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僑批文物館
2004年創建的僑批文物館
潮汕話把“信”稱為“批”。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或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特殊憑證。繼“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之後,創建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又將僑批館移址擴容,並於27日上午開館揭牌,使其更具規模,更能體現潮汕僑批歷史文化內涵,適應了申報《世界記憶名錄》成功后的新需求。汕頭僑批文物館創建於2004年,是我國首個僑批文物館。其新館2013年開館,館藏僑批12萬餘封。市委副書記、市長鄭人豪,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陳偉南在儀式上致辭並為新館揭牌。
新僑批文物館於2013年7月28日在汕頭開埠發源地的外馬路18號開館。
廣東潮汕地區是中國的著名僑鄉,有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僑胞已逾千萬。僑批文物館設在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總面積200 多平方米。
該館有“潮汕僑批文化圖片展”,展出包括“僑批的歷史軌跡”、“華僑僑眷生命線”、“僑批文化的研究”、“籌辦僑批文物館”四個部分的照片200幅,還陳列部分僑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
僑批
汕頭僑批文物館於2004年4月24日揭幕開館,是全國第一個僑批文物館。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海內外熱心人士對僑批文物館的建設給予大力支持。
汕頭僑批文物館設在廣東省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總面積200多平方米,裝飾富有潮汕鄉土特色,擁有先進的電腦儲存、檢索系統,具有收藏、展示和研究功能。
汕頭僑批文物館已徵集到僑批原件近3萬封、汕頭市民鄒金盛收藏的僑批複印件3萬多封、汕頭市民麥保爾錄製其收藏的近4萬封僑批的32片光碟和泰國許茂春先生珍藏的一些曼谷僑批局老照片;還有送批用的市籃、批袋、水布、紙雨傘等文物以及有關僑批研究的文件、書刊。其中,一封151年前旅居泰國的父親給在家鄉的兒子寄了10塊洋元的僑批,成了迄今全國收藏年代最古遠的華僑歷史文物之一。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在文物館收集的僑批中,有父親為剛出生卻不曾謀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父親要求贖回被賣女兒的;有父母鼓勵兒子發憤讀書的……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對故里的一片深情。
2007年,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提出了“潮汕僑批申報檔案文獻遺產”,引起了廣東省檔案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後來將汕頭、江門、梅州的僑批檔案整合為“廣東檔案”,並開始了籌劃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作。“廣東僑批檔案”主要由潮汕僑批、五邑銀信、梅州僑批三部分組成,其中,潮汕僑批數量最多。
2009年,在廣東省檔案局舉辦了“海邦剩馥——廣東僑批檔案展”,有100多家國內外媒體先後報道。
“僑批檔案”正在籌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記憶名錄》,最終的目標是爭取在2012年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2010年12月23日,潮汕僑批檔案館在廣東省汕頭市揭牌。被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等專家譽為“僑史敦煌”的10萬餘封“潮汕僑批”,被收入廣東汕頭潮汕僑批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