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納言(ちゅうなごん)為太政官中設置的令外官。在太政官中相當於四等官的次官。唐名為黃門侍郎,俗稱黃門。
天武天皇治世下有「納言」官職存在、飛鳥浄御原令之下亦設置有以「中納言」為名的職位,但跟後世的中納言可能有所不同。此中納言於大寶元年(701年)3月的
大寶令施行時廢止。
慶雲2年(705年)4月、
大納言定員由4人減為2人、為補不足於是設置新的中納言。基本職務與大納言同様為宣下和奏上、與各大臣議論政務。官位相當制於當初為正四位上,
天平寶字5年(761年)2月改為從三位。定員為3人、其後設置
權官(權中納言)、定員變為有名無實。
平安時代貴族人口增加、為應付求官位昇進的貴族,必須先當參議15年以上的中納言就任條件放寬,在任者亦增加。後白河院政期達10人、後白河之死後、
九條兼實把其壓抑在8人。其後、後鳥羽院政期再回復為10人。
正治2年(1200年)由平基親著的『官職秘抄』記述中納言的昇進路徑有「五道」,包括「參議大弁。近衛中將。檢非違使別當。攝政·
關白的兒子、二位三位中將。當參議十五年以上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