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打歌

巍山彝族習俗

巍山彝族自稱“臘倮頗”,“頗”是人的意思,即“臘倮人”,又稱“土家”,即土生土的民族。“打歌”彝語稱“歐克”,是巍山分佈最廣,影響最大,歷史久遠的一個舞種。它的起源在民間有多種傳說:相傳在部落時期,一次彝家與傈僳發生了戰爭。彝家節節敗退,被圍困於一山頭,眼看夕陽西下,彝家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燒起篝火,大家圍著篝火轉圈,手舞刀棍,口裡齊聲喊著“傈僳子你瞧著",山下傈僳人見山頭火光衝天,再聽呼喊聲,誤以為彝家援兵趕到,慌忙退兵。為了紀念這次戰鬥的勝利,從此彝家便興起了圍著篝火打歌的習俗。

歷史起源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縣內曾發現過新石器和戰國時代的石棺墓;也是唐代南詔政權的發祥地,縣內現仍有南詔遺跡多處及南詔王室後裔。
巍山打歌
巍山打歌

其他傳說

馬鞍山的老藝人左偉增(生於1913年)講了另一種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曾設謀令士卒圍火舞刀,以少數兵馬嚇退強敵。為紀念勝利,興起圍火打歌。現在打歌時舞的大刀,恰似關刀。
又傳:唐·六詔時期,蒙舍詔(南詔)主皮邏閣為統一六沼,於壠圩山建造一座松明樓。借星回節祭祖之機,設宴於松明樓上,召五詔詔主回蒙舍川祭祖。宴間,皮邏閣退席點火燒樓,燒死了五詔詔主。皮邏閣輕易吞併五詔,建立南詔國。為慶祝勝利,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打歌慶祝。這也是巍山彝族火把節不在二十四,而在二十五日的原因。

文獻記載

打歌”有較多的歷史文獻記載:唐·樊綽《蠻書》載“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蘆笙,或吹樹葉,……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載:“宴會則踏歌跳舞。”《蒙化府志稿》:“婚喪宴客……踏歌時懸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彌渡縣誌》(緊鄰巍山縣)記云:“境內有彝族二十餘村,至迎神賽會,選材中寬廣隙地,立一鞦韆架,對立一桿,上是燈幡,下焚香火,夜間男女雜沓,聚眾打歌。……當正月十四日,至鐵柱廟領歌,殺羊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復來打歌。”《趙州志》也記載了祭鐵柱廟領歌之俗。
巍寶山文龍亭存有一幅繪於清乾隆年問的《松下踏歌圖》(參見綜述附圖十六),繪記的可能是南詔蒙氏後裔打歌祭祖的場面。現存“踏歌圖”的後山,仍為打歌場。大量史料證實巍山打歌源遠流長,由來已久。

舞蹈背景


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會打歌,逢年過節要打歌,趕廟會要打歌,婚喪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年脫孝要打歌,看電影要打歌,開會前後要打歌。“蘆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凡是有人群聚會的地方都要打歌。
巍山彝族婚、喪都離不開打歌。巍山彝族的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場上相識而結婚的。彝族辦喜事,要舉行“花子鬧房”,即請十二人分別扮成乞丐、廚師、紳士、算命先生、猴子等,他們要即興唱調子說吉利話,扮演者都要具備打歌唱調子的才華,晚間,打歌更是不可缺少的大事。
彝家辦喪事,要以打歌祭奠。但受祭者必須是活過花甲的老人,年壽越高,打歌場面越大。打歌時要唱述死者的生平,葬禮十分隆重,屆時要請“阿畢”誦經,請客人通宵達旦打歌。熱鬧三天後才送葬。起棺、入土、下葬、送客謝客時都要打歌。當死者滿百日或上新墳、脫孝時也都要到墳地上打歌。這類打歌有嚴格的規程,必須遵守,歌場必須由權威人士來主持。

