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舍茶

貴州興義市特產

七舍茶,貴州省興義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七舍有悠久的茶歷史,保存有百年古茶樹165株。七舍平均海拔1880多米,具有適宜有機茶種植的低緯度、高海拔、霧日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七舍茶條索緊實勻整,色澤褐綠,香氣持久,湯色清澈明亮,口感清香。

2017年12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七舍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七舍大苦茶的染色體臂比關係為1.46,核型屬2A類型。葉細胞的柵狀組織為一層,生化成份中的簡單兒茶素含量高於複雜的酯型兒茶素含量,屬較原始類型的茶樹。茶葉品質除香氣較低外,其湯色較濃亮,滋味純和,葉底黃綠較亮。
七舍茶
七舍茶
傳統七舍茶制茶方式古樸簡單,茶葉採回大火在鍋里炒,炒熟后倒出揉幾把,回鍋小火再炒2—3道,直到茶葉干碎即可,七舍茶稍帶苦味、茶湯黃紅、有焦糊味。七舍茶樹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耐凍,溫度降至零下7—8℃左右仍然綠油。

產地環境


興義市七舍鎮位於興義市西南面,地處東經104°、北緯25°,是七捧高原中的小高原。全鎮國土面積116.6平方千米,轄區森林覆蓋率達48%以上,有3萬餘畝可供種植優質茶葉的荒山和輪息土地。全鎮平均海拔1880米,最高海拔2207.5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雨量1600毫米,終年氣候濕潤多霧,屬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區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具有明顯的亞熱帶高山氣候特徵。自然環境優越,山區面積大,宜茶荒山多,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與生態條件,為茶葉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空間。
七舍鎮自從建鎮以來,從未修建過任何工業化工廠,全鎮無任何工礦污染。規劃的茶葉基地遠離城鎮,處於沒有污染、空氣清新、土地肥沃、溫度適宜、雲霧繚繞的環境,有“雨天雲貼地,晴天霧罩日”之說,非常適合種植優質有機茶葉。特別是七舍白龍山山脈規劃區5000畝草場種植區域土壤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測,土壤符合有機茶種植要求。

歷史淵源


七舍茶種植歷史悠久,《興義府志》《滇黔紀游》(清代陳鼎撰)等書籍均有記載。
七舍鎮還存有古茶樹共有260餘株,這些古樹集中存活於位於白龍山脈腳下的革上村的中廠、下廠、老廠三個組內。初步統計,樹高在5米以上、冠幅4米以上的古茶樹有32株;樹高4米以上、冠幅3米以上的古茶樹有75株。其中編號為001的茶王樹高達10.5米,冠幅達6米左右。
20世紀70年代,七舍鎮曾發展茶葉達2萬畝,雖大部分茶地已損毀,但據統計,七舍還存有10畝以上茶地26塊,零星茶地900餘畝,合計約1700餘畝茶地。大多數茶農對茶園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基礎,民間還留有一些較為系統的傳統加工工藝。
2014年,貴州省出台了“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黔西南州興義市相應制定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行動方案、實施方案。
七舍茶
七舍茶
2016年,七舍鎮茶業產業協會成立,並著手申報“七舍茶”地理標誌,提升品牌競爭力。

生產情況


2017年,興義市茶園總面積達7.9萬畝。在七舍鎮茶園規模就達2.45萬畝。有省級龍頭示範企業2家,示範合作社2家,加工作坊30餘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3家,鎮級協會1家,特色產業聯合支部1個,新建優質茶園示範基地6個,建成年產200噸清潔化茶葉加工廠2個,已取得QS認證的企業有3家。

產品榮譽


2009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評選中,七舍茶獲“中國名茶”金獎稱號。
2013年,七舍茶獲“黔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
2016年,在“黔茶杯”名優茶評比中,七舍茶被評選為特等獎。
七舍茶
七舍茶
2017年12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七舍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七舍茶產地範圍為貴州省興義市七舍鎮、捧乍鎮敬南鎮、豬場坪鄉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保護名稱
七舍茶。
二、保護範圍
興義市七舍鎮、捧乍鎮、敬南鎮、豬場坪鄉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三、質量技術要求
七舍茶
七舍茶
(一)品種
保護範圍內適宜加工製作七舍茶的當地中小葉群體種及梅占、白葉1號、黔茶1號、黔茶8號、福鼎大白茶、龍井43等優良茶樹品種。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1500米—2100米,土壤類型為黃壤或黃棕壤,土壤pH值4.5—6.5,土壤有機質含量≥1.0%,土層厚度≥4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育苗:採用扦插育苗。
2.種植:種植時間為9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栽植密度4.5萬—5萬株/公頃。
3.施肥:每年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25噸。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
春茶採摘時間: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採摘單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二葉初展;夏茶採摘時間:每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摘單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二葉初展及一芽三葉初展。
(五)加工
1.工藝流程:
鮮葉→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做形→乾燥。
2.工藝要求:
(1)攤青:厚度1厘米—5厘米,時間5小時—10小時。
(2)殺青:溫度180℃—200℃,時間2分鐘—6分鐘,殺青葉“色澤由鮮綠轉為暗綠,葉質變軟,清香顯露”為適度。
(3)攤涼:厚度2厘米—3厘米,時間10分鐘—20分鐘。
(4)揉捻:時間12分鐘—25分鐘。
(5)做形:按要求進行做形,分為扁平茶、直條形毛峰、捲曲形茶。
(6)乾燥:分兩至三次乾燥,至含水量≤7.0%。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條索緊實、勻整,顯毫;色澤褐綠;香氣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怡鮮爽,口感清香;葉底黃綠勻整。
2.理化指標:水分(%)≤7.0;水浸出物(%)≥38.0;總灰分(%)≤6.5;粗纖維(%)≤14.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七舍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七舍茶的檢測機構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