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壽昆

魏壽昆

魏壽昆(1907.9.16-2014.6.30),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35年畢業於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學位,1936年任北洋工學院礦冶系教授,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被教育部批准為一級教授,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在冶金熱力學理論及其應用中獲得多項重大成果,他首次提出“轉化溫度”概念及運用活度理論,為紅土礦脫鉻、金川礦提鎳、包頭礦提鈮、攀枝花釩鈦磁鐵礦提釩、華南鐵礦脫砷、貧錳礦脫磷等多反應中金屬的提取和分離工藝,奠定了理論基礎,並在國內率先開拓固體電池直接快速定氧技術。從事高等教學70年,培養了大量的冶金人才。在冶金熱力學方面造詣較深。先後進行過鋼鐵脫硫、鋼液脫磷、活度理論、選擇性氧化、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和冶金熱力學在中國特有礦產綜合提取金屬中的應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並多次獲獎。

人物生平


魏壽昆
魏壽昆
1907年(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魏壽昆出生於沒落的天津市商人家庭,
1914年(民國三年)入私塾,1917年考入育德庵小學。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魏壽昆參加天津鈴鐺閣官立中學的考試,考入中學。
1923年,畢業於河北省省立第一中學,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北洋大學,1929年畢業,獲礦冶工程系工學士學位。畢業后,在遼寧海城大嶺滑石礦任助理工程師。
1930年(民國十九年),任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助教,同年秋天魏壽昆考取了天津市公費留德。
1931年(民國二十年),就讀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材料工藝科學系化學專業,1932年轉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獲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年至1936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選礦手冊》
《選礦手冊》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回國任北洋工學院礦冶系教授。
1936至1949年,擔負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和進行多項課題研究外,還對同時期的其他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加以綜合、研究和評價。如他撰寫的《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和《20年來中國之冶金工程研究》。
1937-1938年,任西北聯合大學礦冶系主任、教授,西北工學院礦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礦冶研究部主任。
1942年至1947年,結合中國四川、貴州和江西等省的礦產資源情況,進行了數項重要的科學研究。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他提出了“貝塞麥法鍊鋼去磷問題”。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為了解決馬丁爐的耐火材料問題,他就四川省白雲石礦,進行了兩項有關耐火材料的研究課題,一個是“四川白雲石去鈣提鎂之研究”,另一個是“人造鎂氧燒制鎂磚的研究”。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他以江西省鉬礦為對象,進行了提取純金屬鉬、鋁化合物和煉製鉬鐵鉬合金鋼的研究。
1946年至1952年,擔任北洋大學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天津大學副教務長。
1952年,參與籌建北京鋼鐵學院,並先後擔任教務長兼冶鍊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
1956年起,連續發表了《活度的兩種標準態與熱力勢》等幾篇重要論文,解決了活度應用中的關鍵問題,並在1959年為北京鋼鐵學院的物理化學及冶金原理兩個教研組的教師舉辦系統講座。講授的題目為《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
1957年,北京鋼鐵學院建立中國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魏壽昆是發起人之一。他編寫的《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的教材,奠定了該學科的理論基礎。
1962年,中國金屬學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了中國第一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報告會,魏壽昆是該報告會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1963年,中國金屬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魏壽昆提出報告,題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發展的情況和今後中國結合生產開展研究的方向》。
1964年,中國金屬學會再度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召開全國第二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報告會,他仍是主要組織者之一。
1985年,在他主持下,舉行過中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會議。
1988年到1991年的4年期間,他與王之璽蔡博、韋剛等專家一道,奔赴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南以及包頭等地,對中國的鐵礦和煤炭資源進行了調查,對鞍鋼、寶鋼、攀鋼、包鋼、馬鋼、武鋼、太鋼、唐鋼(包括冀東)等大型企業的規劃作了了解。
2014年6月30日,魏壽昆辭世,享年107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魏壽昆從事冶金學研究近60年,而其中約有2/3的時間從事冶金熱力學的研究。
魏壽昆一直運用熱力學原理研究和解決礦產資源中有害元素的去除以及有價值元素的高效回收等問題。20世紀40年代,他針對高磷鐵水,提出了小型貝塞麥爐的去磷程序以及貝塞麥爐與馬丁爐雙聯的操作方法,指導小轉爐脫磷。為了解決耐火材料問題,進行了“四川白雲石去鈣提鎂之研究”及“人造鎂氧燒制鎂磚的研究”,提出利用二氧化碳選擇性溶解去鈣提鎂的措施,發明了“靜置后處理法”,使氧化鎂的純度達995%,達到製造高質量鎂磚的要求,並闡明了提純氧化鎂的機理。他進行從鉬礦提取金屬鉬和鉬化合物,煉製鉬鐵及鉬合金鋼的研究,提出綜合利用鉬礦的不同方案,如將國產鉬礦先焙燒,再用濕法提取鉬酸鈉、鉬酸銨及鉬酸鈣,以及在坩堝爐內用鉬酸鈣煉製鉬合金鋼。這一思路比用釩渣、鈮渣、鎢礦、錳礦等在爐內還原冶鍊合金鋼的工作早近半個世紀。他還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得到含鉬40%的鉬鐵。與此同時又還原出純度為9467%的金屬鉬。
魏壽昆於50年代初,就系統開展熱力學中有關活度理論的研究。魏壽昆於20世紀70年代在國內率先開展固體電解質電池直接快速定氧技術的研究。
進入80年代后,又涉獵冶金動力學範圍。魏壽昆用他本人推出的高爐型渣的脫硫活度公式,進行實地計算。得出,如TiO2按酸性氧化物計,根據公式所得出的硫分配比和實際現場的數據完全一致,而TiO2若按鹼性氧化物計,則得出的硫分配比遠遠高出現場數據約20倍以上。