類型區分


巍山彝族打歌,可因地區分為以下五種不同的類型,它們的服飾,音樂、動作、風格及習俗都各不相同。
“巍寶山打歌”
巍寶山是南詔始祖細奴邏的耕牧之地,山間有巡山殿,建於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殿內供奉著細奴邏的塑像。一千多年來,雖幾經毀建,但香火始終不斷。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巍寶山山會期間,數萬善男信女要趕來朝山敬香。十四至十七日這四天中,細奴邏的後裔都要聚集在巡山殿後山的打歌場上打歌。十六日這天相傳為細奴邏的生日,是“打歌日”,要到殿前殺豬宰羊祭奠先王。聚餐時八人一桌,通常在五十桌以上。餐畢打歌,他們說:“老祖公在世時,是打歌人出身,喜愛打歌,現在要打歌朝賀他。”年輕婦女下山後,要到封川山下的洗澡塘去洗澡,傳說,細奴邏的母親曾在這裡洗澡,治癒了身疾。至今婦女們都爭先來此沐浴,消災求子。晚間則打歌對調,通宵達旦。與巍寶山區相隔約三十里的雲碧鄉,是南詔金殿遺址所在地。他們和巍寶山區彝族保持著統一的服飾,統一的色調,統一的山歌小調。正月十六日巡山殿前的打歌會,二月十九日壠圩山土主廟前的打歌會,都是為了紀念南詔始祖細奴邏,兩地的彝族群眾都要參加。
“東山打歌”
東山彝族,當地稱“東山頗”或“臘羅頗”,又稱“米舍巴”,即“蒙舍人”。很可能與南詔蒙舍王室後裔有密切聯繫。東山不少老人說,他們的祖輩是從城裡搬來的,東山彝族比巍山其他地方的彝族對傳統文化習俗保留著較完整一些。東山的打歌十分講究規矩,打歌都有規定的日期,不許隨便打歌。各個時節的打歌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二月八”是彝族最大的節日。這天彝家要殺雞宰羊,把宰了的羊掛在樹上,用樹枝把村口的路堵塞起來,謂之“札大路”。一般情況,村裡人都不出去了。傍晚,全村老少打歌起舞,飲酒狂歡,通宵達旦。東山一帶打歌后,還要“搶客人”,誰家搶到的客人多,誰家就有福氣。每場打歌都有一家做東道主,要事先邀請歌頭,開始前先在歌場中燒一堆篝火,再請寨中有聲望的老人開場。老人雙手將蘆笙舉過頭,呼喚“起、起!”稱“祭蘆笙”。眾人圍火喊“呼啊——喂!”才能緩緩進入歌場打歌。打歌中的大刀是聖物,平時要放在公房中,每打一把刀都要殺牛祭祀。不同場合的打歌,用不同的套路和唱詞。喜事唱喜調,喪事唱喪曲,農忙時基本上無打歌活動。打歌時,若有不守規矩者,輕則警告,重則逐出歌場。
“西山打歌”
西山區域比東山寬闊,且與外族雜居,相對來說要開放一些。正月初八的“茶山寺會”,正月初九的“紫金山會”,九月十四“壠圩土主廟會”等所有彝家廟會,都要在廟前舉行打歌。這類打歌都在白天舉行,沒有東道主,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也不講究程序,只要蘆笙一響,人們就圍攏打起歌來。打歌是西山彝家重要的生活內容,無論什麼場合,約束甚少,任何人都可在歌場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五印打歌”
五印地區是巍山彝族的居住中心地帶,五印打歌是巍山幾種打歌中,流傳最廣的一種。一般都在婚喪節慶或上樑立柱的吉日夜間進行。“小雞足山廟會”、“林寶山會”、“老黑棚”、“財神會”等廟會的白天也進行打歌,尤以“二月初八”在牛街鄉阿徐地熱水潭的打歌最為熱鬧。屆時方圓百十里的彝家男女老少都要趕來洗澡,夜間凡周圍有一點平整的場地,都成了打歌場。五印打歌已不太注意傳統程序和規矩,歌場上比較自由。打歌時男子用手掩耳,用假嗓唱調,男女一唱一合。流傳於青華南部的“青華弦子歌”,又稱“南山歌”,由於打歌時用漢語演唱打歌詞,又叫“打漢歌”。弦子歌是圍繞一張供桌跳,雖燒舞火,只供旁觀者取暖用。打歌時,男舞者抱彈一桿約1米多長的大三弦,女舞者披長羊皮褂,打歌開始后,將羊皮褂脫下捲成一團持於左手,右手拍擊用以伴舞。
“馬鞍山打歌”
馬鞍山在南詔時期屬“蒙南詔”,是高寒貧瘠地區。馬鞍山區以青雲打歌為代表,節奏明快多變,動作粗獷奔放。打歌時要有一人舞關刀或棍。馬鞍山一帶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打歌,自古以來,規定各村輪流做東道主。青山打歌除廟會打歌外,每場也都有東道主。東道主事先要擺肝盤(以豬肝為主的酒菜)。請歌頭和歌手們上席,宴間歌手們用唱調子來商定如何為主人打好這場歌。歌頭商定后,主人才去點燃篝火,歌頭領先進入歌場,並用蘆笙發出呼喚聲后,打歌才能開始。

社會影響


巍山青雲打歌影響最大,曾多次出席省內外舉辦的民族民間文藝會演。1956年出席全國少數民族民間文藝演出。1980年又在全省民族歌舞會演出中獲優秀節目獎,並被邀請赴日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