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門
杭州大東門
大東門寨南駐樓子營,東駐威捷第一指揮營,西北駐后軍步軍。其地歷朝多為兵營所在,元后兵營北移,居民聚居,形成大東門巷、大東門直街等街巷,出現了與艮山門蕭家羊肉齊名的蔡家豬頭肉等市井名吃。《杭城消夏詞》云:“殘霞綺麗火雲收,吟侶談心大白浮。學做鄙人差有味,大東外切蔡豬頭。”承其餘緒,今大東門一帶酒家飯店鱗次櫛比,生意紅火。
大東門指鳳起路與新華路交會處一帶地域區片名稱。宋在此設后軍寨,寨有朝東的大營門,故稱。寨南駐樓子營。北宋宣和二年(1120),朝中因征討睦州方臘農民起義軍,有許多軍寨駐此一帶,大東門舊名全營巷,乃其中之一。后演變成大東門巷、大東門直街,解放后遂演變成區片名。1989年新華路拓修,成新華路一段。
鎮海會館1984年址新華路157號(原大東門15號),建於清,乃鎮海籍兵部郎中贈榮祿大夫方夢香始創建館之議,其子完成父業,為鎮海學子赴省城科舉宿食之便。鎮海會館建築精良,頗具明末清初江南建築特色。1989年拓修新華路時拆毀。
1984年文物普查時的記錄整理如下:鎮海會館原有門樓及門廳通道均已拆除,正屋三進保存比較完好。第一進為前廳(笙鹿堂),硬山頂三開間七架梁木結構建築。明間為抬梁式,兩側次間皆為穿斗式。前面出檐較短,檐柱上有木雕長方形雀替,上飾螞蚱頭,檐前橫樑下每間各有雕花方斗兩。前檐柱與金柱間為四架梁弓形船篷頂,間隔的直枋上雕有牡丹圖案,並托有雕花方斗兩,上面有螞蚱頭花飾。金柱直徑35公分,柱礎呈圓柱形,直徑45公分,屋頂脊檁下有木雕如意圖案的駝峰支撐。明間抬梁矮木粗實,鷹嘴隆起,直柁呈扁方形,其厚度55公分,上下柁梁兩端均有木刻鳳采牡丹圖案,線條明快流暢。柁梁與金柱的交接點前後均鑲嵌著雕花雀替。屋內頂上有望磚,地面鋪設長方形青石板。原來在明間懸掛有“笙鹿堂”字匾,“文化大革命”中由房管所取走。廳後面檐柱上裝有木雕簡單的長方形牛腿。明間為六抹槅扇,左右次間均為花格長窗,下面為卡壁。廳之左右皆有寬闊迴廊,北側迴廊西首有高大石庫牆門通道。廳前面天井(4.9米×12.7米),左右為檐廊。廳後面天井較小,僅寬1米左右,有高厚風火牆與二進相隔,中間石庫門可通,門楣上有各式圖案磚雕,在“文革”中被石灰塗沫。
二進為堂屋,其上有樓與第三進樓屋連通,形成走馬樓布局。二進為三開間,前後屋檐已經過修理而改變。樓上為七架梁,明間為抬梁式,兩側次間及左右廂樓均為穿斗式。明間脊檁下有木雕簡單的駝峰支撐,抬梁矮木呈錐形,粗壯結實,鷹嘴隆起。後面下脊檁的抬梁矮木已有裂紋,用鐵皮打箍固牢。樓下前後檐柱與金柱間都有四架梁卷棚,前面棚頂上為漆布薄板膠合,下有木刻花紋圖案。后檐的卷棚系柁梁結構,無天花板也無木刻。金柱粗實。明間抬梁呈方形,寬約65公分,厚35公分,前後兩頭均雕刻鳳采牡丹圖案,花紋粗獷而線條流暢。明間前面為六抹槅扇,現略有改動,向里推進近一米左右。次間前面下邊為木雕回紋圖案的窗欄,上置玻璃長窗(已非原樣)。二進與三進間有方形天井。
三進為樓房,五架梁三開間建築。明間為抬梁,兩側次間為穿斗式。左右皆為廂樓,樓下兩側為夾屋,天井左右為廂房,與二進連通一起。前檐有木雕簡單的牛腿,室內結構風格與二進基本相同,但沒卷棚。
花廳位正屋之北側,長廊北面有石庫門相通,花廳為三開間五架梁建築,檐柱上有木雕精細的雀替,上有螞蚱頭。明間為抬梁,兩側次間皆為穿斗,前面檐柱與金柱之間有四架梁卷棚頂,寬約1.4米,檐柱為梅花方柱,出呈漏斗形。內部因居民堆放雜物,且封鎖,無法查看。花廳後面是花園。
據當地老人講,鎮海會館原有石碑二通,碑上記有“同治年間修理”字樣。現不知下落。
杭俗,清時,大東門蔡家豬頭肉和艮山門蕭鋪羊肉聞名杭城。清周紹蕙《杭城消夏詞》:“殘霞綺麗火雲收,吟侶談心大白浮。學做鄙人差有味,大東門切蔡豬頭。”丁立誠《武林雜事詩》載《大東門豬肉》:“大東門口傳蔡家,市脯獨以蒸豚誇。三日三夜無絕火,爛煮割鬣頭顆顆。腦滿現出壽字文,瑩然紅玉羅膻葷。日過屠門養口腹,艮山更買蕭羊肉。”姚思勤《大東門市熟脯者稱蔡豬頭戲而作歌》:“長鬣大耳肥含膘,嫩荷葉破青青包。市脯不食戒不牢,出其東門凡幾遭。下蔡群迷快飲酒,大嚼屠門開笑口。鵝生四掌鱉兩裙,我願亥真有二首。”清施鴻保《鄉味雜詠》:“大東門切蔡豬頭,荷葉攤包不漏油。帶得褚堂火燒餅,晚風覓醉酒家樓。”註:褚(家)堂火燒餅有名。當時朋友酒樓小酌,可自帶菜(豬頭肉)、飯(火燒餅),只賺酒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