論文著作

論文
序號人員作品刊物時間
1魏壽昆煉鐵爐爐身之設計科學1939 
2魏壽昆黔省鋁礦的冶鍊問題礦冶復刊號1943
3魏壽昆貝塞麥法鍊鋼去磷問題礦冶復刊號1943
4魏壽昆四川白雲石去鈣提鎂之研究礦冶復刊號1944
5魏壽昆人造鎂氧燒制鎂磚之研究礦冶復刊號1944
6魏壽昆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鋼鐵專刊(重慶,經濟部礦冶研究所)1945
7魏壽昆國產鉬礦提鉬及鉬化合物並煉製鉬鐵鉬鋼之研究鋼鐵專刊(重慶,經濟部礦冶研究所)1945
8魏壽昆二十年來中國之冶金工程研究科學,1947
9魏壽昆平爐鍊鋼廠設商務印書館1954
10魏壽昆活度的兩種標準狀態與熱力勢北京鋼鐵學院學報1956
11魏壽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發展的情況及今後中國結合生產開展研究的方向中國金屬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論文1963
12魏壽昆爐渣氧化鐵含量對脫硫的作用金屬學報1964
13魏壽昆高爐型渣脫硫的離子理論金屬學報1966
14魏壽昆濃差電池快速直接定氧法分析化學1974
15魏壽昆、洪彥若鎳鋶選擇性氧化的熱力學及動力學有色金屬1981
16魏壽昆熔鋶及熔融金屬中元素選擇性氧化的熱力學金屬學報1982
17魏壽昆、張聖弼、譚贊麟利用固體電解質電池測定FeNb熔體中鈮的活度的研究稀有金屬1983
15佟亭、魏壽昆、胡明甫Nb、Si在鐵液中活度相互作用的研究金屬學報1987 
著作
序號人員作品刊物時間
1魏壽昆主編專業鍊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工業出版社1958 
2魏壽昆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
3魏壽昆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4魏壽昆魏壽昆選集(含論文16篇及2部專著的摘選)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 

人才培養

魏壽昆為中國培養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魏壽昆自1930年任北洋大學助教起,從教84年,課堂授課46年,先後在10所大學任教,共主講過28門課程。一生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社會任職


《金屬學報》
《金屬學報》
魏壽昆先後擔任北京市政協一至四屆委員,五至七屆常務委員;九三學社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八屆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
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採礦冶金》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金屬學會一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1939-1941年,任西康技藝專科學校礦治科主任、化工科主任。
1941-1942年,任貴州農工學院礦冶系主任、教務主任
1942-1944年,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室主任。
1944-1945年,任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
1945-1946年,任重慶礦冶研究所代理所長。
1946-1948年,任北洋大學冶金系主任、採礦系主任。
1949-1951年,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
1951-1952年,任天津大學副教務。
1952-1966年,任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
1979-1983年,任北京鋼鐵學院圖書館館長、副院長。
1988年,任九三學社中央顧問。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1997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
▪ 1993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獲獎)
▪ 1993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脫砷研究(獲獎)
▪ 1992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脫砷研究(獲獎)
▪ 1991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
▪ 1988 國家教委頒發的中國優秀教材獎 《冶金過程熱力學》 (獲獎)
▪ 1987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
▪ 1979 獲冶金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關於紅土礦綜合利用工藝流程的科研課題,由魏壽昆提供了搖包脫鉻的理論依據(獲獎)
榮譽稱號
▪ 1985 日本鐵鋼協會授予的“榮譽會員”及國家教委授予的“老驥伏櫪金獎章” (獲獎)

人物評價


您是中國人民的寶貝,您也是日本人民的寶貝。(日本著名的冶金學家不破祐教授評)
魏壽昆是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的奠基人,花費畢生的精力發展了冶金熱力學,他成功地把物理化學應用於冶金實際,解決了諸多的疑難問題。(九三學社評)
魏壽昆不好名,不好名的人即使得到了盛名,仍以平常之心,守道不渝,自強不息。有時在他人看來,他們依然平常,並無特別之處,然而“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及”,魏先生就是如此,真要趕上他們,卻很難做得到。我想這是魏壽昆最讓後輩學習和繼承的品德。(吳石忠評)
魏壽昆先生是冶金學界的泰斗和業界宗師,他的逝世是國際冶金工業不可彌補的損失,先生一生治學嚴謹,教書育人,淡泊名利,求真務實,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和冶金科學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北京科技大學評)

人物影響


2006年,北京科技大學以魏壽昆院士百歲生日為契機設立了“魏壽昆科技教育基金”。由魏壽昆先生個人捐資10萬元,北京科技大學出資200萬元作為啟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