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河回族鄉

洛陽市的鄉鎮

瀍河回族鄉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部,該鄉於1957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全國5個少數民族城區之一,素有“洛陽東大門”之稱,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該鄉轄區總面積34.8平方公里,有7個街道辦事處,1個回族鄉,29個社區居委會和11個行政村。

瀍河回族鄉,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地處瀍河回族區北部,東與洛龍區白馬寺鎮接壤,南瀕洛河,西與洛龍區邙山鎮相鄰,北鄰邙山嶺,行政區域面積20.44平方千米。

1958年9月,撤銷瀍河民族鄉,成立紅旗公社;1984年3月,更名為瀍河回族鄉。截至2018年末,瀍河回族鄉戶籍人口為36197人。截至2020年6月,瀍河回族鄉轄12個社區,鄉人民政府駐下窯社區啟明北路52號。

歷史沿革


1965年設瀍河公社,1984年改瀍河回族鄉。1997年,位於郊區東部,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3.1萬。其中回族佔45%,轄旭升、塔西、塔東、史家灣、盤龍冢、馬坡、小李村、上窯、中窯、下窯、北關11個行政村。2000年,將原郊區的瀍河回族鄉劃歸瀍河回族區管轄。現人口數量為36197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時間事件
1958年9月撤銷瀍河民族鄉,成立紅旗公社
1965年7月馬坡、旭升2個農業公社合併為瀍河農業公社
1968年9月12日將瀍河農業公社改為瀍河公社
1984年3月更名為瀍河回族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瀍河回族鄉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原,地勢為北高南低,海拔129.10米,最高峰東漢太子冢位於盤龍冢村,海拔158米;最低點位於南坑金家街,海拔129.10米。
氣候
瀍河回族鄉屬大陸性半溫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年平均降水量為606.60毫米,最大降雪厚度1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251.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無霜期年平均215天,霜期150天。
水文
瀍河回族鄉境內河道屬河洛水系。渡河由北向南入洛河;洛河自西向東橫貫全鄉,境內河道長10.4千米。
土地資源
瀍河回族鄉有耕地面積7192畝。
瀍河回族鄉
瀍河回族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轄9個社區、2個行政村:下窯、城北、塔東、塔西、旭升、上窯、中窯、史家灣、馬坡、盤龍冢、小李。
截至2020年6月,瀍河回族鄉轄12個社區:下窯社區、旭升社區、塔西社區、塔東社區、史家灣社區、小李村社區、馬坡社區、盤龍社區、上窯社區、中窯社區、城北社區、恆大綠洲社區,鄉人民政府駐下窯社區啟明北路52號。

行政轄區

瀍河回族鄉轄下窯、旭升、塔西、塔東、史家灣、小李、馬坡、盤龍冢、上窯、中窯、北關11個行政村。

轄區代碼

410304200:~200下窯村~201旭升村~202塔西村~203塔東村~204史家灣村~205小李村~206馬坡村~207盤龍冢村~208上窯村~209中窯村~210北關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總人口3286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169人,城鎮化率85.70%。另有流動人口834人。總人口中,男性16831人,佔51.21%;女性16038人,佔48.79%;14歲以下8546人,佔26%;15—64歲18808人,佔57.22%;65歲以上5515人,佔16.78%。總人口中,漢族18876人,佔57.4%;回族13695人,佔41.7%。2011年,人口出生率8.59‰,人口死亡率3.90‰,人口自然增長率4.6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17.37人。
2017年末,瀍河回族鄉常住人口為37188人。
截至2018年末,瀍河回族鄉戶籍人口為36197人。

