裝加工、汽車模具、醫藥、食品等主導產業。門樓鎮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加大專業招商、代理招商和以商招商工作力度,吸引更多資本進入門樓,重點培育好汽車模具、機械製造、服裝加工等優勢產業,完善與城區主導產業相配套的相關產業,為實施與城區的產業對接奠定基礎。
門樓鎮
門樓鎮
二、拓展優化門樓工業項目區建設,積極實施與城區的園區對接 門樓鎮緊緊抓住區信息產業城落戶門樓境內的良好機遇,加快鎮工業項目區建設。門樓工業項目區佔地1平方公里,到2005年,一期工程已開發600畝“五通一平”工程基本結束,立足園區格局,門樓鎮在加快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眼長遠,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沿羊角河向南拓展2平方公里,已著手進行規劃,截至2005年已有總投資 2億元的15個項目落戶項目區,一期開發的600畝土地基本布滿項目。門樓項目區在項目引進上要自覺接受信息產業城的輻射和帶動,積極引進與其相關產業項目或配套項目,做大、做強產業鏈接,快速膨脹規模,逐步加快與信息產業城的對接步伐。 
鎮屬學校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仉村周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仉村李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佑民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塔寺庄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肖家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蓬萊庄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西周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西埠庄宗珍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諸留完全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諸留王村小學
煙台市福山區門樓鎮集賢完全小學 

旅遊


名勝古迹
潘家井
又稱譚家井。相傳北宋時期,太師潘仁美與楊家將北伐擊遼失敗后,被朝廷貶在此處。潘氏欲東山再起,不惜重金請來術士,為其選占風水寶地,最後相中一處泉眼,並就地打造一口水井,以利萬物。半年後,朝廷召集潘家軍攻打高麗。開戰前,潘家將士汲此泉水飲用,頓覺精神大振,力氣倍增,遂將此井取名為“潘家井”。該井泉水冬暖夏涼,常年保持在13~15?C,村民稱為“暖洞”。其泉水大旱不減,大澇不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當地民間俗稱:“誰得潘家這口井,能值山東一個省”。近百年來,近村及市區居民,常來此取水回家煮開泡茶,皆感水質甘冽醇正,飲后無疾而美顏。
房家疃和南塗山的銀杏樹
境內各種古樹名木眾多。主要有房家疃和南塗山的銀杏樹,樹齡都在700年以上,至今主幹挺拔,枝繁葉茂,長勢良好。下許家、石臼、葛家莊及河格庄的古槐,樹齡分別在200~500年以上,除河格庄古槐干朽勢弱外,其它3株皆枝葉繁茂,長勢趨強。尤其是下許家村古槐,樹高13米,干高2.50米,胸圍3.35米,冠幅10米,樹齡500餘年,老樹新芽,長勢較強。1970~1980年代,曾以此樹為背景拍攝過電影《秋海棠》《刻在石碑上的遺囑》等。1992年,用磚漿砌起護壇,對古槐加以保護。紫埠村的兩株白皮松,樹高14米,干高3.50至4米,胸圍0.54至0.61米,冠幅14至11米,為清道光年間由北京引植,其樹針綠葉,白枝幹,遠望青白分明,十分壯觀,為膠東地區所獨有。
邱家莊古文化遺址
該遺址位於邱家莊村北土崗上,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7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2米,土質為黃色,含大量蛤皮。1979年秋,由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煙台地區文管組聯合發掘,開探方15個,其中發現柱子洞300個。1995年,中科院等進行第二次局部發掘,開探方1個,發現原始人類居住的房址、房基。採集的陶片80%以上是夾砂紅褐陶,其次為泥質紅陶等,均為手制、素麵,少數有附加堆紋和划紋。石器有石斧、石刀、石磨盤、石棒等。骨器有骨錐、骨針、獐牙器等。動物骨骼有豬、鹿、獾和魚骨、龜甲。遺址相當於大汶口文化一期,是煙台市及半島東端新石器時期的較早遺存,獨立性表現比較明顯。可以推斷,約在6000年前,邱家莊附近可能是個海灣,貝殼到處都有。1987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後天主教堂
該堂位於家后村北,佔地0.77公頃,1915年由法國傳教士郭神甫修建,共計22間。主體建築為歐式風格,磚石結構,尖拱門窗,方山牆尖,正屋與廂房聯體。教堂今為學校所用,保護較好,為煙台市優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