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六君子的結果 展開
- 民國初期籌安六君子
- 當代萬通六君子
- 明代熹宗朝前後六君子
- 南宋賢關六君子
- 南宋寧宗朝六君子
六君子
南宋賢關六君子
六君子,即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又被稱為賢關六君子。
又被稱為賢關六君子。
人物: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
事件:晚宋王朝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激烈,黨禍橫生,局勢險惡,丁大金專制用事謀奪董槐相位,故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六人伏闞上書攻丁大全,劉黻有言“朝廷進退大臣,須當以禮,結果削去學籍,送南安軍,流放橫浦。這種不附權勢的正義鬥爭精神,為時人所讚賞,稱賢關六君子。
劉黻(1217~1276)字聲伯,號蒙川,溫州樂清(今屬浙江樂清石帆大界村)人。生於宋寧宗嘉定十年,卒於端宗景炎元年,年六十歲。(宋史本傳不載卒時年歲。此據傳中‘年三十四,以淳熙十年試入太學’推得其生年,再合卒年得其年歲)早有令譽,讀書雁盪山中。淳祐十年(1250)試入太學。次年,侍御史陳垓誣劾程公許,右正言蔡榮誣劾黃之純,黻率同捨生伏闕上書,論垓、榮專為朝廷去正人以成奸黨之惡。痛言“其勢必終於空國無君子,舉朝無公論”。又上書諫幸西太乙宮,提到“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數,敗降者相繼,福何在耶?”
陳宜中,字與權,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初為太學生員,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遭其打壓被取消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宋史》載其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察御史,受賈似道授意參劾程元鳳。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丁家洲兵敗,賈被革職,太皇太后謝道清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全面主持臨安危局。主政期間,南宋有過英勇抵抗。但組織“焦山之戰”失敗,又在“溧陽之戰”,“常州之戰”中喪失主力。南宋滅亡。(參見 張秀平、毛元佑、黃朴民《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伯顏取臨安之戰”)陳宜中等到溫州組織南宋流亡小朝庭,與 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趙與擇 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宋末行朝撤往廣東(1276),在井澳十字門一帶與元軍大戰,損失過半。據《宋史》, 戰後,陳宜中去占城借兵,張世傑、陸秀夫帶領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軍在崖山海戰覆滅。
黃鏞(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莆田縣涵江黃巷(今福建莆田市)人。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官至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國公。
林則祖(一作測祖),字興周。寶祐年間(1253—1258)游太學,與同捨生陳宜中、劉黻、黃鏞、陳宇、曾唯等聯名上書,揭發、聲討佞臣丁大全、盧永升、董宋臣等罪行,被削籍發送邊遠州郡拘管。國子監祭酒、司業等聞訊,率領十二齋太學生整頓衣冠恭送6人出橋門。丁大全聞訊大怒,在太學中立碑,嚴禁太學生“妄議國政”。士大夫則翕然推許,稱之為“六君子”。開慶元年(1259),丁大全被劾罷官,“六君子”才免解。林則祖參加南宋景定三年(1262)廷試,賜進士及第。
曾唯字道子。江西南豐人。曾易佔九世孫。南宋大臣。進入太學學習,很有文才,受到讚譽。宋理宗寶佑年間(1253-1258),殿中侍御史丁大全專制用事,擅自篡改詔書,把右丞相董槐驅逐出朝廷,眾人的議論十分震驚。曾唯說,這是擾亂國家。於是和同學陳宜中、黃鏞、林則祖、劉芾、陳宗等六人,聯名上書,極力陳述丁大全是奸臣。丁大全被激怒,又偽造聖旨將他們革職,編管崖州(海南三亞)。待丁大全被貶官后他們才免罪回來,時人稱為“六君子”。德祐元年(1275)為起居舍人。
陳宗,溫州人。