民族宗教

瀍河回族區屬少數民族雜居地區,全區居住有回、漢、滿、蒙、藏、白、苗、壯、彝、瑤、侗、黎、畲、土、朝鮮、布依、土家、錫伯、納西、僳僳、維吾爾、俄羅斯等22個民族,截止至2009年,該鄉有回族人口2.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6.7%。轄區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大宗教,活動場所16處,其中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處,天主教堂1座,信教群眾3萬餘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瀍河回族鄉完成財政總收入9680萬元,比上年增長10.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318萬元,增值稅667萬元,企業所得稅1061元,個人所得稅34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12.5%、44%、19%。人均財政收入29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82元。
2018年,瀍河回族鄉有工業企業53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農業
2011年,瀍河回族鄉完成農業總產值1370萬元,比上年增長2.2%,農業增加值1200萬元,占生產總值的1.8%。
瀍河回族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567噸,人均108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花卉、核桃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800畝,蔬菜產量達28770噸;優質核桃種植面積200餘畝;牡丹種植面積130畝。
瀍河回族鄉畜牧業以飼養牛、家禽、羊、生豬為主。2011年,奶牛存欄503頭、家禽飼養量72163羽、羊飼養量1516隻、生豬飼養量4036頭。2011年生產肉類378噸,禽蛋608噸,鮮奶3120噸。
2011年,瀍河回族鄉有大型聯合收割機8台,大中型拖拉機17台,小型拖拉機50台,農用運輸機50台,秸桿還田機5台,播種機20台。
工業
瀍河回族鄉初步形成了以保暖材料、鑄造、機械加工、建築材料、化工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瀍河回族鄉工業總產值達到30.46億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66%。工業企業47家,職工358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59億元,比上年增長24.8%。
商業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有商業網點388個,職工12034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0%。

文化


地名由來
瀍河回族鄉因瀍河穿鄉而過,轄區內回族居民聚居得名。
文物古迹
瀍河回族鄉境內有孔子入周問禮處、邙山皇陵群等文物古迹。

歷史文化

瀍河區歷史悠久,名勝古迹眾多。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此,瀍河先後為漢、曹、魏、晉、隋等京畿重地;道家至尊老子曾在此建有宅院,文聖孔子曾至此問禮於老子,在東關大街留有“孔子入周問禮至此”碑一座。
民俗博物館(潞澤會館)以其完美的古建築群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名聞遐邇。
位於瀍河西岸的呂祖廟建於清康熙年間,是洛陽市內保存較好的唯一道觀。
還有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出生地夾馬營,三國時曹操發兵的點將台九龍台,以及瀍壑朱櫻、銅駝暮雨、勒馬聽風、三賢祠、賈誼詞、洛神廟、藥王廟、泰山廟、古唐寺、迎恩寺、三井洞、雲溪觀等歷史名勝遺跡。

交通


瀍河回族鄉境內有310國道經過。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有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287人,專任教師36人;小學2所,在校生788人,專任教師4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200人,專任教師3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8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85%。2011年,教育經費達146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370萬元。
科學技術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有各類科技人才31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6人,經營管理人才38人,技能人才85人,農村實用人才13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1個、各類文化專業戶44戶、圖書室22個。地方民間藝術有盤龍大鼓、心意六合拳、抖空竹等。2011年末,有線電視1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有學校體育場2個,11個村(社區)配置健身路徑14條,體育人口佔33%。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瀍河回族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1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8張。專業衛生人員12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5萬人次,住院手術1320台次,出院病人3240人次。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6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5萬人,參合率68%;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69.5歲,其中男性67歲,女性72歲;孕產婦死亡率0/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瀍河回族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22戶、人數1571人,支出183.5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2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人,累計發放五保供養金6.2萬元,集中供養率為45%。

基礎建設

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發達,功能齊全,服務設施配套。全區共有各類醫院11所,病房床位2000餘張,其中洛陽正骨醫院是全國最大的骨科治療中心,名揚中外;市第一人民醫院設備先進、醫術高超,十五局醫院、洛陽鐵路分局醫院、機車工廠醫院綜合實力雄厚,社會信譽較高;有各類中等專業院校和科研機構22所,中小學38所,其中回民小學5所,回民中學1所。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洛陽正骨研究院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該鄉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中專教育普及率達90%以上。

交通網路

轄區交通極為便利。隴海鐵路、焦枝鐵路在這裡形成十字交叉。310國道、207國道、開(河南開封)洛高速和洛界(安徽界首)高速等高級公路在此縱橫交匯;九都路、中州路橫穿城區,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轄區內洛陽北站,是全國較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鐵路編組站;洛陽東站是隴海、焦枝兩大鐵路幹線的交匯點,改擴建后,相當數量的客車在此始發,輸送能力大大加強,成為洛陽東部地區較大的人流物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