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歌

夯歌

夯歌,拼音hāng gē,意思是打夯時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的歌。

繪畫


夯歌
夯歌
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后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我國社會的精神風貌。技巧:油畫夯歌將人物處理在視平線以上的位置,並呈放射狀的動感布局,給人以高大升騰的感覺。富有裝飾意味的色彩處理加強了這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的勃勃生機,這是對勞動的虔誠讚美和熱情謳歌。
分析:唱著夯歌的幾位打夯姑娘,被畫家處理在視屏線以上的位置,並呈放射狀的動感布局。在燦爛陽光的照射下,姑娘們的衣服色彩被地面的暖色反光映照的純凈、透明,明亮的輪廓光將逆光條件下的任務形體勾勒出優美的曲線,在大面積的天空和深色的遠山襯托下更加光彩奪目

特色


澧州夯歌內容豐富,大體可以分為敘事、抒情兩大類。敘事類以一些傳統戲曲唱本為主。抒情類則可自由發揮,隨興演唱。
領唱高手一般都能即編即唱,且用詞詼諧幽默、風趣動人,極宜調動大家的勞動熱情。它曲式多樣,歌詞要求壓韻。
澧州夯歌形式多樣,流傳廣泛,主要是以口頭形式傳唱,無需其他樂器配合,旋律簡單優美,朗朗上口,好記易學。歌詞多採用比興手法,不僅具有簡約美和質樸美,同時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引人入神。另處,又借鑒了民謠、曲藝、戲劇等藝術的形式,使表現力增強。不過,它傳承鬆散,無嚴格師承關係,多以在實踐中相互學習為主。

四大派別


因地域區別,澧州夯歌又曲式不一,基本形成了四大流派:高山調、花丘調、平原調、湖鄉調。
高山調以高腔見長,極富山地特色,而且擅唱長本頭,有頭有尾,深受人們喜愛。王家廠至太青等山區鄉鎮的高山調,行腔高亢有力,劉國慶是其主要傳承人。
花丘調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詞作襯詞,把地方戲劇中的花腔揉進號子,行韻高亢,圓潤豐滿。鹽井、彭家等鄉鎮,以關照前、黃盛海等領唱人為代表,形成極具當地語音特色的花丘調。
平原調的曲調平靜秀麗,猶如閏房待嫁綉女,靜而不呆、秀中傳情。澧南、澧陽地區屬平原調區域,此調式旋律優美,具有節奏變化多樣,領與和轉換自然的特點,向多才、向才文、蘇玉蘭等領唱人為代表傳承人。
湖鄉調在結構上更加完整,還大量引進了戲曲的演唱風格,在澧州夯歌中最具現代色彩。小渡口、九垸等鄉鎮的湖鄉調,具有領腔平緩流暢,合腔明快質樸的特點,趙從貴等領唱人是其傳承代表。

有關器具


夯歌伴隨著勞動產生,而夯築工具也因時代的變遷和勞作規模不同,樣式各異,主要分為木夯和石夯兩大類。木夯選擇堅實、沉重的茶木、棗木櫪木為原料,主要有棒夯、捶夯、柱夯三種。石夯,人們習慣把它稱為“硪”。主要有抬夯、飛夯、天夯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