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
氣候學的術語
氣候要素的距平達到一定數量級(如1~3個均方差以上)的氣候狀況。
氣候異常是相對氣候正常而言的。所謂氣候正常,是指氣候的變化接近於多年的平均狀況,比較合於常規和較適宜於人類的活動和農業生產。異常:是不經常出現的,如嚴重乾旱、特大暴雨、嚴重冰雹、特強颱風等。氣候異常會對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氣候異常的原因,概括有三大類:(1)天文原因: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參數(即地軸傾斜、軌道偏心率、歲差的改變等)以及潮汐的變動;(2)地理原因:包括地極移動、海陸變遷、大陸漂移、極冰的消長以及火山活動等;(3)人為原因:燃燒化石燃料使大氣中的CO2含量增加,以及人為增加氣溶膠的影響。
(1)太陽活動: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太陽活動,太陽活動能夠引起太陽輻射的變化,如果太陽的輻射活動性增強,太陽的直接輻射通量就會增加,地球表面的溫度就會升高,並且赤道的溫度升高大於兩極,使赤道和兩極間的溫度梯度增大,進而使大氣環流加強。溫度升高和環流加強導致蒸發增加,引起雲量和降水增加。雲量增加使回到天空中的太陽輻射也增加。此外,雲量增加,使晝夜之間、冬夏之間及海陸之間溫度差異減少,在太陽輻射增強期間,氣候具有海洋性。在太陽輻射減弱期間,氣候具有大陸性。
(3)火山活動:火山爆發后,進入到平流層下層的火山灰塵所形成的火山灰塵幕能擴散到整個半球。在低緯度噴發能擴散到全球,並在中高緯度保持最大濃度,最後在極冠落下,其影響最大的為中緯度。平流層下層的氣溶膠粒子的壽命一般是3到7年,長的能達15年,因此火山爆發後會對世界性氣候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
(4)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秘魯外海及赤道太平洋地區海水溫度的持續異常偏高的現象,它是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的一個突出表現。在一般情況下,熱帶太平洋西部的表層水較暖,而東部的水溫很低。這種東西太平洋洋麵之間的水溫梯度變化和東向的信風一起,構成了海洋大氣系統的准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西太平洋的暖熱氣流伴隨雷暴東移,使整個太平洋水域的水溫變暖,氣候出現異常。
拉尼娜現象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異常。其特徵與厄爾尼諾相反,並同厄爾尼諾一起成為當前預報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最強信號。拉尼娜現象改變了大氣動力、熱力和水分狀況,因而影響大氣環流的形勢,加劇熱帶東風急流,從而引起氣候異常。
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由於沃克環流減弱,赤道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無法形成通常的冷高壓,致使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災。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后,我國北方的乾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另外,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還會造成颱風的異常。
氣候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